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俄語:Нов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НЭП),是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通過,1921年3月21日頒布實施的一項政策法令。旨在以實物稅的形式代替先前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餘糧收集政策,此項政策亦在工業領域進行了延伸。[1]新經濟政策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2]
其背景
1918年,正值俄國的布爾什維克者們正在同白俄進行激烈的政權爭奪,由於戰時資源的極度匱乏和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對新生的紅色政權實行封鎖,列寧頒布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農民配額外的糧食進行強制徵收。鑑於國內革命戰爭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的成功經驗,蘇俄在戰爭結束後決定這沿用這一制度,此舉嚴重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甚至引發了一些地方的暴動(喀琅施塔得起義)。由此蘇俄引入了更靈活的新經濟政策來代替戰時共產主義。包括:
- 廢除餘糧收集政策,實施實物稅。
- 停止配給制度,允許商品買賣。
- 放鬆了貿易限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將資金與技術引進俄國。
- 停止以沒收的方式進行資本主義改造,改以租借和租讓的方式,在一定範圍內允許個體私營經濟的存在。
列寧解釋道:「我們仍未到進入社會主義的階段」。這暗示俄國仍是一個初級的農業國家,工業化基礎非常薄弱,仍未滿足全面社會主義的條件。
結果
在餘糧收集政策取消後,農民不再擔心餘糧被無償徵集,加之半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產量大幅提高並超過了革命前水平。當農業迅速發展之時,國有重工業由於政策缺失仍然進展緩慢。為了提高行業收入,工廠開始提高工業產品的銷售價格,由此造成的製造業產品的成本提高使農民不得不生產更多的農業產品來購買消費產品。進而農業產品價格大幅下降而工業產品價格急劇上漲,這就是為眾人所知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但這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俄的工業化。
新經濟政策成功地恢復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國內革命戰爭給社會經濟帶來的破壞。至1928年,俄國的工農業產品產量成功地恢復到了一戰前水平(1913年)。[1]
然而,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同樣讓蘇聯社會中滋生出了大量的「耐普曼」和新富農,這兩個作為新資產階級的群體日漸不滿於新經濟政策,要求布爾什維克在經濟問題上繼續「後退」;在沒有「得逞」的情況下,新資產階級開始使用消極抵抗的方法對抗國家管控的經濟運作,因不滿糧價過低而囤積糧食拒絕出售,最終導致了1927年蘇聯全國範圍內的糧食收購危機,當年蘇聯糧食獲得豐產,但國家收購到的糧食較前一年下降了1.28億普特(1普特=16.38公斤,當時蘇聯全國糧食年產量在5.5億普特左右),導致該年蘇聯糧食出口量從一億五千三百萬普特驟降到兩千七百萬普特[3],這對在新經濟政策路線下依靠糧食出口獲得外匯從而購買設備建設工業的蘇聯來說是致命的。這一事件也是布爾什維克推動農業集體化的直接導火索。與此同時,蘇聯國內的官商勾結腐敗現象也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在1921年發生了貪污受賄大規模地蔓延的現象,在1921-25年的大力管控下腐敗現象雖然有所收斂,但到1926-1928年又出現大規模回彈。[4]
結束
1924年列寧死後,布哈林成為了新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斯大林則與布哈林結為同盟,反對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反對派的「超工業化」綱領,由於聯合反對派在黨內鬥爭中失敗,新經濟政策得以維持到1928年。然而在1928年「聯合反對派」集團已經被開除出黨、而糧食收購危機也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矛盾轉化為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間的矛盾,對新經濟政策的爭論則首先開始於對糧食問題的爭論。布哈林主張安撫農民,進一步提高糧價,向農民提出了著名的「發財吧!」的口號;然而斯大林認為糧食收購問題是「被農村資本主義分子,首先是富農,利用來破壞蘇維埃經濟政策」[5]的結果,認為提高糧價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必須是消滅富農和實現農業集體化。聯共(布)內部的路線分歧最終以黨內權力鬥爭方式解決,斯大林成功戰勝了以布哈林和李可夫為首的右傾反對派,確立了個人的最高統治地位,新經濟政策隨即被斯大林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想要迅速地積累資本進行國家工業化並達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他全面引進了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以農業集體化全面代替了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通常被認為是一過渡性政策,並且不為布爾什維克政黨中的激進分子所熱衷。他們視之為與資本主義的妥協甚至是對共產主義信條的一種背叛,並且對經濟起着長期的負面效應,使一些以倒賣糧食的中間商人為代表階級敵人獲利。[1]他們想用一種完全計劃的經濟模式來代替。列寧曾經就新經濟政策說過:「我們退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前進兩步。」這也印證了斯大林的五年計劃是對列寧遺願的完成。
參見
注釋
- ^ 1.0 1.1 1.2 Service, Robert. A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Russi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4–5. ISBN 0-074-40348-7.
- ^ 鄭異凡.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网. www.cssn.cn.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8).
- ^ 約·斯大林:《在糧食戰線上》,《斯大林選集》下冊,第42頁
- ^ 存档副本. [2014-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約·斯大林:《在糧食戰線上》,《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