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
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波蘭語:Jan Karol Chodkiewicz,白俄羅斯語:Ян Караль Хадкевіч,羅馬化:Jan Karal Chadkievič,立陶宛語:Jonas Karolis Chodkevičius,約1561年-1621年9月24日),波蘭立陶宛聯邦貴族、軍事家,曾擔任立陶宛前線蓋特曼、立陶宛大蓋特曼等要職,是這一時期聯邦最傑出的貴族和軍事將領之一。
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 | |
---|---|
紋章 | |
原文名 | Jan Karol Chodkiewicz |
出生 | 約1561年 立陶宛大公國維爾紐斯 |
逝世 | 1621年9月24日 波蘭立陶宛聯邦霍騰城堡 | (59—60歲)
配偶 | 索菲婭·梅萊茨卡 安娜·阿洛伊扎·奧斯特羅格斯卡 |
子嗣
謝羅尼姆·霍德凱維奇 安娜·斯霍拉斯蒂卡·霍德凱維奇 | |
父親 | 伊凡·謝羅尼莫維奇·霍德凱維奇 |
母親 | 克蕾斯蒂娜·茲博羅芙斯卡 |
霍德凱維奇曾參與瓦拉幾亞戰役、波瑞戰爭、波俄戰爭、波土戰爭等重要戰爭。他指揮過的最著名的戰役是1605年的基爾霍姆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他擊敗了兵力三倍於本方的瑞典軍隊。1621年霍騰戰役期間,他在前線——被圍的霍騰要塞中逝世,此時距離奧斯曼帝國放棄圍城、同意談判僅有約兩周。
生平
早年
1561年左右(具體日期未知),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出生於立陶宛大公國維爾紐斯的一個貴族家庭。其父親揚·謝羅尼莫維奇·霍德凱維奇曾先後擔任維爾紐斯城主、立陶宛大元帥等重要職務,其母親克蕾斯蒂娜·茲博羅芙斯卡(Krystyna Zborowska)則出身於波蘭望族茲博羅夫斯基家族。[1]1573年起,他相繼就讀於維爾紐斯耶穌會學院和維爾紐斯大學,1586年至1589年間,他和他的兄弟亞歷山大一起出國到英戈爾施塔特大學學習。[1]此後,他又曾前往帕多瓦,直到1590年才回國。[1]
返國後不久,霍德凱維奇招募並指揮一支50人至100人的旗隊,由此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1]納利維伊科起義期間,他在波蘭王國前線蓋特曼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的指揮下與哥薩克叛軍作戰,從而積累了一些軍事經驗;平叛期間,他參與了卡尼烏夫戰役和包圍哥薩克在盧布尼附近建立的車陣等軍事行動。[1]1599年,他被任命為薩莫吉希亞長老。[1]
隨後,霍德凱維奇參加了瓦拉幾亞戰役並最終大獲全勝,其間,1600年10月15日,他參與了普洛耶什蒂戰役。[1]由於為瓦拉幾亞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同一年被擢升為立陶宛陸軍蓋特曼,成為聯邦軍隊立陶宛分支的副總指揮官。[2]
北方戰爭
一年後的1601年,正值聯邦在波羅的海沿岸與瑞典交戰,霍德凱維奇隨同扎莫伊斯基北上到利沃尼亞。當年7月的科肯豪森戰役中,他指揮聯邦軍隊右翼的立陶宛部隊,戰勝了瑞典軍隊。[2]1602年,扎莫伊斯基返回波蘭後,利沃尼亞方面的戰事由霍德凱維奇負責。[2]1603年4月,他占領多爾帕特(今愛沙尼亞塔爾圖),並於1604年9月23日在魏森斯坦戰役中大敗瑞軍。[2]1605年9月27日,霍德凱維奇率領四千兵馬(其中絕大多數為翼騎兵),在道加瓦河附近的基爾霍姆(今拉脫維亞薩拉斯皮爾斯)殲滅了兵力達自身三倍的瑞典軍隊,這也是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軍事成就。[2]這場戰役之後,他收到了教皇保祿五世以及歐洲的大多數天主教君主,乃至奧斯曼蘇丹和波斯沙阿等的賀信。[2]不久,他被擢升為立陶宛大蓋特曼,同時還獲得了大片王室土地。[2]
然而,由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內部各派政治力量分歧嚴重,這場大捷並未帶來積極成果;眾議院未能在為戰爭籌集資金的問題上達成一致。[2]作為效忠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的貴族之一,1606年至1607年間,霍德凱維奇協助國王平定了澤布日多夫斯基叛亂。[2]在1607年7月6日至7日間,霍德凱維奇率領聯邦王家軍隊右翼,在古祖夫戰役中擊敗了叛軍,隨後前往立陶宛大公國平叛,與另一名叛變的貴族亞努什·拉齊維烏交戰,直到拉齊維烏於1608年與國王達成協議為止。[2]此後,瑞典再度入侵利沃尼亞,使他重返舊日戰場。1609年,他率兵解除了里加之圍,並奪回了派爾努。[2]此外,他還臨時組建了一支小艦隊,並在薩利斯海戰中對瑞典海軍發動突襲,這也是波蘭立陶宛聯邦海軍的開端。[3]
東部與南部戰事
與此同時,波蘭立陶宛聯邦與沙俄之間的德米特里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由國王齊格蒙特三世所挑起,頗不受立陶宛貴族歡迎,霍德凱維奇也不例外;事實上,他公開表達自己不滿的做法,不僅在聯邦內部造成了較大影響,也使得他一度喪失了王室的青睞。[3]最終,立陶宛貴族的異議逐漸平息,霍德凱維奇被派往對俄戰場,在斯摩棱斯克和普斯科夫附近作戰。[3]不久後,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開始接連取勝,譬如攻占了斯摩棱斯克等,而王國大蓋特曼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等人甚至計劃建立波蘭-立陶宛-莫斯科聯合。[3]而霍德凱維奇則被國王委以向莫斯科推進的重任。[3]然而,眾議院再次未能提供資金以維持軍隊,使得一些部隊發生兵變。1611年秋,霍德凱維奇與俄軍作戰數次,皆無果而終,隨後撤退。[3]他對這個結果感到不滿,因此與國王的關係再度疏遠,並批評了1613年的眾議院活動。[3]接下來的幾年,即1613年至1615年間,霍德凱維奇負責保衛聯邦在斯摩棱斯克地區所取得的領土,並應對立陶宛地區的騷亂。[3]直到王子瓦迪斯瓦夫帶着遲來的援兵抵達後,聯邦才再一次發起攻勢。[3]聯邦軍隊於1617年10月11日攻占多羅戈布日要塞,這支軍隊名義上由瓦迪斯瓦夫指揮,但實際指揮權則在霍德凱維奇手中。[3]然而,次年12月聯邦軍隊對莫扎伊斯克的圍攻並不成功,而此戰也標誌着波俄戰爭的尾聲。[3]
波俄雙方簽署《德烏里諾條約》結束波俄戰爭後不久,霍德凱維奇便被倉促地調往南方,以抵禦奧斯曼帝國,捍衛南方邊界。此時正處於波土戰爭開始階段,此前波軍在楚措拉戰敗,蓋特曼若烏凱夫斯基也在是次戰役中陣亡。[3][4]蘇丹奧斯曼二世親率由160,000名土耳其人士兵和60,000名韃靼人士兵組成的軍隊從阿德里安堡抵近波蘭邊界,而與其對陣的聯邦軍隊共計僅70,000人,其中有一半是由彼得羅·科納舍維奇-薩哈伊達奇尼領導的哥薩克。[3]1621年9月,霍德凱維奇率領軍隊渡過第聶伯河,駐守霍騰要塞,而該要塞正位於奧斯曼軍隊進軍的必經路線上。[3]霍騰戰役期間,霍德凱維奇抵擋20萬土耳其大軍達一整月之久,將其攻勢全數擊退,直到當年的第一場秋雪下落,奧斯曼二世被迫讓其剩餘軍隊撤退,標誌着這場戰役的勝利。[3][5]然而,這次勝利是以霍德凱維奇本人的生命為代價的。1621年9月24日,就在霍騰要塞之圍解除,奧斯曼人決定展開談判的幾天前,疾病纏身的霍德凱維奇於要塞中逝世。[3][5]
霍德凱維奇的遺體被運往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並於1621年10月14日下葬。[6]一年多後的1622年夏季,在其遺孀的安排下,霍德凱維奇的遺體被遷葬到奧斯特羅赫。[6]1627年,其棺材又被移往奧斯特羅赫的一個新建成的禮拜堂。[6]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起義期間,他的遺體被從奧斯特羅赫遷出,直到1654年被移回原址。[6]1722年,其棺材被移往奧斯特羅赫的一座新墓之中。[6]
評價和影響
波蘭歷史學家萬達·多布羅沃爾斯卡(Wanda Dobrowolska)在她於1937年所編寫的《波蘭傳記詞典》「霍德凱維奇」條目中,稱讚霍德凱維奇是「大蓋特曼時代」的首要人物之一,以其戰略家和組織者的天賦著稱。[3]她認為,霍德凱維奇擁有鋼鐵般的意志,能夠使部隊貫徹他的命令;同時,儘管士兵對他的敬畏多於愛戴,但他仍然是一位稱職的指揮官。[3]此外,她還提到,霍德凱維奇精力充沛,性格衝動暴躁,正好與這一時期另一位偉大的指揮官若烏凱夫斯基相反,其中前者厭惡後者,並且終其一生與後者明爭暗鬥。[7]
儘管霍德凱維奇位高權重,富可敵國,但他並未深涉聯邦政壇;大多數情況下,他利用他的政治影響力和在立陶宛的支持基礎來博取對他的軍事計劃的支持,擴大軍力,並獲得個人滿足感。[7]他一生皆投身戰事,如果不是身處沙場,便是在政壇上與其他立陶宛貴族(尤其是拉齊維烏家族)和阻撓徵稅以維持軍隊的眾議院政客們進行沒有硝煙的戰爭。[7]
霍德凱維奇一生積累了巨額財富,並投資修建了眾多教堂和其他著名建築。[7]他經常與耶穌會會士共事,並積極協助耶穌會的工作,包括重修位於克拉賈斯的耶穌會學院。[7]他堅信他應當獲得土地以作為為國效勞的報酬,但同時他也常利用自己的資金支付軍隊的花銷。[7]在日常生活中,他以其自豪的生活態度和對自身立陶宛貴族身份的驕傲而著稱。[7]此外,霍德凱維奇也非常顧家,1593年與原配索菲婭·梅萊茨卡(Zofia Mielecka)結婚。但兩人唯一的兒子,也是霍德凱維奇唯一的兒子在1613年便去世了,年僅16歲,而梅萊茨卡也在1618年去世。[7]1620年11月,霍德凱維奇再婚,迎娶安娜·阿洛伊扎·奧斯特羅格斯卡(Anna Alojza Ostrogska),不久後霍德凱維奇便與其繼配別離,投身其人生中的最後一戰。[6]同年,他的女兒安娜嫁給一位立陶宛貴族揚·斯坦尼斯瓦夫·薩皮耶哈。[6]
在霍德凱維奇生前,就湧現出了一批讚揚他的詩作和其他作品,耶穌會會士皮奧特爾·斯卡爾加還將一部宗教著作獻給他。[7]在他去世數年後,更多關於其的作品相繼問世。[7]瓦茨瓦夫·波托茨基的關於霍騰戰役的史詩小說Transakcja wojny chocimskiej就以其為主要角色之一;在尤里安·烏爾森·涅姆采維奇和索菲婭·科薩克-什丘茨卡等人的作品中,霍德凱維奇也常以愛國者、軍事天才等正面形象出現。[6]
2021年,為紀念霍德凱維奇逝世400周年,立陶宛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維爾紐斯的霍德凱維奇宮舉辦了霍德凱維奇紀念碑的揭幕儀式。[8][9]立陶宛官方也設置了以其命名的榮譽獎項。[8][9]此外,在其親自建立的克雷廷加,人們遵其遺願,在當地聖母領報教堂的霍德凱維奇家族地下墓室中設立了衣冠冢。[10][11]此外,立陶宛武裝部隊薩莫吉希亞機動步兵旅也更名為立陶宛大蓋特曼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薩莫吉希亞步兵旅。[12]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Wanda Dobrowolska, Jan Karol Chodkiewicz, Polski Słownik Biograficzny, T. 3: Brożek Jan – Chwalczewski Franciszek, , 第363頁, Kraków: Polska Akademia Umiejętności – Skład Główny w Księgarniach Gebethnera i Wolffa, 1937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Wanda Dobrowolska, Jan Karol Chodkiewicz, Polski Słownik Biograficzny, T. 3: Brożek Jan – Chwalczewski Franciszek, , 第364頁, Kraków: Polska Akademia Umiejętności – Skład Główny w Księgarniach Gebethnera i Wolffa, 1937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Wanda Dobrowolska, Jan Karol Chodkiewicz, Polski Słownik Biograficzny, T. 3: Brożek Jan – Chwalczewski Franciszek, , 第365頁, Kraków: Polska Akademia Umiejętności – Skład Główny w Księgarniach Gebethnera i Wolffa, 1937
- ^ Mirosław Nagielski. STANISŁAW ZÓŁKIEWSKI herbu Lubicz (1547–1620) hetman wielki. Hetmani Rzeczypospolitej Obojga Narodów. Wydawn. Bellona. 1995: 138-139 [2012-06-16]. ISBN 978-83-11-0827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6).
- ^ 5.0 5.1 Oskar Halecki, W: F. Reddaway, J. H. Penso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and. CUP Archive. : 472 [2012-11-17]. ISBN 978-1-00-128802-4.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Wanda Dobrowolska, Jan Karol Chodkiewicz, Polski Słownik Biograficzny, T. 3: Brożek Jan – Chwalczewski Franciszek, , 第367頁, Kraków: Polska Akademia Umiejętności – Skład Główny w Księgarniach Gebethnera i Wolffa, 1937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Wanda Dobrowolska, Jan Karol Chodkiewicz, Polski Słownik Biograficzny, T. 3: Brożek Jan – Chwalczewski Franciszek, , 第366頁, Kraków: Polska Akademia Umiejętności – Skład Główny w Księgarniach Gebethnera i Wolffa, 1937
- ^ 8.0 8.1 Įvyko iškilmingos paminklo Jonui Karoliui Chodkevičiui atidengimo ir "Aukso medalio" įteikimo ceremonijos. Lrt.lt. 2021-09-24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立陶宛語).
- ^ 9.0 9.1 Vilniuje atidengtas paminklas J.K.Chodkevičiui: inicijavo E.Jakilaičio vadovaujamas fondas. Žmonės.lt.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立陶宛語).
- ^ Andriejauskaitė, Jurgita. Didi diena: didžiojo karvedžio valia Kretingoje įgyvendinama po 400 metų. 15min.lt.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立陶宛語).
- ^ Kretingoje - Jono Karolio Chodkevičiaus 400 mirties metinių iškilmės. AtviraKlaipeda.lt. 2021-09-24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立陶宛語).
- ^ Kretingoje - Lietuvos didžiojo etmono Jono Karolio Chodkevičiaus 400-ųjų mirties metinių minėjimas ir kenotafo atidengimas. Ve.lt. 2021-09-24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立陶宛語).
延伸閱讀
- (波蘭語) Leszek Podhorecki "Jan Karol Chodkiewicz 1560-1621", MON, Warszawa 1982 ISBN 83-11-06707-4
- (波蘭語) Wanda Więckowska-Mitzner "Karol Chodkiewicz", Książka i Wiedza, Warszawa 1965
- (波蘭語) Tomasz Bohun "Moskwa 1612", Bellona 2005, ISBN 978-83-11-10644-4
- (波蘭語) Zygmunt Boras "Poczet hetmanów polskich i litewskich"
外部連結
- (波蘭語) Władysław Chomętowski, Korrespondencye Jana Karola Chodkiewicza poprzedzone opisem rękopismów z archiwum radziwiłłowskiego, znajdujących się w Bibliotece Ordynacyi Krasińskich połączonej z Muzeum Konstantego Świdzińskiego ("Correspondence of Jan Karol Chodkiewicz")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75. Scan of public domain work available in the Podlaska Biblioteka Cyfrowa.
- Chodkiewicz, Jan Karo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6 (第11版). London: 259–260.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