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岸防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德國岸防艦列表包含所有德意志帝國海軍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初建造的岸防艦。在1880年代前後,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一系列岸防艦,以保護其在北海波羅的海海岸線。在1870年代至1880年代早期,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許多各種設計的鐵甲艦。然而,在1880年代中期,由於對薩克森級鐵甲艦[1]性能上的不滿,以及綠水學派[a]的興起,時任帝國海軍司令列奧·馮·卡普里維[b]放棄大規模主力艦的建造,轉而青睞岸防艦和魚雷艇[4]。因此,下一代大型軍艦齊格弗里德級[c]要比早期的鐵甲艦小得多,而且裝備的主炮只有3門大口徑火炮。這些艦隻被用來保衛德國港口[6]。其中6艘建於1888年至1894年間[7]。另外兩艘奧丁級岸防艦英語Odin-class coastal defense ship在1892年至1896年間的建造過程中針對前級進行設計改進。[8]

1902年哈根號的石版畫

1898年至1904年間,所有8艘岸防艦都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造,包括延長艦體,並為其配備新的鍋爐[9]。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所有8艘艦隻都被短暫調派到第六戰列分艦隊。然而到1915年8月後,她們又因為艦體老舊而陸續退役,並被降格為次要角色[10]。1919年戰爭結束後,所有這些艦隻都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隨後報廢。其中三艘,伏里施喬夫號[d]奧丁號埃吉爾號[e]被改裝成商船,服役到1930年前後。其餘幾艘在1920年代早期被拆解[13]

這些岸防艦結果只是暫時改變德國艦隊的發展方向。1888年,在齊格弗里德級和奧丁級還沒有開建之前,卡普里維就被選中來取代奧托·馮·俾斯麥德國總理之職,後者被剛登基的德皇威廉二世逼迫離開這個位置,而卡普里維後來又被亞歷山大·馮·蒙茨英語Alexander von Monts[f]海軍中將所取代[15]。蒙茨是一位資深海軍軍官,他並不支持卡普里維之前擬定的海防政策,並提議建造4艘新的10,000公噸(9,800長噸;11,000短噸)勃蘭登堡級戰列艦。這幾艘艦艇取代卡普里維計劃中的最後兩艘岸防艦[16]。這使德國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走上建造大型遠洋戰列艦的道路[17][18]。事實上,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曾把從齊格弗里德級和奧丁級開始建造,直到1898年第一個海軍法通過的這段時期描述為「荒廢的十年」[15]。然而由於全部訂單被分配給德國本土幾家不同的船廠履行,這批艦隻完工後,德國船廠的海軍艦隻建造能力得到提升[19]。另外,大批海軍官兵通過在齊格弗里德級和奧丁級艦隻上受訓而得以成長起來[20]

示例
武裝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甲板裝甲的厚度
排水量 戰鬥滿載排水量[g]
推進器 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和可提供的最高航速
成本 造艦費用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龍骨敷設 開始敷設龍骨的日期
交付日期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齊格弗里德級

 
停泊中的貝奧武夫號

1883年,列奧·馮·卡普里維將軍接任帝國海軍司令後,拋棄其前任阿爾布雷希特·馮·斯托施[h]的艦隊發展政策,轉而支持建立一支能夠保衛德國海岸的艦隊[i]。為此,他呼籲建造新的沿海防禦艦艇。這種艦艇目標是比黃蜂級炮艇[j]大,但比薩克森級鐵甲艦要小。她們需要同時具有足夠的作戰半徑,以支持在北海地區沿岸執行巡防任務,又裝備有足夠的火力和裝甲,可以與大型的外國戰艦進行交戰。卡普里維目標建造10艘這樣的艦隻,但最終只建造8艘,前6艘就是齊格弗里德級。[24]

這6艘齊格弗里德級艦隻在整個1890年代被用於艦隊演習,直到世紀末陸續接受改造[25]。這一系列現代化改造包括改裝鍋爐和艦體加長,這兩項變化最終都提高艦隻的航速。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她們被重新編入現役,但只持續一年左右。1915年8月後,這批岸防艦被陸續正式退役,開始承擔宿舍船這樣的次要角色。除了伏里施喬夫號,本級所有艦隻都在戰爭結束後拆解。伏里施喬夫號被改造成一艘商船,一直運營至1930年拆解。[7][10]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齊格弗里德號 3門240公釐(9.4英寸)火炮[26][27] 240公釐(9.4英寸)[26] 3,741公噸(3,682長噸[28][k] 2軸,2台三脹式發動機,15(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28][l] 4,700,000馬克[19] 1888年[28][30] 1890年4月29日[26][m] 1920年拆解[26]
貝奧武夫號[n] 1890年[28][o] 1892年4月1日[28][31] 1921年拆解[26]
伏里施喬夫號 1893年2月23日[26][32] 1930年拆解[26]
海姆達爾號[p] 均價5,300,000馬克[19] 1891年[28][q] 1894年4月7日[26] 1921年拆解[26]
希爾德布蘭德號[r] 3,741公噸(3,682長噸)[28][s] 1890年[28][t] 1893年10月28日[26][34] 1919年擱淺沉沒[26],1933年爆破[34]
哈根號[u] 3,741公噸(3,682長噸)[28][v] 1891年[28][w] 1894年10月2日[26][35] 1919年拆解[26]

奧丁級

 
1902年埃吉爾號的繪畫

奧丁級原本是卡普里維計劃的10艘岸防艦中的第7艘和第8艘艦,是齊格弗里德級設計方案的修改版。兩者主要的區別是略有改進的裝甲布局,新增一個煙囪和兩根戰鬥桅英語military mast[x][9]。1888年,在兩艘奧丁級海軍艦艇安放龍骨之前,卡普里維的繼任者,亞歷山大·蒙斯海軍中將下令建造4艘勃蘭登堡級大型戰列艦,以取代原來兩艘奧丁級岸防艦,這也標誌着德國岸防艦計劃的終結。[37][38]

兩艘奧丁級艦隻在1901年至1904年間被拉回船廠改進,改進方案與齊格弗里德級相同[8]。本級艦隻的服役歷史與齊格弗里德級諸艦基本相同。她們入役初期就加入艦隊執行海岸防衛任務,而在1914年8月戰爭爆發時又被再次動員起來,直到1915年8月被降級為次要職責[10]。戰爭結束後,兩艦都被改裝為商船。奧丁號此後一直活躍在民間服務中,直到1935年退役拆解,而埃吉爾的服役生涯因1929年12月在瑞典的哥得蘭島擱淺而被迫中止。[39]

艦名 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成本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奧丁號 3門240公釐(9.4英寸)口徑火炮[8] 240公釐(9.4英寸)[8] 3,754公噸(3,695長噸)[8][y] 2軸,2台三脹式引擎,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8][z] 6,500,000至6,600,000馬克[19] 1893年[39][aa] 1896年9月22日[39][40] 1935年拆解[39][40]
埃吉爾號 3,754公噸(3,695長噸)[8][ab] 2軸,2台三脹式引擎,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8][ac] 1892年[39][ad] 1896年10月15日[39] 1929年12月8日擱淺,後廢棄並拆解[39]

腳註

注釋

  1. ^ 譯名參考自《1914-1945年的海上戰爭》。[2]
  2.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3]
  3.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5]
  4.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11]
  5.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12]
  6. ^ 譯名參考自《第三帝國海軍綜合事典》。[14]
  7.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艦載機燃料和特殊設備。」[21]
  8.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3]
  9. ^ 相反,斯托施傾向於建立一支遠洋艦隊,以支持在公海上執行任務。在他的任期內,德國建造世界上第三大鐵甲艦艦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法國海軍[22]
  10. ^ 譯名參考自《船史研究 第10期 1996年12月 紀念馬尾船政創辦130周年船政文化學術研討會(1866-1996)紀念專刊》。[23]
  11. ^ 另有來源記載後期改進後增加到4,237公噸(4,170長噸)。[29]
  12. ^ 另有來源記載後期改進後增加到15.5節(28.7公里每小時;17.8英里每小時)。[29]
  13.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90年6月10日」。[30]
  14.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31]
  15.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90年11月8日」。[31]
  16.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33]
  17.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91年11月2日」。[33]
  18.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34]
  19. ^ 另有來源記載後期改進後增加到4,236公噸(4,169長噸)。[34]
  20.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92年8月6日」。[34]
  21. ^ 譯名參考自《海戰事典.2》。[35]
  22. ^ 另有來源記載後期改進後增加到4,247公噸(4,180長噸)。[35]
  23.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93年10月21日」。[35]
  24. ^ 譯名參考自《英漢軍語詞彙》[36]
  25. ^ 另有來源記載後期改進後增加到4,376公噸(4,307長噸)。[40]
  26. ^ 另有來源記載後期改進後增加到15.5節(28.7公里每小時;17.8英里每小時)。[40]
  27.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94年10月3日」。[40]
  28. ^ 另有來源記載後期改進後增加到4,376公噸(4,307長噸)。[20]
  29. ^ 另有來源記載後期改進後增加到15.6節(28.9公里每小時;18.0英里每小時)。[20]
  30.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95年4月3日」。[20]

引文

  1. ^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2004 11M,第35頁
  2. ^ 1914-1945年的海上戰爭,第24頁
  3. ^ 3.0 3.1 海戰事典.2,第4頁
  4. ^ Sondhaus,第160–165頁
  5. ^ 海戰事典.2,第13頁
  6. ^ Gardiner,第242, 246頁
  7. ^ 7.0 7.1 Gröner,第10–11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Gröner,第11–12頁
  9. ^ 9.0 9.1 Gardiner,第246頁
  10. ^ 10.0 10.1 10.2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11. ^ 海戰事典.2,第23頁
  12. ^ 海戰事典.2,第38頁
  13. ^ Gröner,第10–12頁
  14. ^ 第三帝國海軍綜合事典,第68頁
  15. ^ 15.0 15.1 Sondhaus,第177頁
  16. ^ Sondhaus,第179–180頁
  17. ^ Gardiner,第247–249頁
  18. ^ Gardiner & Gray,第145–149頁
  19. ^ 19.0 19.1 19.2 19.3 海戰事典.2,第7頁
  20. ^ 20.0 20.1 20.2 20.3 海戰事典.2,第38頁
  21. ^ Gröner,第ix頁
  22. ^ Sondhaus,第108頁
  23. ^ 辛元歐 1995,第302頁
  24. ^ Sondhaus,第165頁
  25. ^ Sondhaus,第194–195, 221頁
  26.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Gröner,第11頁
  27. ^ 海戰事典.2,第8頁
  28. ^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28.09 Gröner,第10頁
  29. ^ 29.0 29.1 海戰事典.2,第15頁
  30. ^ 30.0 30.1 海戰事典.2,第13頁
  31. ^ 31.0 31.1 31.2 海戰事典.2,第19頁
  32. ^ 海戰事典.2,第26頁
  33. ^ 33.0 33.1 海戰事典.2,第27頁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海戰事典.2,第30頁
  35. ^ 35.0 35.1 35.2 35.3 海戰事典.2,第31頁
  36. ^ 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 1963,第234頁.
  37. ^ Sondhaus,第179頁
  38. ^ Gardiner,第242頁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Gröner,第12頁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海戰事典.2,第36頁

參考書籍

期刊來源

拓展閱讀

  • Dodson, Aidan.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1-84832-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