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奧地利關係
德奧關係或奧德關係指的是現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奧地利共和國的雙邊關係。由於語言的相同和歷史的大量重合,德國和奧地利的關係十分密切,兩國的官方語言都是德語,日耳曼人是兩國的主要民族。
奧地利 |
德國 |
---|
德國和奧地利在1866年之前在形式上是統一的:他們的前身為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聯邦的一部分,直至1871年普魯士統治下的德意志聯邦統一,奧地利被排除在外,德奧才得以成為兩個不同的國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為了與德國結盟,將自己重新命名為德奧共和國,但這被《聖日耳曼條約》所禁止。1938年,在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下,納粹德國吞併了奧地利。
1995年奧地利加入歐盟後,兩國都是申根協定的成員國。德國是北約的成員國,而奧地利根據其憲法仍然是北約的夥伴,以維持中立。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
在整個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神聖羅馬帝國包括了現在德國、奧地利、波西米亞(捷克共和國)、斯洛文尼亞、意大利北部和今天的波蘭西部。哈布斯堡家族於1440年成為奧地利的統治者;直至1919年奧匈帝國解體之前,這個家族一直統治着奧地利。
許多日耳曼國家(在共和國內部)為不斷爭奪權力和影響力而經常發生衝突和戰爭。18世紀,普魯士王國崛起為一個新的強有力的國家並成為奧地利的主要競爭對手。從1740年到1763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為西里西亞(今波蘭西南部)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史稱西里西亞戰爭。
拿破崙戰爭和德意志聯邦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神聖羅馬帝國被迫滅亡,奧地利和普魯士為了對抗法國而結盟,但沒有成功。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宣布建立奧地利帝國,而剩下的其他地區都成為了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附屬國。
1815年波拿巴戰敗以後,奧地利建立了德意志聯邦,成為德意志諸國之間的一個新組織,普魯士和奧地利在此重新統一。此時,泛日耳曼主義的意識形態開始興起。然而,德意志聯邦缺乏一個真正具有統一力量的君主或中央政府。因此德意志聯邦內部的二元論為後來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緊張的外交關係奠定了基礎。
奧地利提議將德意志聯邦統一為一個以哈布斯堡家族為中心並由其統治的聯邦;與此同時普魯士則希望成為統一德國的核心力量。1834年,普魯士成功地與德意志北部各國建立了關稅同盟,並希望建立一個政治聯盟。這種緊張關係最終作用並導致了1866年的奧普戰爭。普魯士宰相奧托·馮·俾斯麥選擇站在意大利一邊,包圍了奧地利,並成功將後者擊潰。奧地利帝國迅速瓦解為二元君主政體的奧匈帝國並失去了第三德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德意志帝國脫離奧地利
1867年,俾斯麥宣布成立新的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取得勝利,普魯士軍隊進入並占領了巴黎,俾斯麥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將奧匈帝國完全排除在統一的德國之外。奧匈帝國隨後將其帝國野心轉向巴爾幹半島;而德意志帝國在與英國(英國和愛爾蘭)的競爭中集中精力發展軍備。儘管如此,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都與意大利王國結成了軍事同盟,形成了三國同盟(1882年)。20世紀10年代,奧匈帝國將塞爾維亞變為其保護國的野心促成了弗朗茨·斐迪南大公(1914年)的遇刺,他是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當奧匈帝國挑起對塞爾維亞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聲稱聯盟的條款是被動的軍事防禦而不是徹頭徹尾的侵略,不情願地加入了奧匈帝國一方的戰爭。
一次世界大戰後
戰敗後,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被推翻,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國和奧地利都成為共和國,並在《凡爾賽條約》和《聖日爾曼條約》中受到嚴厲懲罰。奧地利失去了戰前60%以上的領土,德國則失去了其原有國土的三分之二和所有的殖民地。
1920年9月1日,魏瑪共和國和奧地利簽訂了經濟協定。[1]然而,這兩個國家都面臨着嚴重的經濟困難、惡性通貨膨脹、大規模失業和戰後持續的騷亂等問題。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掌權後,他要求奧地利和德國相合併單被貝尼托·墨索里尼所領導的意大利法西斯政府阻止,他們與奧地利的恩格爾伯特·多萊弗斯和庫爾特·舒施尼格合作,並擔心希特勒對上阿迪傑(南蒂羅爾,1919年割讓給意大利)的領土要求。1936年7月11日,墨索里尼成功地迫使希特勒暫時放棄了對奧地利的一切要求。
德奧合併與二戰
1936年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建立了更緊密的關係,並為德國的擴張主義野心做準備。1938年,希特勒利用奧地利納粹黨影響民意成功發動政變反對奧地利政府。當希特勒決定不收回南蒂羅爾時,墨索里尼放棄了其對保護奧地利獨立的承諾。隨後,1938年德國和奧地利合併,此次合併是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兩國的首次統一。奧地利則成為希特勒統治下的奧斯特馬克地區。
冷戰
1945年4月下旬,同盟國進入奧地利,將其從第三德意志帝國的統治下解放。卡爾·倫納領導的奧地利臨時政府宣布該國重新獲得獨立。奧地利恢復了民主憲法,1945年底的選舉為新的聯邦政府鋪平了道路。利奧波德·菲格爾成為奧地利第一任總理。然而,德國被同盟國占領,並被劃分為四個統治區域 - 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對德國的軍事占領在1949年結束,當時這些區域被組織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公民和各政黨都沒有認真地努力統一德國和奧地利。而冷戰期間美蘇希望奧地利能作為兩大陣營的緩衝國。此外,奧地利州條約禁止這樣的聯盟,憲法要求奧地利保持中立。198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6%的奧地利人認為自己是「德國人」。儘管在冷戰期間,奧地利和德國在經濟和文化領域繼續密切合作,但奧地利開始形成與德國不同的民族認同。此外,兩國之間的政治關係一直是牢固和友好的。
歐盟
1995年,奧地利加入了歐盟和申根區。這有效地消除了德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實際陸地邊界,使兩國能夠進一步鞏固它們已經牢固的聯繫。1999年,德國和奧地利成為歐元區的兩個創始成員國,並於2001年採用歐元作為法定貨幣。
間諜活動
根據《標準報》和《profil》的報道,德國聯邦安全局在1999年至2006年間在奧地利從事間諜活動,監視目標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石油輸出國組織、奧地利通訊社、大使館、奧地利銀行和政府部門。[2]奧地利政府電視台呼籲德國澄清這些指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