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路遥小说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110萬字長篇小說,以虛構的地名黃原地區原西縣為故事背景,分一、二、三部,於1988年完成三部。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類型小說
語言漢語
發行資訊
出版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
規範控制
ISBN978-7-5302-1200-4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於1986年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當第三部還在創作之中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始播出這部小說,由李野墨演播,引起聽眾強烈反響。

這部小說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2] 和「陝北史詩」[3]

主題

小說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國北方農村的生活和變遷。地點是黃土高原的一個虛構的小村雙水村及附近的縣城。主要人物是雙水村農民孫玉厚(兒子孫少安孫少平;女兒孫蘭花、孫蘭香)一家和幹部田福軍(女兒田曉霞)及其哥哥田福堂(女兒田潤葉、兒子田潤生)的家庭。

故事梗概

第一部

於1982年-1986年間寫成,敘述時間是從1975年初至1978年初。

村民孫玉厚的二兒子孫少平就讀於縣城裡的原西中學。他愛讀書,氣質不凡,與幹部家庭的田曉霞相交。他哥哥孫少安因為家裡貧窮,高小畢業之後不得不回村務農,後來任生產隊長。孫玉厚大女兒孫蘭花的丈夫王滿銀,不事農業遊手好閒,在全國實行計劃經濟的期間經常遭到嘲笑和批判;他購買老鼠藥來販賣,以「投機倒把」之名被罰勞改。村支部書記田福堂的女兒田潤葉,比少安小一歲,與之青梅竹馬。潤葉讀完中學後在縣城當教師,住在任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的二爸(二叔)田福軍家裡。她資助和照顧孫少平的生活,並通過他對少安傳達暗戀之情。

原來與少平互相有好感的女同學郝紅梅,因為顧慮少平的家庭條件和自己的地主出身而移情於幹部家庭的班長顧養民,少平的哥們金波因此痛揍顧養民。「四五」事件後,孫少平的同學、田福軍的女兒(潤葉的堂妹)田曉霞帶來廣場詩集,因傳看詩集,顧養民與孫少平成為好友。之後金波參軍,在軍中文工團任職,不久因與藏族姑娘談戀愛而被強制復員。

郝紅梅因在畢業時無禮物與同學互贈,於一家商店中偷竊手絹被店主金光明抓住,她卻被孫少平救助。田曉霞和少平成為朋友,鼓勵他讀書和思考政治問題。田福軍的岳父希望潤葉嫁給同事李登雲的兒子——縣貿易經理部的汽車司機李向前。潤葉將此當面告知少安,希望他回報自己的感情。少安認為兩人家庭、社會背景差距太大,又不忍心直接拒絕潤葉,拖延不肯表態。潤葉的父親田福堂察覺兩人關係,以少安擅自給村民增加分配豬飼料地為藉口,舉報他「走資本主義道路」以施加壓力。

由於孫家家境困難,孫玉厚在不知兒子與潤葉關係的情況下,打聽到自己的弟媳有一個適婚的遠房侄女賀秀蓮不要求彩禮,少安前去相親。最終他決定放棄潤葉,與秀蓮結婚。潤葉痛苦失望之餘,迫於家庭壓力和二叔的政治需要,嫁給了李向前。雖然李向前很愛潤葉,但婚後潤葉對他極為冷淡,而且拒絕與他同房,最終李向前試圖強姦她未果,潤葉離開了家常住在田福軍處。

1977年初,少平高中畢業,和同學、田福堂的兒子田潤生一同回村當初中教師。少安為改變鄉村貧窮的面貌,秘密組織村民建立類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機構,被上級領導制止。在第一部結尾,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的1978年,暫時賦閒回村探親的田福軍告訴少安:農村很快會有大變化。

第二部

於1982年-1987年間寫成,敘述時間是從1979年初至1981年。

省委書記喬伯年起用田福軍為地區行政公署專員。雙水村正式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孫少安成為全村的實際領導人。習慣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田福堂感到很失落。少安為了增加收入,貸款買了一頭騾子去縣城的工地運。回村後用賺的錢開辦了一口燒磚窯,成為雙水村首要人物。他的妻子秀蓮不滿少安對父親和弟妹的經濟支持,要求少安把收入用來建屬於夫妻自己的窯洞,並與父親分家。少安修了新窯洞,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分了家。磚廠規模繼續擴大,少安被作為雙水村的致富典型,在領導的推舉下評為「首富」。蘭花的丈夫王滿銀外出倒買倒賣假手錶,並把情婦公開帶回家。蘭花憤怒之下服下滿銀賣剩下的老鼠藥企圖自殺,結果王滿銀承認藥分兩種,紅紙包的是真的,綠紙包的是假的,蘭花吃的沒有毒性。

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孫少平不滿意農村的封閉生活,去本地首府黃原城攬工。雇主之一的曹書記欣賞少平,以請他為女兒菊英補習功課為名,有意收他為女婿。少平與在黃原城裡讀大學的田曉霞相逢,引起後者對他朦朧的感情。然而少平還是覺得與民工們的生活缺少意義。

郝紅梅的舊罪行被店主透露出去,顧養民和郝紅梅兩人的戀情因此遭到顧養民父母反對,最終兩人分道揚鑣。郝紅梅嫁給了村里一個教師。丈夫在兒子出生後不久在窯洞事故中喪生。她靠小生意維生養活自己和兒子,她在一次廟會上遇見了田潤生。潤生答應照顧她,漸漸對她由同情生愛,不顧父親反對想與之結婚。

潤葉的丈夫李向前因為婚姻不幸福開始酗酒,導致出車禍雙腿截肢。潤葉改變了態度,決心做一個好妻子,終生照顧他。田曉霞大學畢業,去省報當記者。臨走前向少平示愛,並相約兩年一見。通過曹書記的關係,少平報名去銅城煤礦當礦工,同時他的妹妹蘭香考入北方工業大學天體物理專業。

第三部

於1982年-1988年間寫成,敘述時間是從1981年後期至1985年春天。

改革開放在農村全面展開。雙水村的村民們逐漸開始發展經商養殖。少平很滿意在煤礦的工作,把工資多餘的部分寄給父親,希望有一天能為父親建新窯洞。曉霞來煤礦看望他,倆人都期待兩年之約。後來煤礦發生事故,少平的師傅王世才為保護另一個礦工死亡。少平擔當起照顧王師傅的妻子惠英、兒子明明的責任。少平工作出色,升任班長。他去省城看望蘭香,但曉霞出差沒見着。蘭香提起田曉霞對自己的關懷。蘭香與大學同學,省常務副書記吳斌的兒子吳仲平相戀。

1982年夏天,省城降暴雨導致洪水。田曉霞在危險區域採訪的時候,為救一個女孩溺水死亡。少平在報紙上讀到噩耗,非常悲痛,一人去赴與曉霞的兩年之約。回到煤礦後被提拔為礦工班長。因為管理有方,他的班成為生產率最高的一個。孫少安的磚窯因為雇用了一個騙子指導技術而失敗破產,情緒低落一段時間後他決定借貸重開磚廠。磚廠成功後,少安為父親修了新窯洞,並進一步承包了石圪節磚瓦廠。少安出資重建村裡的小學,落成典禮上妻子秀蓮卻吐血昏倒,被診斷為晚期肺癌

潤葉和丈夫李向前生了一個兒子,向前開始學習修鞋,希望靠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在外流浪的王滿銀幡然悔改,回村和妻子蘭花共同生活。少平在井下出事故受傷,臉上有了一道傷疤。他的好朋友金波的妹妹金秀一直暗戀少平,趕來醫院和蘭香一起護理他。出院時金秀對少平示愛,但少平只把金秀當妹妹。全書結尾於孫少平回到煤礦。

主要人物及相關關係

人物 親屬 備註
孫玉厚 弟孫玉亭,長子孫少安(妻賀秀蓮,岳父賀耀宗),長女孫蘭花,次子孫少平(本書主人公貧窮但不失志向,喜歡讀書,高中畢業後先當小工,後成為煤礦工人),次女孫蘭香 孫蘭花嫁到鄰村,夫王滿銀;孫蘭香考入北方工業大學,戀人為省常委副書記之子吳仲平。
田福堂 弟田福軍,長女田潤葉(夫李向前,子李樂),子田潤生(妻郝紅梅) 田潤葉與孫少安青梅竹馬,田潤生跟着姐夫李向前學開汽車,後與高中同學郝紅梅成婚。
田萬有 四兄田萬江,二兄田二(子憨牛),子田海民(妻高銀花) 田萬有為公社時期一隊飼養員,田海民為大隊會計。
田福軍 兄,田福堂,女田曉霞(戀人孫少平),子田曉晨 田福軍文革前歷任黃原行署財經委會員幹事、專署統計科科長、專署辦公室主任等職,文革後任黃原地委副書記、地委書記,改革開放後任省委常委副書記兼省會所在市市委書記,是一個成功的幹部;田曉霞與孫少平為高中同屆不同班校友,田曉霞高中畢業後考入師範,由於自身獨特性格和能力被省報社看重,進入省報。
田曉霞 女主人公。省報記者,死於洪災是田福軍之女,男主人公孫少平的女朋友、高中同學。 高中階段與孫少平為好朋友,畢業後由於孫少平的原因,雙方有一段時間沒有來往。後來在黃原城重逢。田曉霞大學畢業,去省報當記者。臨走前向少平示愛,並相約二年一見。少平報名去銅城煤礦當礦工。1982年夏天,省城南部城市降暴雨導致洪水。田曉霞在危險區域採訪的時候,為救一個女孩溺水死亡。
孫玉亭 兄孫玉厚,妻賀鳳英,長女孫衛紅 孫衛紅與金俊文次子金強成婚。
金俊海 子金波,女金秀 金波與孫少平同學,金秀與孫蘭香同學。
金俊文 母金老太,妻張桂蘭,子金富金強,二弟金俊武,三弟金俊斌
金俊武 妻李玉玲
金俊斌 妻王彩娥 金俊斌在雙水村為了水源,豁壩「偷水」中意外死亡,妻後改嫁。
金俊山 子金成
金光亮 子金大錘,金二錘,金三錘,二弟金光明(妻姚淑芬),三弟金光輝(妻馬來花)
王世才 妻慧英,子王明明 王世才為孫少平初到煤礦的班長兼師父,因救徒弟安鎖子而亡;王世才死後,孫少平照顧其遺孀和兒子。
李登雲 妻劉志英,子李向前,孫李樂

作者通過孫少安孫少平的人生經歷表現農村發展農民的兩種人生價值觀和發展道路,通過田福軍和田福堂及他們周圍的人和事表現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中國領導幹部的狀況。作者筆下的廣大農村狀況,城市狀況,農民狀況,幹部狀況,真實而具有代表性。作者還描寫了多個不同身份人之間截然不同的愛情故事,通過愛情中的心理描寫勾勒出多個飽滿的人物形象。

改編電視劇

參考文獻

  1. ^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永久失效連結]
  2. ^ 鳳凰網讀書. 路遥《平凡的世界》——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鳳凰網. 2012年9月1日 [2012-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3. ^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黄土地的壮丽史诗-新华网. news.xinhuanet.com. [2017-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5). 
  4. ^ 郭秀君. 回首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文藝報. 2006-06-20, (6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