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難度等級

攀登難度等級攀岩登山和攀岩等學科中將各登山路線,簡要介紹路線的難度和危險性的等級分類系統。因登山類型和國家有不同的分級系統。

歷史

 
1926年的Willo Welzenbach德語Welzenbach難度分級

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初期,英國與德國攀登界開始對攀登路線的難易度分級,英國使用文字形容難易,德國則用數字大小分級。1894年奧地利登山家Fritz Benesch (Alpinist)德語Fritz Benesch (Alpinist)將攀登難度分為七個等級,1為最難,而7為最容易。1923年德國攀登家Willo Welzenbach德語Willo Welzenbach變更這個系統將大小順序顛倒,以羅馬數字Ⅰ至Ⅵ來分級,Ⅴ為最難的等級,Ⅵ則保留給當時人類以人力不能爬上的等級,另外也使用英國形容系統來比較與描述阿爾卑斯山路線的難度。由Welzenbach的攀登難度系統,1935年引入法國、1937年引入美國、1947年UIAA等系統,衍生出現代各國的各種分級系統。

美國

1937年Welzenbach的攀登難度系統由山巒俱樂部引進美國,之後衍生為優勝美地十進位系統YDS

  1. 級數1:散步。
  2. 級數2:健腳。
  3. 級數3:簡單技巧,有時需用到雙手。
  4. 級數4:手腳並用往上爬,刺激而不危險,不用繩子確保。
  5. 級數5:光是手腳並用還不夠,需要點攀爬技巧,很危險,最好有繩子確保。
  6. 級數6:以人力依靠手腳肢體與技術能力無法爬上,必須依賴人工裝置的協助才能爬上,即#人工攀登

危險程度分級

因傳統攀登需自行架設確保點,另外也有人以確保點的架設安全來分級。 分為:S (safe, 常省略), R(risky), X(dangerous)

投入等級

美國國家攀登分級系統(National Climb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NCCS))以一般訓練有素的攀登隊伍為基準(然亦有極少數攀登菁英能在數小時內完攀等級Ⅵ的路線,例如酋長岩),將大牆攀登路線長度所須投入耗費時間,以羅馬數字分級

等級Ⅰ
通常花費數小時攀登,前往容易不耗時,可能有些短程的技術難度,無複雜地形
等級Ⅱ
花費約半天攀登,有些技術難度
等級Ⅲ
攀登有技術的路段需耗費一天,而且平均技術難度比先前等級更難
等級Ⅳ
攀登有技術的路段需耗費一整天,通常較難的繩距難度不低於5.7(YDS等級)
等級Ⅴ
很長的大牆攀登,通常要一天半才能完成,在牆上露宿,更挑戰的繩距一般難度在5.8以上,只有很強的隊伍可以在一天內完攀
等級Ⅵ
持續兩天以上的大牆攀登,有許多困難的長路線自由與(或)人工攀登繩距
等級Ⅶ
比先前等級花費更長時間,在高山上更挑戰的長路線自由與(或)人工攀登,惡劣的氣候,在極偏遠的地方須以遠征的方式接近相當複雜的地形

法國

1935年Welzenbach的攀登難度系統引入法國。

法國數字系統

國際間除美國以外最普遍的攀岩難度系統。

國際法國形容系統

國際間高山攀登路線的難度,最普遍使用國際法國形容系統分級(International French adjectival system (IFAS))

  • F:易(facile),直接,可能是冰河接近,容易的冰雪坡度。
  • PD:稍難(peu difficile),有相當海拔的較長路線,冰雪坡度最陡到45度,更複雜的冰河地形,攀爬更難些,可能需要確保,下降可能需要垂降,有較多客觀風險(例如落石、雪崩)。
  • AD:夠難(assez difficile)。冰雪坡度在45-65度之間,局部攀岩難度達到UIAA Ⅲ級,但並不持續。需要確保而大量暴露的稍容易地形,有明顯客觀風險。
  • D:難(difficile)。較嚴重的Ⅳ–Ⅴ級攀岩,冰雪坡度在50-70度之間,路線可能又長又持續,或者更難但是較短,有嚴重客觀風險。
  • TD:很難(très difficile)。有高客觀風險的嚴重投入,持續的65-80度冰雪坡,Ⅴ–Ⅵ級攀岩,可能要人工攀登,非常長段落的困難攀登。
  • ED1/2/3/4:極難(extrêmement difficile),極度的客觀風險,垂直冰壁,Ⅵ–Ⅷ級攀岩,可能有多段人工攀登繩距。原本最難路線的等級,後來有攀登家爬上比ED更難的路線就增加分級為ED2,比ED2更難就增加分級為ED3,漸漸演變成開放難度。
  • ABO:不可思議(Abominablement difficile),難度與危險的極端。UIAA並不承認ABO等級,而是採用EX等級(exceptionellement difficile)描述最極端的路線

如果在該等級之中稍微困難或簡單,常會在難度標記後加上「+」或「-」,例如比「PD+」稍微困難可能會分級為「AD−」。

其他

其他尚有英國系統、UIAA系統、巴西系統、澳洲系統與法國系統等。

抱石

抱石是從攀岩運動分出成為獨立的運動,瞬間運動強度更高、路線遠比一般攀岩還短,勢必要用不同的等級系統。原本在美國,沿用YDS系統,在級數之前加上「B」代表抱石(Bouldering),例如「B5.10」。 1950年代,在運動攀登開始發展之前20年,John Gill (climber)英語John Gill (climber)提出了「B等級」系統,抱石運動當時尚未萌芽,為了推廣這項運動,避免造成數字等級之爭,此系統只有B1(相當於傳統攀登中的最難等級,許多人爬得上)、B2(很少人爬得上)、B3(只有一人爬得上)等三級。這是變動的系統,例如有第二個人爬得上B3的路線,就會降為B2,1968年的B2會比1958年的B2路線還難。在抱石變成一種競賽之後,此系統並未在國際間廣泛使用。

美國

抱石V難度系統為約翰·薛曼英語John Sherman (climber)創立,難度從V0-開始,此系統的最難級數並沒有上限,截至2016年,最難級數達到V17。

楓丹白露難度系統

楓丹白露難度系統(法語:cotation de Fontainebleau,常簡稱為「de Bleau」,英文簡稱為「Font scale」)是一種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岩場法語Site d'escalade de Fontainebleau發展的抱石難度系統,隨後流傳到歐洲廣泛使用,其級數標記和主要用在運動攀登的#法國數字系統很相近,常用大寫字母如「8A」以便區分,不過運動攀登的8a會比抱石的8A感覺明顯簡單些。在法國以外的地區,常見引用法國的難度系統,在難度標示前冠以「F」代表法國,如「F 8A」。

比較表格

自由攀登

Rock Climbing Rating Systems
Sierra
(USA)
British
(UK)
French UIAA
(Central
Europe)
Australian GDR
(Eastern
Europe)
5.4            
5.5 4a VS        
5.6 4b          
5.7 4c       15  
5.8   HVS 5a 6- 16 VIIa
5.9 5a   5b 6 17 VIIb
5.10a   E1 5c 6+ 18 VIIc
5.10b 5b   6a   19  
5.10c   E2   7- 20 VIIIa
5.10d 5c   6b 7 21 VIIIb
5.11a   E3   7+ 22 VIIIc
5.11b     6c   23  
5.11c 6a E4   8- 24 IXa
5.11d     7a 8 25 IXb
5.12a   E5   8+ 26 IXc
5.12b 6b   7b      
5.12c   E6   9- 27 Xa
5.12d 6c   7c 9 28 Xb
5.13a   E7   9+ 29 Xc
5.13b     8a      
5.13c 7a     10- 30  
5.13d   E8 8b 10 31  
5.14a       10+ 32  
5.14b 7b   8c      
5.14c   E9   11- 33  
5.14d 7c   9a 11    

人工攀登

人工攀登英語Aid climbing是指以人力依靠手腳肢體與技術能力無法爬上,必須依賴人工裝置的協助才能爬上,即WelzenbachYDS等系統等級六的攀登。目前大家都使用同一種系統,但有很多種詮釋。

  • A1: 所有的固定點都很容易放置而且牢固。
  • A2: 固定點都還算牢固,但是放置不易。
  • A3: 固定點放置很難,但是還是可以找到幾個牢固的固定點。
  • A4: 一排固定點中有好幾個都只能勉強支撐身體的重量,千萬不要有大的墜落。
  • A5: 超過20米以上的固定點都只能勉強支撐身體的重量而已,墜落就掛了。

冰雪攀與混合攀登

使用

台灣

台灣最常用的難度等級為美國的系統,長路線使用優勝美地十進位系統(YDS),[1][2]抱石則多是用V等級難度;關子嶺岩場由於是石灰岩岩場,路線全為運動攀登,使用法國數字系統,亦有攀岩團隊以法國數字系統的級數冠名,取名為「8a攀岩俱樂部」。

參考文獻

  1. ^ 攀岩地形. [2014-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3). 
  2. ^ [ http://npms.taroko.gov.tw/File.ashx?attr=eyJ0YWciOiJBY3Rpdml0eUZpbGUiLCJpZCI6IjIwIiwiZmlsZW5hbWUiOiIzNTUzNDA1ODI0OTY5LnBkZiIsImlzU3dmIjpmYWxzZX0%3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國家公園內部訓練-抱石與確保訓練課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