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彥 (明朝)
張國彥(1525年—1598年),字熙載,號弘軒,直隸廣平府邯鄲縣邯鄲城內北門里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四十一年壬戊科進士,萬曆年間官至刑部尚書。
張國彥 | |
---|---|
大明太子少保刑部尚書 | |
籍貫 | 直隸廣平府邯鄲縣 |
字號 | 字熙載,號弘軒 |
出生 | 嘉靖四年(152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逝世 |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十月初八日 |
配偶 | 配蔚氏(1525年-1586年),贈夫人[1] |
親屬 | (子)張我繼、張我繩、張我續、張我縫、張我繗 (曾孫)張濩 |
出身 | |
|
生平
張國彥幼年以孝聞名鄉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順天鄉試第六十二名舉人,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進士[2][3]。初授山西襄陵縣知縣,四十四年十一月選授兵科給事中,隆慶元年(1567年)丁父憂,三年閏六月復除原職,十二月升戶科右給事中,四年三月升戶科左給事中,十一月升禮科都給事中,五年十一月出為山西右參政,六年丁母憂歸。萬曆三年(1575年)三月復除浙江右參政,五年正月升陝西按察使,六年八月升陝西右布政使,八年六月升江西左布政使。九年六月入為順天府府尹,借求雨之機,上書陳述京城百姓困苦。十一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十一月改任整飭薊州等處兵備、兼巡撫順天。因奉召守關有功,十三年三月升戶部左侍郎,主管國庫和軍需物資,十五年二月總督倉場,四月升右都御史、總督薊遼等處。加兵部尚書銜,設置背包軍馬,使軍事消息暢通。十八年八月改任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十九年二月任經筵講官,不久兼右副都御史,洮河之變時有功加封太子少保,賜給有飛魚圖繡的官服,國家一等俸祿。十九年(1591年)十二月升刑部尚書。到任後數日,被吏科給事中舒弘緒彈劾,即以養病致仕回籍[4],以閱邊追敘勞績,加太子少保,賜飛魚服一襲。二十六年(1598年)十月病逝,二十七年四月賜祭葬,贈太子太保,派遣高級官員主持治喪。葬於邯鄲城西王郎村北蓮花崗[5]。
政績
從襄陵縣知縣至刑部尚書,張國彥在自己的從政生涯中,在他自己的職權範圍內也有建樹,「薊鎮屯田」,即為其大者。
在張國彥任順天巡撫之前,永平、灤州、滄州、慶雲一帶,「地皆雀葦,土實膏腴」,「惟苦水害」[6],而「北人未習水利」,「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興也」。萬曆三年(1575年),工科給事中徐貞明曾向明朝政府提交了一份京畿和整個北方數省的水利興建工程計劃,建議朝廷參照元朝虞集「欲於北京東濱海地築塘悍水以成稻田」的構想,從京畿開始,興建水利,集民屯田。但是,由於不久徐貞明即遭到貶官,因此此事被擱置下來。張國彥任順天巡撫期間,與副使顧養謙、總督張桂胤一道,首先將徐貞明計劃諸實施,「行之薊州、永平、豐潤、玉田、皆有效」。後來,儘管此舉「為豪右所阻」[7]。未能實施到底,但卻由此而引起了朝廷的重視,遂開畿輔水利興建之先河。
家族
曾祖張鸞;祖父張滕,祖母趙氏;父張繡(1484年-1566年),字大錦,號靜菴,壽官[8]。前母李氏;母鄭氏(1487-1572年),封太孺人,邯鄲鄭瑞女[9],生四子:張國巖、張國臣、張國士、張國彥。
- 長子張我繼,字伯子,萬曆十年(1582年)舉人,為湯陰縣令。娶主簿王嘉相女,有子張獻瑭、張欽瑭。
- 次子張我繩(1552年-1617年)[10],字仲子,號春谷,萬曆十年(1582年)舉人,歷任武城、大興縣令,擢戶部主事,監崇文門稅,奉命陝西延安、寧夏督儲,升陝西按察司僉事、兵備寧夏。丁庶母憂歸,五疏乞休。後論平虜功,加升參議。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九月十一日卒,年六十六。
- 養子張我慈,原系江西高安人,姓陳,與張國彥次子張我繩同年中舉,任邯鄲縣教諭。
- 三子張我續,字胤祧,號涵月,萬曆八年(1580年)進士,歷任嵩縣縣令、禮部郎中、河南巡撫、川貴總督等職,官至戶部尚書、太子太傅(正一品)。一門父子兩尚書,在邯鄲歷史上絕無僅有。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張我續時任川貴總督。這年,水西土目安邦彥起兵,響應永寧土司奢崇明的叛亂,號稱「羅甸大王」,攻陷畢節,進而保衛貴陽。張我續與貴州巡撫王三善擁兵不進,以至於貴陽幾乎陷落。其後,王三善因「屢被嚴旨」,乃率師破重圍而進,化解貴陽之圍;而張我續則因「無寸功,乾沒軍資六十萬」受到彈劾,最終「解職候勘」[11]。從此,仕途遭受重創,而張我續並不甘心,附麗魏忠賢以求上進。殊不知,由此反累及整個張氏家族。張國彥和張我續官至尚書,而《明史》無傳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張我續的「逆案」造成的。
曾孫張濩,張獻瑭子,崇禎十三年進士,仕清官至湖廣參議。
另外,《明史·卷二四五·萬燝傳》附載張汶之事時云:「汶,邯鄲人,尚書國彥曾孫也,由蔭敘為後軍都督經歷。嘗被酒詆忠賢,下獄拷掠死。亦獲贈恤。」此為記載有誤,根據時間上來判斷,張汶應是張國彥從曾孫。
評價
張國彥家族不僅是有明一代,而且中國歷史上邯鄲地方最大的一門望族。然而,這個家族的運祚並不長久,從嘉靖到崇禎。短短六十年的光景,就衰敗了。究其原因,極有可能是因為其子張我續的緣故。張我續「其後寅魏忠賢起戶部侍郎,進尚書,命麗逆案云」[11]。
參考文獻
- ^ 《明故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刑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弘軒張公暨配贈夫人蔚氏合葬墓誌銘》
賜進士及第朝列大夫國子監祭酒前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管理誥敕纂修大明會典本朝正史直起居注經筵日講官漢陽年加晚生蕭良有撰文
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太僕寺卿前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吏部文選司郎中關中門生南企仲書丹
賜進士出身河南道監察御史前翰林院庶吉士古幽門生趙之翰篆額 - ^ 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 ^ 蕭良友所撰《太子太保張國彥墓志銘》以及各《邯鄲縣誌》均稱張國彥曾任兵部侍郎,但檢索《明史·卷一百一十二·七卿年表二》,張國彥從未任兵部尚書,舊說實誤。
-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221—222頁.
- ^ 《明史·卷二三三·徐貞明轉》
- ^ 《明史·卷二五七·王洽傳》
- ^ 亢思謙《壽官待贈靜菴張公墓誌銘》:靜菴張公以嘉靖丙寅十一月十三日卒,季子給諫君卜茲丁卯十一月初九日,葬於城西南祖塋。
-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登科錄》
- ^ 成基命《明陝西布政司參議春谷張公墓誌銘》
- ^ 11.0 11.1 《明史·卷二四九·李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