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際春
張際春(1900年12月20日—1968年9月12日),湖南宜章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張際春 | |
---|---|
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 |
任期 1954年1月 - 1967年6月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別名 | 字曉嵐 |
出生 | 大清湖南省宜章縣 | 1900年12月20日
逝世 | 1968年9月1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67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羅屏 |
宗教信仰 |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
學歷 | |
著作
|
張際春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五軍團宣傳部長、紅五軍宣傳部長、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兼政治主任教員等,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期間於1937年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副主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校黨務委員會書記、校政治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任晉冀魯豫軍區及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過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1968年在北京逝世。
生平
早年經歷
張際春早年曾在永福初級小學、縣立閣邑高等小學就讀1920年到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讀書。期間常因經濟困難時而輟學。1922年後受革命思想影響,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5年畢業後,在本鄉小學任教,兼辦農民協會。192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區黨部常務委員。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到宜章縣立女子初級師範學校任教,同時任國民黨縣黨部常務委員[1]。
1928年1月,張際春參加湘南起義,任中共宜章縣委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和縣農民協會秘書長。4月隨軍上井岡山,先後在紅四軍第三十二師黨委會、第十師第二十八團黨委會工作[2]。1929年初,調任紅四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宣傳科科長,隨朱德、毛澤東進軍贛南閩西[3]。1930年6月任紅四軍秘書長,同年8月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宣傳處處長。1930年12月調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幹事兼機關黨支部書記。
1931年春,張際春調任紅三軍秘書長。5月任紅四軍第十一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任紅四軍第十三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32年3月任第四十五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月任紅一軍團第三十一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2月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主辦《戰士報》。1933年兼任紅一軍團軍事裁判所所長。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1934年初任紅軍第二步兵學校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同年夏因抵制博古等人的指揮,受到排斥和打擊,改任校訓育處副處長。不久調任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4]。
1934年10月,隨紅五軍團第十三師第三十七團長征。1935年10月,任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政治主任教員。1936年6月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張際春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第二隊學習,後任附設步兵學校政治部主任[4]。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張際春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副主任。11月調任綏德河防警備區政治部主任,兼中共綏德特別區委委員。1938年1月,任抗大政治部主任,同羅瑞卿一起負責抗大的實際領導工作[4]。1939年7月,和羅瑞卿等率抗大總校向太行地區遷移[5]。1942年9月起,張際春任抗大代理政治委員兼軍政委員會主席。1943年1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部部長,同年9月起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副主任,兼做北方局黨校的整風審幹工作。1945年4月,返回延安出席中共七大,並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6]。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8月,張際春任晉冀魯豫軍區副政治委員兼任政治部主任[7]。參與領導上黨、邯鄲等戰役,總結推廣王克勤班團結互助運動等經驗。1947年6月,隨劉伯承、鄧小平率部進軍大別山。1948年5月,張際春任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第二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淮海戰役[8]。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渡江戰役[9]。攻占南京後,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9月隨部隊向西南進軍。協助劉伯承、鄧小平制定作戰方案,組織指揮部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2月,張際春兼任重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0]。1950年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兼西南局辦公廳主任、組織部部長、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兼幹部管理部部長。1952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副書記兼西南局農村工作委員會書記、農村工作部部長。1954年1月,張際春調入中央,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57年6月,兼任國務院第二辦公室副主任[11]。1958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組成員。1959年6月兼任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4]。
張際春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張際春被誣為 「黑幫」、 「活閻王」、 「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等等,並於1966年7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萬人大會,對他進行批判鬥爭。1968年9月12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在全國政協禮堂為他舉行了平反昭雪追悼大會[12]。
參考文獻
- ^ 周鴻、朱漢國 主編 (編). 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 附卷·人物.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0: 381. ISBN 7-209-02403-4.
- ^ 饒道良. 井冈山红军人物志.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10-04457-4.
- ^ 星火燎原 Volume6.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79: 1–6. ISBN 7-5065-3276-X.
- ^ 4.0 4.1 4.2 4.3 夏遠生 (編). 湘籍开国人物传略 Volume1.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1043–1051. ISBN 7-5438-5788-X.
- ^ 《羅瑞卿傳》編寫組. 罗瑞卿传.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 71–75. ISBN 978-7-8009-2501-6 (中文(簡體)).
- ^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1945年6月-1956年9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 221. ISBN 978-7-5033-2252-5.
- ^ 傅繼俊主編 (編). 淮海战役 第2卷 将军谱.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 40. ISBN 978-7-214-05576-7.
-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324. ISBN 978-7-80237-381-5.
- ^ 唐潤明,艾新全著. 重庆解放.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9: 218–219. ISBN 978-7-5105-0108-1.
- ^ 陳榮華. 中国革命史手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6: 359.
- ^ 张际春. 彬州新聞網. 2011-06-19 [2015-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