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阿拉伯語:باب المندب,羅馬化:Bab-el-Mandeb,直譯:淚之門,音譯:巴布·厄耳·曼德;提格利尼亞語:ባብ ኣል ማንዳብ)[1],或譯作曼達布海峽[2],是連接紅海和亞丁灣的海峽,位於紅海南端,也門、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亞之間。
曼德海峽 | |
---|---|
位置 | 介於東北非和西亞之間 |
座標 | 12°35′N 43°20′E / 12.583°N 43.333°E |
所在國家 | 吉布地、 厄利垂亞、 葉門 |
最大長度 | 50 km(31 mi) |
最小寬度 | 26 km(16 mi) |
平均深度 | 186米(610英尺) |
島嶼 | 七兄弟群島、杜梅拉群島、丕林島 |
位置 | |
命名
在中新世時期,古環境和構造活動創造了連接也門和埃塞俄比亞的廣闊陸橋——達納基勒地峽(Danakil Isthmus)。在過去的十萬年裡,地球的活動令海峽的交替開閉,持人類單地起源說的人士多認為曼德海峽是人類自東非向外遷移的第一站。據推測,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得多,海峽也更淺、甚至無水,使得這一地區發生人類遷徙運動成為可能[3][4]。根據埃塞俄比亞正統合性教會的傳說,曼德海峽見證了最早的吉茲語使用者進入非洲的遷徙,該事件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5]。
曼德海峽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淚之門」(音譯為巴布·厄爾·曼德,「巴布」意為「門」,「曼德」的意思是「流淚」)[6],傳說是在一場導致許多人喪生的地震中形成的,也有說法是因為該海峽航道複雜,礁石密布,風力強勁,沉船累累,旅人時常潸然淚下。[7]還有說法認為海峽的懸崖間時常能聽到可怕聲響,令船夫受驚落淚,因此得名。[8]:356
貿易與歷史
16世紀起,葡萄牙、法國、英國等殖民國家先後來到曼德海峽並試圖占領海峽[6]。179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單方面占領了扼守海峽要衝的丕林島,英國政府在1857年宣稱對其擁有所有權,並在1861年在那裡建立了一座燈塔,用以控制紅海和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貿易路線,1967年該島主權被移交給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7],而在曼德海峽對岸先後成立了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亞兩個非洲國家。2008年,阿拉伯商人塔里克·本·拉丹宣布要建造一架橫跨曼德海峽,連接也門和吉布提的「號角之橋」(Bridge of the Horns),但該計劃至今毫無進展。[9][10]
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曼德海峽隨之成為具有戰略地位的重要海道,目前,這裡是世界最繁忙的海道之一,在2018年,每年約三萬艘船隻通過曼德海峽,占歐亞貨物貿易量的80%,約330萬桶石油每天經此地運往歐洲和美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相繼在曼德海峽兩岸國家建有軍事基地[6]。2023年10月紅海危機以來,與以色列利益相關的商船在經過曼德海峽時遭胡塞武裝攻擊,造成歐亞航線的運價翻倍上漲。[11][12][13]
地理
曼德海峽位於亞洲的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及非洲大陸之間,兩側連接紅海和亞丁灣,與其附近地域在地理上屬於東非大裂谷東支的北端,形成於第三紀時期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分離時地層的斷裂沉陷。海峽最窄處僅30公里寬,其中又被小島丕林島一分為二,靠近亞洲的東半部又名「伊斯坎德海峽」(意即亞歷山大的海峽),3公里寬,30米水深;靠近非洲的西半部又名「馬雲海峽」,25公里寬,310米深。雖然西半部遠寬於東半部,但其中分布着一系列島礁,稱為「七兄弟島」,大大降低了通行能力。[7][14]
參考文獻
- ^ 蔡德林.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北京市: 中國商務出版社. 2006: 167. ISBN 9787801815927 (中文(中國大陸)).
- ^ 穆罕默德·巴格爾·烏蘇吉. 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的遗迹 广州 泉州 杭州. 由穆宏燕翻譯. 成都市: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38. ISBN 9787220113307 (中文(中國大陸)).
- ^ Henri J. Dumont. The Nile: Origin, Environments, Limnology and Human Use. Monographiae Biologicae 89.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9: 603. ISBN 9781402097263 (英語).
- ^ Climate in Earth History. National Academies. 1982: 124. ISBN 9780309033299 (英語).
- ^ Official website of EOTC. [2024-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5) (英語).
- ^ 6.0 6.1 6.2 李長久. 曼德海峡:连接三大洲的“水上走廊”. 經濟參考報. 2018-10-12 [2024-11-22] (中文(中國大陸)).
- ^ 7.0 7.1 7.2 Baynes, T.S. (編), Bab-el-Mandeb,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3 9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79, 1878(英文)
- ^ 單樹模. 外国名山大川辞典. 中國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32820627. OCLC 1105077020 (中文(中國大陸)).
- ^ Tarek Bin Laden's Red Sea bridge. BBC. 2008-02-22 [202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6) (英語).
- ^ Tom Sawyer. Notice-to-Proceed Launches Ambitious Red Sea Crossing. Engineering News-Record. 2007-05-01 [2024-11-24] (英語).
- ^ 邱莉燕. 紅海危機是什麼、會演變成全面戰爭嗎?一文了解始末. 聯合新聞網. 2023-12-22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3) (中文(臺灣)).
- ^ Scarr, Simon; Arranz, Adolfo; Saul, Jonathan; Huang, Han; Chowdhury, Jitesh; Kawoosa, Vijdan Mohammad. How Yemen’s Houthi rebels are carrying out attacks on Red Sea ships. Reuters. 2024-02-02 [2024-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9) (英語).
- ^ 李立心. 紅海危機|經濟學人:一圖看懂,航運不會漲成航海王. 天下雜誌. 2024-01-02 [202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30) (中文(臺灣)).
- ^ 李淑傑; 郭正中. 世界地理百科知识. 長春市: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 123. ISBN 9787206087578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