巴爾幹化
巴爾
根源
巴爾幹是指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地區因無可以實際控制整個地區的政權或實體,再加上外國勢力的干涉,致使該地區成為局勢緊張似歐洲火藥桶(Powder Keg of Europe),[5]政治地理學中認為該地區屬於破碎地帶。[6]巴爾幹半島地處歐洲東南,是亞、歐、非三洲的交匯處,東臨黑海、土耳其海峽,南面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因此控制着地中海與黑海的門戶和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半島還蘊含着豐富的自然資源。
但巴爾幹地區歷盡風風雨雨,一直以來存在着諸多矛盾與衝突,既有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加上列強的干涉致使這一地區衝突、戰爭頻發。
自從14世紀,巴爾幹大部就處於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下。因而巴爾幹各民族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統治,建立獨立的民族政權。20世紀初,隨着土耳其帝國逐步走向衰落,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尋求瓜分的又一重要目標。所以這裡既有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幹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列強矛盾,及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人之間的矛盾,同時又因這一地區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致使巴爾幹又有着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
1912年3月到8月,已取得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蒙特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幹同盟。隨後列強出於自己的利益關係和侵略目的,先後插手巴爾幹事務。俄、英、法支持着巴爾幹同盟,德、奧則支持土耳其。導致巴爾幹的局勢更加複雜。10月,巴爾幹同盟各國先後對土耳其宣戰,從此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幹同盟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同盟國和協約國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直拖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倫敦和約》,《倫敦和約》中規定: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少部分區域外,其餘部分歸巴爾幹同盟各國所有;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由於各列強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幹同盟各國產生嚴重分歧。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致使希臘和塞爾維亞對此結果十分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在1913年6月1日相互簽訂了反保同盟條約,之後,羅馬尼亞加入。俄國想利用反保同盟對抗德國、奧匈帝國,則宣布支持該同盟。奧匈帝國為了對抗俄國,則宣布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帝國的支持下發動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果以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告終。同年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和約,然而這次戰爭致使保加利亞喪失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取得的大部分土地,同時還喪失了部分原有土地。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復仇積極投靠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則投靠同協約國一方。這樣,兩大集團對巴爾幹的利益之爭和巴爾幹各國間的矛盾更加白熱化,終於促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二戰時阿爾巴尼亞被意大利占領,匈牙利、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均為軸心國成員,南斯拉夫和希臘被他們和納粹德國、義大利占領及肢解。二戰後歐洲也唯一在巴爾幹地區有着武裝衝突或戰爭的爆發。巴爾幹的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紛紛建立起了共產主義政權。東歐劇變又使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激發,南斯拉夫90年代四分五裂,爆發內戰持續至21世紀。
其他
出身巴爾幹地區的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曾經提到「哪裡是巴爾幹」的玩笑,提到有些歐洲人按照民族和文化劃分「巴爾幹」,有些人則將「巴爾幹」作為「野蠻」的代稱:[7]
「哪裡算是巴爾幹地區?」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笑話,讓我給你們展示一下。我們從這裡開始——斯洛文尼亞。每個斯洛文尼亞人都會告訴你們,這(斯洛文尼亞)是分界,從這往南,就是「巴爾幹在哪」問題的開始。……你去問克羅地亞人,他們會告訴你,這很明顯,我們克羅地亞是中歐國家,信天主教;(另一邊,)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信東正教,算巴爾幹地區。如果你們問塞爾維亞人,他會告訴你們,往下邊(南邊)看,薩拉熱窩(指波黑),或者是科索沃,他們會告訴你那裡才是巴爾幹。
諷刺的是,當你繼續往下(南)看的時候,突然巴爾幹又開始往北邊算了。希臘人認為,我們希臘人是歐洲的「發源地」,上邊(北邊)是「黑暗」的巴爾幹山脈。如果你們問奧地利人,他們會告訴你,「斯洛文尼亞——巴爾幹的起點,(再往南是)斯拉夫野人」,等等。如果你們問德國人,他們會告訴你,奧地利還是帝國的時候,就跟這些人(指巴爾幹山脈的人)混在一起,已經「巴爾幹化」了。法國人會告訴你,德國,黑暗、法西斯,多少也算是巴爾幹,我們才是文明國家。到最後,英國人會告訴你,現在整個歐洲都是一個巴爾幹,布魯塞爾官僚主義成為了歐洲的「伊斯坦布爾」(諷刺歐盟像奧斯曼帝國),我們大不列顛才是唯一的(文明國家)。
參見
參考文獻
- ^ 張建成主編. 文化、人格与教育. 心理. 2004-01-01: 320– [2020-07-12]. ISBN 978-957-702-6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陸小成. “城市病”治理的国际比较: 基于京津冀低碳发展的思考. 2016-08-01: 93– [2020-07-12]. ISBN 978-7-5161-87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 ^ Balkanize. Merriam-Webster Online. [2017-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5).
- ^ 王偉. 石油战争: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九州出版社. 2015-05-01: 67– [2020-07-12]. ISBN 978-7-5108-36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1).
- ^ 小泉牧夫. 英语研究室2:一场由希腊罗马到现代的趣味英语发展、应用及文化探索之旅. 麥浩斯. 2019-10-17: 174–. ISBN 978-986-408-544-6.
- ^ Gosar, Anton. The Shatter Belt and the European Core – A Geopolitical Discussion on the Untypical Case of Slovenia. GeoJournal –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2000,. October vol. 52, 2 (2): 107–117. S2CID 140390836. doi:10.1023/A:1013306804212.
- ^ Vaske, Hermann. Balkan Spirit.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