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字母

西歐及中歐主流的書寫系統

拉丁字母義大利語Alfabeto latino),又稱羅馬字母,指的是一套以古羅馬字母為基礎改造而來的成熟字母體系,最初在意大利半島西歐流通,在19世紀時擴散為全世界最通行的字母,亦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字母,是現代絕大多數歐美國家的唯一標準字體[1]

拉丁字母
類型
使用時期
公元前400年至今
書寫方向從左至右 編輯維基數據
語言拉丁語羅曼語族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日爾曼語族英語德語等); 少部分西斯拉夫語言(波蘭語等);部分亞洲語言(土耳其語越南語台灣南島語達悟語菲律賓語馬來語印尼語等;部份美洲原住民語言和大洋洲原住民語言(毛利語等);其他語言的拉丁化漢語拼音俄語等)
相關書寫體系
父體系
子體系衍生拉丁字母
姊妹體系西里爾字母
科普特字母
亞美尼亞字母
如尼字母
ISO 15924
ISO 15924Latn (215), ​Latin
Unicode
別名Latin
範圍Unicode中的拉丁字母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歷史

拉丁字母主要源於伊特拉斯坎字母英語Etruscan alphabet,大約在公元前7至前6世紀,從希臘字母通過伊特拉斯坎字母,成為羅馬人的文字。[1]根據Hammarström(在Jensen 521),BDOX這四字母應該源自傳入南意大利希臘字母ΒΔΟΧ

沒有爭議的是這些字母主要源自伊特拉斯坎文化。字母「C」的讀音充分證明了這點。

F」字源自ϜDigamma,在原來的伊特拉斯坎字母及拉丁字母用來表示/w/音,「FH」才是本來用作表示/f/音的字母。後來羅馬人簡化了「FH」成為「F」,這字母從此就用來表示/f/音。

半元音/w/與/u/、/u:/及/j/與元音/i/、/i:/都用同一字母來表示,分別為「V」及「I」。

最初只有21個拉丁字母,沒有「J」及「W」,而且只有大寫字母,後來才增加到26個。[1]原來的拉丁字母沒有「U」,但有字母「V」,可作元音或半元音來用;也沒有「W」,因為「V」字的作用就如今日英語「W」相同;他們亦沒有「J」字,因為「I」本身可以當作半元音來用。直到11世紀才從「I」延伸出「J」,從「V」延伸出「U」及「W」。

主要字母

 
上兩排為大寫拉丁字母,下兩排為小寫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主要有以下26字母。不過,雖然名稱叫拉文字母,拉丁文其實沒有用J、U和W這三字母(以I、V、V代替)。在古拉丁文中,連Y、Z也都不用(以I、D代替),甚至G、K、X也很少用(以Q、C、QS代替),是在羅馬征服希臘或其他地區後才引進。因此,古拉丁文應該只有21個字母,再精省掉G、K、X後,所得18字母應該是最精省的純拉丁字母。

大寫字母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小寫字母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衍生字母

尖音 重音 折音 分音符元音變化符號
Á É Í Ó Ú Ý À È Ì Ò Ù Â Ê Î Ô Û Ä Ë Ï Ö Ü Ÿ
á é í ó ú ý à è ì ò ù â ê î ô û ä ë ï ö ü ÿ
軟音 鼻音 鼻化元音 合字 來自盧恩字母
Ç Ş Ã Õ Ñ Ą Ę Į Ų Æ Œ Ø IJ Þ
ç ş ã õ ñ ą ę į ų æ œ ø ij ß þ

拉丁字母使用過程中.會因為配合的語言而衍生出新字母,有時是為了表示新音位而產生新字母。衍生字母的形成方式很多,如在已有字母加上附加符號、將多個字母結合為一,稱為合字、直接創造新字母、或是為一組字母指定特定用途(如二元字母三元字母)。有些語言的衍生拉丁字母也會出現在字母表中。

德語變音軟音等更多訊息,詳見附加符號條目。

衍生字母的使用情況詳見衍生拉丁字母條目。

讀音

主要語言各字母的發音如下:

字母 拉丁語 英語 法語 德語
A ā // // /ɑ/ //
B /beː/ /bi/ /be/ /beː/
C /keː/ /si/ /se/ /ʦeː/
D /deː/ /di/ /de/ /deː/
E ē // /i/ /ə/ //
F ef /ef/ /ɛf/ /ɛf/ /ɛf/
G /geː/ /ʤi/ /ʒe/ /geː/
H /haː/ /eɪʧ/,有些人讀/heɪʧ/ // /haː/
I ī // // /i/ //
J /ʤeɪ/ /ʒi/ /jɔt/
K /kaː/ /keɪ/ // /kaː/
L el /el/ /ɛɫ/ /ɛl/ /ɛl/
M em /em/ /ɛm/ /ɛm/ /ɛm/
N en /en/ /ɛn/ /ɛn/ /ɛn/
O ō // // /o/ //
P /peː/ /pi/ /pe/ /peː/
Q /kʷuː/ /kju/ /ky/ /kuː/
R er /er/ /ɑɹ/; /ɑː/ /ɛʁ/ /ɛʁ/
S es /es/ /ɛs/ /ɛs/ /ɛs/
T /teː/ /ti/ /te/ /teː/
U ū // /ju/ /y/ //
V /vi/ /ve/ /faʊ/
W - /dʌblju/ /dubləve/ /veː/
X ex /eks/ /ɛks/ /iks/ /iks/
Y ī Graeca /iː ˈgraika/ /waɪ/ /igʁɛk/ /ʏpsɪlɔn/
Z zēta /ˈzeːta/ /zɛd/或/zi/ /zɛd/ /ʦɛt/

注釋

  1. H在許多許多羅曼語族語言(如法語西班牙語)通常不發音,如 homme 法語發音:[om](男人)。

使用範圍

 
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深綠色表示為唯一官方文字,淺綠色表示拉丁字母和其他文字同時為官方文字,灰色表示拉丁字母用在非官方的第二外語中,例如阿爾及利亞的法文及埃及的英文,或是用在官方文字的拉丁音譯方案中,例如漢語拼音日語羅馬字

拉丁字母的傳播和基督教的傳播密不可分。整片西歐美洲加拿大北方和原住民音節文字一起並列使用)、澳洲非洲(除北非埃塞俄比亞外)的語言,以及東歐波蘭語捷克語納瓦特語斯洛文尼亞語羅馬尼亞語摩爾多瓦語匈牙利語(與古匈牙利字母並列使用),還有亞洲越南語馬來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土耳其語德頓語都採用拉丁字母。

早期歐洲殖民主義西方文化影響大,原本使用其它文字之語言,如越南語土耳其語馬來語印尼語菲律賓語毛利語斐濟語等一些亞洲、美洲、大洋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原住民語言等,也紛紛改用拉丁字母[2]。17世紀荷蘭人入侵台灣,為與當地西拉雅人政治、商業交流,便以拉丁字母為西拉雅語文字化,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門使用拉丁文字的語言。後隨著開放基督教傳教士來台宣教之關係,為傳教和保存語言之需要,使得台灣原住民族各語言全面採用拉丁字母為其文字。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出現漢語的拉丁字母拼寫方案;1958年開始使用的漢語拼音也以拉丁字母為基礎。1950年代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西南部一些沒有成熟文字系統的少數民族新創製的文字也多以拉丁字母作為基礎,如壯語布依語苗語等。

而其他沒有以拉丁字母為書寫文字的國家也都有拉丁字母的轉寫方式以利和國際接軌,目前僅只有衣索匹亞通行的吉茲字母還未有明確的拉丁字母轉寫方案。

比較

參考文獻

引用

  1. ^ 1.0 1.1 1.2 于震. 你必須知道的450個世界文化常識. 培育出版社. 2010年3月4日: 28~29. ISBN 9789866439230 (中文(臺灣)). 
  2. ^ 越南文字改革後实况与问题. [201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書目

  • Jensen, Hans. 1970. Sign Symbol and Script.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Transl. of Die Schrift in Vergangenheit und Gegenwart. VEB Deut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1958, 作者的修訂 (德文)
  • Rix, Helmut. 1993. "La scrittura e la lingua" In: Cristofani, Mauro (hrsg.) 1993. Gli etruschi - Una nuova immagine. Firenze: Giunti. S.199-227. (意大利文)
  • Sampson, Geoffrey. 1985. Writing systems. London (etc.): Hutchinson. (英文)
  • Wachter, Rudolf. 1987. ATltlateinische Inschriften: sprachliche und epigraphische Untersuchungen zu den Dokumenten bis etwa 150 v.Chr. Bern (etc.): Peter Lang. (德文)
  • Biktaş, Şamil, 2003, Tuğan Tel. (土耳其文)

參見

外部連結

ISO基本拉丁字母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歷史古文字變體連字衍生字母附加符號標點符號數字Unicode字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