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蘭包圍戰

庫爾蘭包圍戰[註 1],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末期,蘇軍庫爾蘭軸心國勢力的阻擊和包圍,指揮官為霍夫漢內斯·巴格拉米揚將軍[1]

庫爾蘭包圍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44年10月9日-1945年5月10日
地點
結果 德軍六次防禦性勝利
1945年5月8日至5月10日德軍無條件投降
參戰方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蘇聯 蘇聯
指揮官與領導者
納粹德國 卡爾·希爾佩特 蘇聯 霍夫漢內斯·巴格拉米揚
參戰單位
庫爾蘭集團軍 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
傷亡與損失
117,871人戰死或受傷
189,112人被俘虜

160,000人死亡或受傷(1945年2月16日-1945年5月8日)

拉脫維亞方面資料:
394,000人死亡、受傷、被俘
2,651輛坦克
900門火砲
1,440挺機關槍
蘇聯於1943年8月1日至1944年12月31日在德蘇戰爭的進展
1944年10月19日的難民從文茨皮爾斯撤離
庫爾蘭在今拉脫維亞的位置

口袋陣在蘇軍波羅的海攻勢中接近梅梅爾克萊佩達)時形成,這次行動成功地將德國北方集團軍從同部署在拉脫維亞圖庫姆斯利耶帕亞的其他德軍重孤立出來。該部隊後聯合中央集團軍殘部,於1945年1月25日重組改稱庫爾蘭集團軍,但仍始終被圍困於庫爾蘭半島

當德軍最終於5月8日向同盟國宣布正式投降時,他們仍處於「停電」狀態,所以並未得到上級命令。直至兩天後的5月10日庫爾蘭集團軍才宣布投降,這也是歐洲最後投降的幾個德軍部隊之一。

背景

庫爾蘭,其位於波羅的海地區東岸,在1941年被北方集團軍攻佔。在之後的兩年,北方集團軍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嘗試拿下列寧格勒,但這並沒有成功。1944年1月蘇軍解除德軍的包圍,取得列寧格勒圍城戰的勝利。

1944年6月22日蘇軍在白俄羅斯展開戰略進攻,這次進攻被蘇軍命名為巴格拉基昂行動。這次進攻旨在從德軍手中英語German occupation of Belarus during World War II解放整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巴格拉基昂行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並幾乎殲滅了整個中央集團軍,這次進攻於8月29日結束。

在這次進攻的最後階段(考納斯攻勢英語Kaunas Offensive以及希奧利艾攻勢英語Šiauliai Offensive),蘇軍攻到了波羅的海海岸,切斷了北方集團軍與中央集團軍的連結。

在巴格拉基昂行動結束之後,蘇軍仍繼續清剿波羅的海海岸。儘管德軍嘗試恢復當地的防線(多波爾科夫行動英語Operation Doppelkopf)。但蘇軍發動梅梅爾戰役,佔領了梅梅爾。將北方集團軍徹底孤立。

庫爾蘭橋頭堡戰役

1944年10月9日蘇軍抵達梅梅爾,這裡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這讓北方集團軍對德國東普魯士地區的聯繫被切斷。希特勒的軍事顧問、德國總參謀部的參謀總長海因茨·古德里安阿道夫·希特勒要求將北方集團軍自波羅的海地區撤出,並將其重新布署在中歐。然而希特勒拒絕這請求並要求當地德軍固守庫爾蘭以及愛沙尼亞的島嶼如希烏馬島以及薩雷馬島

希特勒認為這樣將能保護德國在波羅的海的潛艇基地,而且希特勒到了這時仍然相信德國將會勝利:他認為海軍元帥鄧尼茨的XXI級潛艇可以為德國帶來大西洋海戰的勝利,從而使同盟國退出西歐戰場,這樣德國就能集中力量在東線戰場了,接著庫爾蘭就能成為德軍新攻勢的發起地[2]

希特勒拒絕從庫爾蘭撤兵,使得第16軍團以及第18軍團大部分的,高達200,000名的兵力被包圍在庫爾蘭,這裡在德國被稱作「庫爾蘭橋頭堡」。在這裡一共有23個德國師,受費迪南德·舍納爾大將指揮,當時這些部隊分散在從里加利包的地帶,因此舍納爾決定這些部隊撤入利於防守的庫爾蘭,從而放棄里加 [3]

蘇軍於1944年10月15日至1945年4月4日,對駐庫爾蘭的德軍及拉脫維亞軍發動6次進攻[來源請求]

德軍在波羅的海攻勢(1944年9月14日至11月24日)以及默默爾戰役這兩場戰役中撤入庫爾蘭。

第一次進攻

於1944年10月15日至22日進行,在此之前北方集團軍已於10月11日放棄里加,而波羅的海第3方面軍英語3rd Baltic Front則在10月13日拿下里加[4],稍後北方集團軍成功守住了防線。

第二次進攻

於10月27日至11月25日進行,蘇軍投入了52個師,嘗試突破德軍防線並攻向斯克倫達薩爾杜斯,同時蘇軍攻擊利耶帕亞的東南方。在11月1日至15日蘇軍投入了80個師,嘗試突破長約12公里寬的防線。儘管蘇軍在兵力上有10:1的優勢,但蘇軍最後只取得長4公里-12公里的狹長地帶[5][頁碼請求]

第三次進攻

此次進攻也被稱作「聖誕節攻勢」,這次進攻於12月21日展開,蘇軍對薩爾杜斯附近的德軍發動進攻,蘇聯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以及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分別在戰場北部及南部,對德軍發動封鎖並嘗試削弱庫爾蘭德軍。在這場戰役中,蘇德雙方的拉脫維亞部隊:蘇聯第22軍英語22nd Army (Russia)以及親衛隊第19師,各自為自己的長官戰鬥。這次進攻於12月31日結束,蘇軍攻佔了少量土地,但付出了大量人員傷亡,以及損毀了大量的坦克和飛機[5][頁碼請求]

第四次進攻

1945年1月15日北方集團軍被重新命名為庫爾蘭集團軍,由洛塔爾·倫杜利克上將指揮。同時海因茨·古德里安獲得希特勒的同意,將7個師從庫爾蘭撤出,然而希特勒仍然拒絕從庫爾蘭完全撤出[5][頁碼請求]。1月23日蘇軍對德軍防線發動進攻,準備攻向利耶帕亞及薩爾杜斯,蘇軍嘗試攻下位於巴爾塔河的橋頭堡,但被德軍成功阻止。

第五次進攻

 
庫爾蘭袖章

2月12日蘇軍再次展開進攻,3月12日進攻結束,蘇軍只攻佔了包含普列庫萊在內的少量土地[5][頁碼請求],蘇軍承受了70,000人傷亡、損毀了608輛坦克和178架飛機[來源請求]

第六次進攻

3月16日蘇軍展開最後一次進攻,進攻持續到3月30日,蘇軍承受了74,000人傷亡、損毀了263輛坦克,德軍在薩爾杜斯的防線被向後推了數里,德軍的親衛隊第19師還從蘇軍手中奪回少量土地[5][頁碼請求]

庫爾蘭集團軍的投降

 
蘇軍的最後通牒

5月8日德國的國家元首聯邦大總統卡爾·鄧尼茨下令庫爾蘭集團軍總司令卡爾·希爾佩特陸軍大將投降,於是他的幕僚以及軍隊向蘇聯元帥,同時也是列寧格勒方面軍總司令的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投降,這時庫爾蘭集團軍仍有27個師和1個旅[6]

同時德軍也收到蘇軍要求他們投降的指示[7],5月9日蘇軍開始接收投降的德軍,所有德軍都成了俘虜[來源請求]

5月12日大約135,000名德軍已經投降,5月23日蘇軍已徹底吸收庫爾蘭境內的德軍,大約180,000名德軍成為俘虜,這些俘虜將被送到瓦爾代高地集中營[來源請求]

投降時的戰鬥序列:

後續

1945年5月9日,伊萬·巴格拉米揚將軍在拉脫維亞西南部的埃澤爾莊園(Ezere)接受德軍投降。根據俄羅斯的記錄,146,000名德國和拉脫維亞軍隊被俘,其中包括28名將軍和5,083名軍官,他們被帶到蘇聯內地的難民營並被監禁多年。目前的學術統計顯示,投降者人數約為190,000人:189,112名德國人,其中包括42名將軍(其中包括1947年在蘇聯戰俘營被槍決的德國指揮官卡爾·希爾珀特)以及大約14,000名拉脫維亞人。許多狂熱的納粹分子拉脫維亞民族主義者逃入了森林中繼續抵抗。

蘇聯人拘留了所有16歲至60歲之間的男性,並進行了大量的森林砍伐活動,焚燒大片森林以驅逐抵抗者。

注釋

  1. ^ 俄語:блокада Курляндской группировки войск (庫爾蘭軍團阻擊戰);德語:Kurland-Brückenkopf(庫爾蘭橋頭堡);拉脫維亞語Kurzemes katls(庫爾蘭熔爐)、Kurzemes cietoksnis(庫爾蘭要塞 )

參考文獻

  1. ^ 第十三章 在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面軍中,《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什捷緬科大將戰爭回憶錄》,С·М·什捷緬科(蘇),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 譯 存档副本. [2011-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30). 
  2. ^ Weinberg, Gerhard L. Germany, Hitler, and World War II: Essays in Modern German and Worl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90. ISBN 0-521-56626-6. 
  3. ^ McAteer, Sean. 500 Days: The War in Eastern Europe, 1944-1945. Pittsburgh: Dorrance Publishing Co. 2009 [2014-09-03]. ISBN 978-1-4349-615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1). 
  4. ^ Mitcham, Samuel.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 Mechanicsburg: Stackpole. 2007: 152. ISBN 0-8117-3371-8. 
  5. ^ 5.0 5.1 5.2 5.3 5.4 Mangulis, V. Latvia in the Wars of the 20th Century. CHAPTER IX JULY 1941 TO MAY 8, 1945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年3月14日,.. Historia.lv.
  6. ^ Kozlov, M. M. (編). Velikaya Otechestvennaya Voina 1941-1945: Entsiklopediya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1941-1945: An Encyclopaedia]. Moscow: Soviet Encyclopedia. 1985: 442 (俄語). 
  7. ^ Thorwald, Jürgen. Wieck, Fred , 編. Flight in the Winter: Russia Conquers, January to May 1945. New York: Pantheon. 1951: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