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估
教育評估是通過評估的模式,對知識、技能、態度和信仰等進行歸檔的評估方式,可以對個人學習者,也可以對學習社區(班級、學校、小組等)、可對教育機構甚至整個教育系統。根據季度學術交流: "理論、經驗學習(案例研究、書本學習、探索、實驗課)中,對學習者準備、態度、動機、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滿意度進行評估,學習還包括通過可測量的標準和標杆進行評估。"[1]
教育的最終評估目的在於對學習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論框架,對其信仰、意見、知識來源和學習流程進行跟蹤。
更多含義
教育評估是"確定教育重要性、規模和價值"的手段。[2]
類型
評估一詞往往用於所有教師的幫助學生學習、測量學生進步的活動。[3]評估一般可分為以下種類:
- 建立、歸納
- 主觀、客觀
- 標準(標準、條例)
- 正式、非正式
- CIPP評鑑模式
建立、歸納
可根據分析目標,分為建立型和歸納型評估:
- 歸納型 - 歸納型評估一般是在課程結束後,在教育環境下,進行分數評級,進行評估。
- 建立型 - 建立型評估一般是在課程過程中進行,也稱為"教育評估",一般輔助教學,一般是教師(或同學)對學習者的進度提供反饋,有時不進行打分。建立型可通過診斷、標準化測試的方式進行。
教育研究者Robert Stake提出歸納型和建立型的區別:
廚師嘗菜,是建立型;客人嘗菜,是歸納型。[4]
建立型和歸納型評估一般把學習環境稱為對學習的評估和學習為了評估。對學習的評估一般是歸納型,通過評估學習結果,匯報給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學習為了評估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結束時進行,一般是建立型的,老師一般用來改善教學方法。[5]
主觀型和客觀型
建立型和歸納型評估還可以分為主觀性和客觀型,客觀評估是問卷只有固定正確的答案,主觀是問卷是開放式的。客觀型可分為對/錯題、多選題、配對題等。主觀問題可分為開放性問題和寫論文等。客觀型問答以及很多使用計算機答卷,用在線評估的方式進行。
對比基礎
測試結果可以和標準答案進行對比,或者與其他同學答案進行對比:
標準評估,一般使用標準化測試,測試者通過固定的(客觀的)標準進行作答。
規則評估 (也稱為"貝爾曲線問卷"),一般對問卷答案設定規則,適於將學生進行對比。例如:IQ測試。國外很多著名的大學都使用規則評估,允許一定比例的學生入選。[6]
可靠性
可靠性是評估的一致性,可靠的評估需要永遠達到同一個結果,或類似的結果。多種因素可能影響一貫性,如模稜兩可的問題、過多選項、模糊的問題指導以及沒有經驗的監考官。
爭議
如何進行最佳評估,一直是公共學校爭議的問題,同時,關於高風險測試和標準化測試也一直有爭議。
無童落後
對於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問題並非測試是否覆蓋所有人—共識是如果測試方法得當,測試對學生進步、課程設置可提供有用信息。[7]
在美國,無童落後法案要求全國進行標準化測試,這些測試根據國家課程設定,把教師、學生、區、州與教育測試結果掛鉤。無童落後法案倡導者提出,為測量教育成功、將教育失敗進行歸責,縮小班級和種族之間的教育差距非常有用。[8]
參見
- 適應對比判斷
- 計算機輔助考試
- 概念庫
- 自信學習 通過評測知識的正確性和個人自信心,準確評估學習者的知識質量。
- E-scape, 對創新、合作進行評估的科學工具
- 教育評估 特別注重教育環境下的評估,如無童落後法案 (NCLB)項目。
- 電子檔案是記錄一個人知識、能力的數字記錄。
- 評估
- 評分 對學習者進行評級的流程。
- 健康影響評估對政策、項目和程序的健康影響進行評估。
- 測量是評估、量化的流程,參考勞氏模型中制定評估概念的方法,包括評分和評級的原始分數。
- 項目評估
- 進步測試
- 心理象限,評測心理特點的方法
- 評估模式
-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教育
- 社會影響評估,研究新的基礎設施項目、自然資源項目和發展計劃對社會的影響
- 標準化測試
- 標準化評估
- Robert E. Stake是課程設置領域的教育學家
參考
- ^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cademic Exchange Quarterly, available at Rapidintellect.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January 28, 2009.
- ^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2005). Available at Dictionary.reference.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on 1/28/2009.
- ^ Black, Paul, & William, Dylan (October 1998).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Phi Beta Kappan. Available at PDKintl.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January 28, 2009.
- ^ Scriven, M. (1991). Evaluation thesaurus. 4th ed.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ISBN 0-8039-4364-4.
- ^ Earl, Lorna (2003).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se Student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SBN 0-7619-4626-8. Available at [1][永久失效連結], Accessed January 23, 2009.
- ^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at Virginia Tech. "Assessment Purposes." VirginiaTech DesignShop: Lessons in Effective Teaching, available at Edtech.vt.edu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2-26.. Retrieved January 29, 2009.
-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propriate Use of High-Stakes Testing in Our Nation's Schools." APA Online, available at APA.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January 24, 2010
- ^ (nd) Reauthorization of NCLB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trieved 1/29/09.
外部連結
- Edutopia: Assessment Overview A collection of media and articles on the topic of assessment from The 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The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Creating Good MCQs A whitepaper by Focalworks
- Assessment 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dernizing assessment
- Interactive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 Part of the Autonomy Project of HKI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