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麓戰爭 (1386年—1388年)
明麓戰爭指明朝進入雲南初期,與地方傣族政權麓川(又稱孟卯)之間爆發的戰爭,包括1386年的景東之役和1388年的摩沙勒之役、定邊之役,也有學者將這三次戰役歸入麓川之役中,稱「明初麓川之役」[1]。最終麓川投降,向明廷稱臣納貢。朱元璋在1386年至1388年間徵調內地省份共20萬大軍開赴雲南,準備徹底解決麓川問題,不過當時明廷深入控制雲南邊疆的時機尚未成熟,最終沒有剿滅麓川,而調撥的20萬大軍當中,有13萬留駐雲南,成為明初對雲南實行的軍事移民的一部分。
明麓戰爭 | |||||||
---|---|---|---|---|---|---|---|
| |||||||
參戰方 | |||||||
麓川 | 明朝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
兵力 | |||||||
1386:10萬 1388:30萬+、100頭戰象 |
1386:2萬+ 1388:3萬+ | ||||||
傷亡與損失 | |||||||
1388:戰死31,500、被俘10,000,戰象一半戰死、37頭被俘 | 不明 |
背景
麓川(又稱孟卯)是明朝時期中國西南的一個傣族政權,1384年歸附明朝[2],首領思倫法受封「麓川平緬宣慰使」[3]。景東原是麓川屬地,系思可法東征所得,1382年景東陶孟俄陶宣布脫離麓川,歸順明朝[4]。思倫法認為俄陶有礙於其進行割據擴張[5],決定討伐景東[6]。
經過
景東之役
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二月,思倫法率兵十餘萬,進攻景東者吉寨,景東土知府俄陶、千夫長他當率領土兵兩萬前往抵禦,被思倫法擊敗,俄陶率部退至大理府白崖川。明軍都督馮誠領兵迎擊思倫法,時值大霧,明軍失利,千戶王升戰死。[7][8]
景東之役後,明朝沒有馬上進行反擊[9]。明廷先籠絡車裡,升車裡軍民府為車裡軍民宣慰使司,並激化車裡與麓川之間的矛盾,希望車裡能夠發兵一同征討麓川[10]。明太祖朱元璋遣通政司經歷楊大用褒獎俄陶忠誠之心,並賜俄陶白銀500兩、綢緞20匹[8]。明朝派出間諜李原名前往麓川探查敵情[11],李原名的情報使朱元璋作出判斷,麓川遲早會有擾邊之患,於是下令金齒、楚雄、品甸等地加固城防,準備火器,禁止任何人前往麓川[12]。1387年8月至1388年6月,朱元璋調集四川、陝西、山西、湖廣、河南等省兵力計20萬[13],召集雲南元江土兵5萬[14],準備徹底解決麓川問題[9]。
摩沙勒與定邊之役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思倫法進攻馬龍他郎甸的摩沙勒寨(今新平縣漠沙鎮[15]),西平侯沐英令都督寧正迎敵,擊敗思倫法,斬首麓川軍一千五百餘級[16]。
為報摩沙勒之仇,三月甲辰,思倫法率兵三十萬(又說十五萬[17])、戰象百餘頭,進攻定邊。沐英挑選三萬(又說一萬五千[17])精騎,奔行15日抵達定邊。明軍先以300輕騎出陣挑釁,麓川軍出萬餘士兵及戰象三十餘頭發動進攻,用戰象衝擊明軍,明軍射箭一輪,擊中戰象左膝,操控戰象的士兵摔落,麓川軍指揮官也受到箭傷,向後退時再中一箭,戰死。明軍乘勝追擊,斬首麓川軍數百級[18]。
隨後,沐英召集諸將,稱定邊遭麓川圍困已久,要求儘快擊敗麓川軍,並提出麓川軍的戰象是對明軍最大的威脅,騎兵對此將無能為力。明軍制定戰術,在陣中布置三行火銃和神機箭,第一行銃箭齊發,攻擊麓川軍象陣,麓川若不退則第二行繼續攻擊,再不退第三行繼之。明軍分為三隊,都督馮誠領前隊,都督同知寧正領左隊,湯昭領右隊[19]。
決戰開始,麓川軍出營列陣,各首領都乘坐戰象,戰象披甲,兩側掛有竹筒,竹筒中插有短槊。兩軍陣列接觸時,麓川軍用象陣突前,明軍發射火器,聲震山谷,麓川軍戰象畏懼而逃。明軍指揮張因、千戶張榮祖率軍追擊,直搗麓川軍營地,將其營地燒毀。麓川軍的「昔剌」(最善戰的勇士)率眾死戰,沐英在高處觀察戰局,發現左隊略有後退,遂傳令斬左隊將領,明軍將士振奮,猛攻麓川陣地,麓川軍潰敗。此役明軍大勝,斬首三萬餘級,俘虜萬餘人,麓川軍的戰象一半戰死,被生擒三十七頭,思倫法逃走[20]。
戰後
朱元璋收到定邊之役的捷報後,要求沐英移師屯戍景東,等待外省調來的大軍集結,不能輕易接受麓川投降[21]。雖然麓川在定邊之役被雲南官軍擊敗,但朝廷調集的大軍「已在中途,不可止遏」,朱元璋要求車裡、順寧、元江等傣族土司整備兵象,準備剿滅麓川[22]。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朱元璋旨諭沐英,向思倫法開出談判條件:賠償15,000匹馬、30,000頭牛、500頭象、300名象奴[23]。
此時,滇東的東川、芒部等彝族土司認為有機可乘,與麓川勾結[24],拒絕向明軍提供糧草,並供給麓川象馬草料,朱元璋要求先擺平滇東的問題[25]。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東川土官造反[26];八月,越州土官阿資、羅雄州營長發束造反[27]。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滇東起義平息後,思倫法見形勢不利[28],派使者前往昆明,辯稱攻擊定邊是下屬刀廝郎、刀廝養所為,表示願輸貢賦[29]。明朝考慮到深入控制雲南邊疆的時機尚未成熟,所以接受了思倫法投降[30]。在明朝使臣楊大用的要求下,思倫法交出刀廝郎等137名「戰犯」以及叛明逃至麓川的姚安土官自久[註 1][29]。此後,麓川對明朝三年一貢[32]。
明朝為征討麓川而從外省調至雲南的兵力,更多是出於「屯戍」的目的,向雲南進行軍事移民以鞏固明朝在西南邊疆的統治,這批移民最終有近13萬留在雲南,駐守在全滇各地的衛所中[13]。
參見
注釋
引用
- ^ 百川(1986),56頁
- ^ 畢奧南(2005),106頁
- ^ 明太祖實錄·一六四卷,2535頁,洪武十七年八月丙子條:"改平緬宣慰使司為麓川平緬宣慰使司仍以思倫發為宣慰使"
- ^ 土官底簿·卷上,景東府知府條,八十一頁:"俄陶本府民洪武十五年投降將軍馬匹軍器並父子前元給授金牌印信納解擬任景東府土知州十七年實授世襲"
- ^ 尤中(1990),280頁
- ^ 畢奧南(2005),107頁
- ^ 明太祖實錄·一七六卷,2673頁,洪武十八年十月癸丑條:"平緬宣慰使思倫發反率百夷之眾寇景東土官知府俄陶奔白崖川都督馮誠率師擊之值天大霧猝遇蠻寇我師失利千戶王升死之"
- ^ 8.0 8.1 明太祖實錄·一八〇卷,2725頁,洪武二十年春正月丙子條:"遣通政使司經歷楊大用齎白金五伯兩文綺二十疋往賜景東府知府俄陶初百夷思倫發叛率眾十餘萬攻景東之者吉寨俄陶領千百夫長他當等二萬餘人擊之為所敗思倫發進攻景東俄陶力戰不勝率其民千餘家避於大理府之白崖川事聞上嘉其忠特賜白金文綺以旌之"
- ^ 9.0 9.1 畢奧南(2005),108頁
- ^ 雲南機務鈔黃,洪武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563-564頁:"皇帝制諭車裡軍民府知府刀砍曰:……曩平雲南,唯爾車裡,不侯我師之至,速遵治化,朕甚嘉焉,所以特遣使者齎朕詔諭,命爾仍守境土,以安生民。獨麓川、平緬,恣肆強暴,吞併地方,嘗為爾車裡之患;及雲南既平復,天命擅興,金齒之役後,納款奉貢,朕重念民罹兵禍,特原其罪,俾守舊疆,悔過自新。何期稔惡不悛,今歲復敢肆侮,跳梁西南,以為景東之役。上天昭鑒,罪不容誅。今特遣禮部主事劉之微,舍人劉謹、丁子良齎擎朕命,升爾車裡軍民府為軍民宣慰使司,以爾刀砍為亞中大夫、車裡軍民宣慰使。爾當合謀於鄰邦,凡與麓川、平緬有仇者幾邦?報來,朕當奉天之命,發大兵一同聲罪致討,誅鋤兇惡,復爾原失地方,安爾居民。"
- ^ 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3938頁,李原名傳:"二十年使平緬歸,言:「思倫發懷詐窺伺,宜嚴邊備。靖江王以大理印行令旨,非法,為遠人所輕。」"
- ^ 雲南機務鈔黃,洪武二十年五月十一日,564-565頁:"敕諭西平侯沐英……近日李原名自平緬歸,朕靜聽敷陳百夷事情,其詞不下萬言,言無倫敘;及有倫敘處,皆百夷詭詐萬端,雖數千萬言,並無一語可信者。由是觀之,此蠻夷甚有窺伺之謀,或早或晚,必有擾邊之患。敕符到日,晝夜緝壘金齒、楚雄、品甸及蘭滄江中道,務要城高濠深,排柵粗大;每處火銃收拾一二千條,或數千百條;雲南有造火藥處,星夜煎熬,以備守御……自今以後,平緬並不許一人差往。"
- ^ 13.0 13.1 陸韌(2005),71頁
- ^ 明太祖實錄·一八二卷,2747-2748頁,洪武二十年六月庚子條:"遣通政使司經歷楊大用往雲南練兵時百夷屢為邊患 上欲發兵平之先已敕西平侯沐英指揮儲傑等為籌邊計至是復遣大用往練兵大用至沅江等府其土官請以兵五萬聽調"
- ^ 龔蔭(1988),158頁
- ^ 明太祖實錄·一八八卷,2812-2813頁,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辛巳條:"百夷思倫發誘群蠻入寇馬龍他郎甸之摩沙勒寨西平侯沐英遣都督甯正擊破之斬首一千五百餘級"
- ^ 17.0 17.1 南夷書,63頁:"二十一年,百夷王思倫法遣其酋刀斯郎寇定邊縣,眾十五萬。西平侯沐英率兵御之,選戰士得萬五千人,與之對壘。"
- ^ 明太祖實錄·一八九卷,2858-2859頁,洪武二十一年三月甲辰條:"西平侯沐英討百夷思倫發平之時思倫發悉舉其眾號三十萬象百餘只復寇定邊欲報摩沙勒之役勢甚猖獗新附蠻夷陰相連結咸蓄異心西平侯沐英知夷人反側乃謂眾曰百夷憤摩沙勒之敗乃敢大舉入寇夫兵憤者必敗若等但戮力殲之必矣乃選驍騎三萬晝夜兼行凡十五日抵賊營與之對壘先出輕騎三百挑之百夷以萬人驅象三十餘只逆戰雲南前衛指揮張因率騎卒五十餘人為前鋒其酋長跨巨象直前我軍注矢連發矢中象左膝及脅象仆地其酋長亦中矢走因追射殺之即大呼擁眾突其陣斬首數百級諸軍乘勝鼓譟而進賊眾遂卻"
- ^ 明太祖實錄·一八九卷,2859-2860頁,洪武二十一年三月甲辰條:"英復集將佐告曰定邊被圍已久今不即破賊若定邊失守則賊勢益張賊之所恃者象耳略以騎兵與之挑戰已不能支吾知其無能為也乃下令軍中置火銃神機箭為三行列陣中俟象進則前行銃箭俱發若不退則次行繼之又不退則三行繼之明旦分軍為三隊都督馮誠領前隊都督同知寗正領左隊湯昭領右隊英復令眾曰今深入寇境與之相持勝則必生敗則必死吾輩受主上深恩報德成功正在今日吾與若等約有功者必賞退衄者必斬於是將士皆奮勇欲戰"
- ^ 明太祖實錄·一八九卷,2860-2861頁,洪武二十一年三月甲辰條:"賊悉眾出營結陣以待其酋長把事招綱之屬皆乘象象皆被甲背負戰樓若闌楯懸竹筒於兩旁置短槊其中以備擊刺陣既交群象衝突而前我軍擊之矢石俱發聲震山谷象皆股慄而奔指揮張因千戶張榮祖率騎士乘勝追奔直搗其柵寨破之遂縱火焚其寨煙焰漲天還復以兵邀擊之殺傷甚眾賊黨有昔剌者最號驍勇復率眾死戰英乘高望見我軍左隊小卻即傳令馳斬隊將隊將懼奮呼突陣眾隨之無不一當百賊眾大敗斬首三萬餘級俘萬餘人象死者過半生獲三十有七餘賊皆潰我師追襲之賊連日不得食死者相枕藉思倫發遁去英遂遣使奏捷還師雲南所過城邑百姓爭持牛酒出郊迎勞英慰諭而遣之"
- ^ 明史·卷三百十四·雲南土司傳二,8112頁,麓川平緬條:"倫發遁,以捷聞。帝遣使諭英移師逼景東屯田,固壘以待大軍集,勿輕受其降。"
- ^ 雲南機務鈔黃,566頁:"右軍都督府為剿捕思倫發事: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十一日,本府僉都督張銓等官於大庖西欽奉聖旨:「……近捷書來奏,以為邊將所敗,殺獲人眾數千,象四十餘只,遺類遁歸;然所發二十萬眾已在中途,不可止遏,必欲問罪於彼。爾右軍都督府行下沿邊車裡軍民宣慰使司、順寧府、元江府等處土官知道:教車裡整飭兵、象,其餘土官各備兵甲,聽候大軍會合剿捕。"
- ^ 雲南機務鈔黃,567頁:"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十三日,沐都督到,傳奉旨意各項事件:……設若百夷有人出來說話求免時,問他索取後項物件:金齒損了的官軍,將出一萬五千馬來,才賠償這些人;景東節次損了出哨官軍,將出五百象來賠償,更出屯牛三萬頭、清腿象(如)[奴]三百個,方才罷征。"
- ^ 何耀華(2011),126頁
- ^ 雲南機務鈔黃,565-566頁:"該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初十日,本府僉都督王誠等,宜於奉天門早朝,欽奉聖旨:「右軍差舍人前去播州、水西、烏蒙、霑益、尋甸、建昌、武定、馬湖各土官處,說知祿肇不肯當差,芒部、東川與白夷私通,已差、阿奴、亦結暗地往來,要與我每廝殺,不想東川、芒部這等心歹。為這般,且不與白夷廝殺,先與東川、芒部討得分曉了,方過去……我則這般要與白夷廝殺,無糧難去……東川、芒部納與他人糧,象糧馬草料,與我每戰,俺的差發不當,白夷差發卻當。"
- ^ 明太祖實錄·一九一卷,2882頁,洪武二十一年六月甲子條:"西平侯沐英奏東川諸蠻據烏山路劫寨而叛其地重關復嶺崖壁峭險上下三百餘里人跡阻絕請討之"
- ^ 明太祖實錄·一九三卷,2906頁,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巳條:"越州土酋阿資與羅雄州營長發束等叛命總兵官西平候沐英會征南將軍頴國公傅友德將兵討之"
- ^ 畢奧南(2005),109頁
- ^ 29.0 29.1 明太祖實錄·一九八卷,2673頁,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乙亥條:"命通政使司經歷楊大用使百夷初百夷思倫發寇摩沙勒及定邊西平侯沐英率兵討之思倫發凡再拒戰皆敗乃遣其把事招綱等至雲南言往者叛逆之謀實非己出由其下刀廝郎刀廝養所為乞貸其罪願輸貢賦雲南守臣以聞……大用既至麓州思倫發聽命遂以象馬白金方物入貢謝罪大用復令思倫發追獲雲南逃去叛賊自久等二人把事刀廝郎等一百三十七人百夷遂平"
- ^ 尤中(1987),59頁
- ^ 明史·卷三百十四·雲南土司傳二,8091頁,姚安條:"十六年,姚安土官自久作亂。官兵往討,師次九十九莊,自久遁去。"
- ^ 明史·卷三百十四·雲南土司傳二,8112頁,麓川平緬條:"倫發聽命,遂以象、馬、白金、方物入貢謝罪,大用並令獻叛首刀廝郎等一百三十七人,平緬遂平。自是,三年每來朝貢。"
參考文獻
- 張廷玉. 明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 CSBN 11018·626.
- 胡廣等. 明太祖实录. 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8.
- 土官底簿 翻印.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5.
- 張洪 撰; 王叔武 箋注. 《南夷书》笺注并考异. 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18 (3): 58-72. doi:10.3969/j.issn.1672-867X.2001.03.015.
- 張紞. 云南机务钞黄. 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8: 554–570. ISBN 7-81025-828-1.
- 龔蔭. 明史云南土司传笺注.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88. ISBN 7-5367-0136-5.
- 尤中. 云南地方沿革史.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222-00606-0.
- 何耀華 總編; 何耀華,夏光輔 主編. 云南通史 第四卷.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04-9685-4.
- 百川. 明代麓川之役述评. 思想戰線. 1986, (2): 56-61.
- 尤中. 明朝“三征麓川”叙论. 思想戰線. 1987, (4): 58-64+57.
- 畢奧南. 洪武年间明朝与麓川王国关系考察.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5, 15 (2): 102-111+148-149. doi:10.3969/j.issn.1002-6800.2005.02.012.
- 陸韌. 明朝统一云南、巩固西南边疆进程中对云南的军事移民.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5, 15 (4): 68-76+148. doi:10.3969/j.issn.1002-6800.2005.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