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1644年—1705年)初文學家和思想家,初名燕生,字人也,號柴舟、夢醒,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他一生貧困潦倒,以塾師為生計,但他在文學上成就較高。廖燕十九歲補為秀才後放棄了學業,在武江西岸建起「二十七松堂」潛心於經史、古文辭。康熙十五年發生三藩之亂,他曾加入清軍。其文恣肆犀利,他反對科舉制度和八股文,對程朱理學及儒家傳統史論,多持異議。[1]論詩反對模擬堆砌,所作抒寫懷抱,不事雕琢,隱含對現實不滿。康熙四十四年去世。[2]

廖燕的著述頗豐,但因其僻居於南境,一生布衣,因而文章流傳不廣,現有《二十七松堂集》傳世,並有雜劇《醉畫圖》、《訴琵琶》等。1862年,《二十七松堂集》流傳到了日本,頗受歡迎,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在1884年將廖燕列為中國文壇八大家之一。

注釋

  1.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七編三章評廖燕:「史論文《湯武論》、《高宗殺岳武穆論》、《明太祖論》等,推翻陳說,無所蹈襲。」
  2. ^ 曾璟《廖燕傳》:「廖燕,字人也,號柴舟,曲江人。生甲申九月,乃順治元年也……年六十二,卒於家,時康熙四十四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