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人 (繪畫)

日本女人》(法語:La Japonaise)是法國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奈在1876年創作的油畫。這幅畫畫在一張231.8cm*142.3cm的帆布上,描繪了一個穿着紅色和服的歐洲女人站在一個有日本扇裝飾的牆前面。該畫作以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耶·東西厄為模型而創作。

日本女人
藝術家克勞德·莫奈
年份1876
類型油畫
媒介帆布
尺寸231.8 cm × 142.3 cm(9114英寸 × 56英寸)
收藏地波士頓美術館

這幅畫在1876年的第二屆印象派畫展中首次展出,現陳列於波士頓美術館。

波士頓美術館在1956年以45,000美元的價格購入《日本女人》,這幅畫也是波士頓美術館三幅主動購買的作品之一。

描述

在這幅作品中,莫奈描繪的卡米耶穿着一套屬於知名日本女演員有填充材料並重度裝飾的紅色和服。[1]黑髮的卡米耶戴着金色假髮,強調了她作為歐洲女性的身份,表明這幅畫表現的是日本文化的表現和挪用,而不是真實的日本環境。[2]

卡米耶的身體轉向一側,將她的臉展示給觀眾,[3]這一手勢可能是受到日本傳統舞蹈手勢的啟發;描繪日本舞蹈的插圖當時在歐洲很受歡迎,例如查爾斯·維格曼的《日本晚宴》。莫奈很可能從中汲取了靈感。

莫奈特別重視對卡米耶長袍上侍衛的細節刻畫,[1]他將武士的臉定位在畫布中央附近。[3]黑髮、面部表情嚴肅、緊握腰帶劍的武士與卡米耶的金髮,優雅地拿着扇子,微笑形成強烈對比,再次引起人們對「日本」的環境中出現的歐洲女性的關注。卡米耶舉起的右手拿着法國國旗顏色的摺扇,這也出現在雷諾阿的一幅畫中。[3]

卡米耶和這幅畫的人造文化背景之間的對比在團扇的背景下進一步增加。雖然大部分的扇面只是關於朦朧的印象派風景,左邊的一幅畫是丹頂鶴,但卡米耶舉起的右手右側的扇面將一個穿着和服和留着傳統髮型的日本女人畫在玫瑰紅色的背景上。與背景中的其他扇子形成鮮明對比,這個女人的臉向與卡米耶相反的方向傾斜時,它引起了注意,與另一個相呼應。當卡米耶微笑着看着觀眾時,扇子裡的女人則是以十分驚訝的表情看着她的歐洲同伴。[3]

創作動機

金錢是莫奈在19世紀60年代最大的麻煩之一。由於莫奈決定創作不適合國家贊助的沙龍展覽的作品,他的父親削減了他的津貼。儘管莫奈的作品在19世紀70年代初期得到藝術品經銷商保羅·迪朗-呂埃爾的認可並定期購買後,他的財務狀況有所改善。但由於 迪朗-呂埃爾發現這些畫難以出售,支持開始減弱;由於失去了這個重要的收入來源以及他搬進新房子所面臨的費用,莫奈從1874年開始陷入財務困境。

莫奈急需錢財,用從朋友那裡借來的紅色和服創作了他妻子的這幅畫,並在 1876 年第二次印象派展覽期間將這幅畫連同其他 18 幅畫作一起送到了迪朗-呂埃爾的畫廊,這18幅畫中包括著名的《撐洋傘的女人-莫內夫人和她的兒子》。[3]鑑於此時日本風尚在法國很流行,莫奈希望他的《日本女人》以高價賣出,進而來緩解他的經濟困難。[3][1]

 
《持扇子的女士》(La Dame aux éventails)作者:愛德華·馬奈,1873年

四十年之後,1918年,藝術品經銷商喬治·貝爾南和勒內·然佩爾拜訪了莫奈,並告訴他《日本女人》以非常體面的價格售出。莫奈據說曾說過為這幅繪畫作品只是為了取悅市場而感到羞恥,並稱其為「一件骯髒的東西」。[3][4]一些學者認為,他可能比這些評論所暗示的更致力於這個主題;當創作這幅作品時,莫奈曾寫信給著名藝術評論家和日本藝術品收藏家菲利普·比爾蒂說把細節豐富的和服畫出來「太棒了」。[1]其他學者認為,這封信可能是「廣告」而不是莫奈的真話,其動機是希望影響對日本主義感興趣的著名評論家,如比爾蒂。[3]

創作這幅畫的另一個可能的動機是,莫奈希望與他的朋友愛德華·馬奈的作品《持扇子的女士》「競爭」。該作品以在1873年以尼娜·德·卡利亞斯為模版創作。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莫奈在畫《日本女人》之前曾看過這幅畫,但他似乎是從馬奈作品草圖版畫中得到了一些啟事。該草圖發表在1874年2月出版的圖書《Revue du monde nouveau》上。[3]Le Soleil》雜誌上的評論甚至將莫奈的作品描述為「跟風」。[5]

批評

在1876年的第二次印象派展覽中展出後,這幅畫受到了藝術評論家的關注,但並不都是正面的。評論家埃米爾·佐拉和亞歷山大·波泰稱讚該作品的創新和大膽使用色彩,[3]但許多評論家將其描述為「怪異」和性暗示。評論家西蒙·布比(Simon Boubée)在他的評論中寫道:「他展示了一個穿着紅色長袍的中國人,有兩個腦袋,一個是肩膀上的半世人(墮落的女人),另一個是怪物,放在我們不敢說的地方。 」其他作家指出,武士的頭在長袍上的位置,再加上對拔出劍的描述,是非常具有暗示性的。[1][3][4]卡米耶的「風騷」面部表情也被認為是色情象徵的一部分。[4]

批評似乎讓莫奈感到尷尬。儘管他聲稱這幅作品是由一位秘密買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2,020法郎的高價購買的,[3]他可能在展覽結束前將作品撤出以防止被公眾看到。[4]很多藝術史家都質疑過這個破紀錄的價格的真實性,並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些人認為這是莫奈和歐內斯特·霍舍德的宣傳噱頭。霍舍德先以高價買下它,莫奈再偷偷將其回購。[3]另一位藝術史學家認為,這次購買是一個「面子謊言」,旨在將公眾的注意力從令人尷尬的批評上轉移開。[4]莫奈寫給他的朋友愛德華·馬奈的一封信中提到了這幅畫,這一假設解釋了這幅空前的高價不是真實的。莫奈寫道:

「如果你不向任何人提起我對你說過的有關於《日本女人》的秘密我將會非常感激。我已經答應保守這個秘密,若你不這樣做將會給我帶來不便。那麼,我希望您能慎重考慮,如果您可能已經對迪布瓦說過一些,那麼請您也建議他保持最徹底的沉默,否則,我的八卦和煩惱就會無休無止。」

有可能莫奈告訴了馬奈他的伎倆,並告訴他不要告訴任何人,[3][4]或者是因為受到了這幅畫具有性暗示的性質的批評,莫奈想向公眾隱瞞這幅畫作以卡米耶為模版創作。[1]儘管在 1918 年莫奈向喬治·貝爾南和勒內·然佩爾透露了此事之前,沒有人提到卡米耶與這幅作品有關。金色假髮被認為是掩飾她身份的手段。[3]

「和服星期三」爭議

2015 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名為「和服星期三」的特別活動,邀請參觀者在《日本女人》穿着畫中和服的複製品擺拍。京都製造的和服由該倡議的日本共同贊助商 NHK 提供。和服首先在日本多個城市展出,並邀請參觀者穿着和服合影留念。

波士頓美術館將和服帶到波士頓,並在美國進行日本此前進行的活動。[6]該事件引起了抗議者的批評,他們將該計劃描述為東方主義白人優越主義的一個例子,指責博物館「對這幅畫的後殖民遺產的處理不足」。作為抗議活動的一部分, 湯博樂博客「非殖民化我們的博物館」批評「和服星期三」活動是「文化挪用」的一種形式,並將其描述為「由一個歷史悠久的白人機構制定,該機構保留了『代表其他種族和文化群體權力並因此支配他們。」[6]

儘管博物館因批評而停止讓遊客穿和服的活動,但該計劃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日本副總領事告訴媒體,從日本的角度來看,抗議活動沒有意義。在波士頓美術館停止參觀者穿着複製品拍照活動後,以蒂莫西·長岡為首的日本反抗議者穿着自己的和服參觀了展覽,他們認為和服不僅屬於日本人,世界各族人民都可以享受。明治大學教授肖恩·奧德懷爾也為該計劃辯護,理由他擔心傳統和服製造行業的萎縮性質,我們需要為了行業的生存而抓住任何可能的宣傳機會。[6]

莫奈選擇日本女人作為主題是因為其在19世紀70年代巴黎的藝術市場普及。他後來的作品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日本美學的應用,而這幅《日本女人》則相對淺顯。[6]

流轉

  • 1876年4月14日,莫奈和歐內斯特·霍舍德拍賣,巴黎德魯奧酒店,拍品編號37
  • 1877年4月19日,匿名(「L.」)拍賣,巴黎德魯奧酒店,拍品編號 48,出售給康斯坦丁·德·拉斯蒂(Constantin de Rasty,卒於1923年),巴黎
  • 1918年,拉斯蒂將其賣給了巴黎和紐約的保羅·羅森博格公司(Paul Rosenberg and Co.)
  • 1920年,保羅·羅森博格公司將其出售給菲利普·萊曼(Philip Lehman)(生於1861年-卒於1947年),紐約
  • 1921年,萊曼將其出售給倫敦的杜韋恩兄弟有限公司(Duveen Brothers, Inc.);1937年,從倫敦杜韋恩公司運往紐約杜文公司
  • 1956年3月8日,杜韋恩將畫作以45,000美元出售給波士頓美術館[7]

參考

  1. ^ 1.0 1.1 1.2 1.3 1.4 1.5 Bromfield, David. Monet and Japan.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2001: 23–25. 
  2. ^ Irvine, Gregory. Japonisme and the rise of the modern art movement : the arts of the Meiji period : the Khalili collection. New York: New York : Thames & Hudson. 2013: 114–117. ISBN 978050023913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Butler, Ruth. Hidden in the Shadow of the Master: The Model-Wives of Cézanne, Monet, and Rodi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3–185. 
  4. ^ 4.0 4.1 4.2 4.3 4.4 4.5 Gedo, Mary Mathews. Monet and His Muse: Camille Monet in the Artist's Lif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167–176. 
  5. ^ Lobstein, Dominique. Monet the collector. Paris, France : Musée Marmottan Monet; Vanves, France : Hazan. 2017: 52–59. ISBN 9780300232622. 
  6. ^ 6.0 6.1 6.2 6.3 Lena, Jennifer. Entitled: Discriminating Taste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Ar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123–126. ISBN 9780691189840. 
  7. ^ La Japonaise (Camille Monet in Japanese Costume). collections.mfa.org. [2020-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