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燏
曾昭燏(1909年1月27日—1964年12月23日),字子雍,女,湖南湘鄉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學家、博物館學家[1]、文學家。
曾昭燏 | |
---|---|
性別 | 女 |
出生 | 1909年1月27日 大清湖南省湘鄉縣 |
逝世 | 1964年12月23日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 (55歲)
墓地 | 南唐二陵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國立中央大學 |
母校 | 國立中央大學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
職業 | 博物館學家 考古學家 |
親屬 | 曾昭掄 曾昭傑 |
生平
曾昭燏是曾國藩弟曾國潢的長曾孫女[2]。曾昭燏於清朝宣統元年正月初六(1909年1月27日)出生在湘鄉縣荷塘萬宜堂(今屬雙峰縣荷葉鎮)。1914年入讀曾氏家塾讀書,曾從族師曾筱屏學習《十三經》。1921年與其姐曾昭浚一起入長沙藝芳女校學習[3],該校是曾昭燏的堂姐曾寶蓀和堂兄曾約農得親友贊助建成。翌年曾昭浚患傷寒症死亡,母親一度讓曾昭燏回湘鄉縣以免染病,幸得曾寶蓀勸阻才繼續留校學習。1929年,曾昭燏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4],第二年轉到國文系。1931年秋起,師從胡小石[5]。1933年自國立中央大學國文系畢業,獲文學士學位,受聘入金陵大學附屬中學任教。1934年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學習,完成《讀〈契文舉例〉》一文。1935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專業,師從葉慈,1937年獲碩士學位。同年,曾昭燏到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實習,作為研究員參加了在柏林、石勒蘇益格的考古發掘工作,又在慕尼黑博物院實習博物館學。1938年4月回英國,任倫敦大學考古學助教。1938年9月啟程回中國[1][6][7][8]。
1939年初,曾昭燏任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1939年2月,參加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組的蒼洱古蹟考察團。1939年3月到1940年9月,吳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人在雲南省大理縣蒼山開展考古工作,先後發掘馬龍遺址、佛頂(甲、乙)二遺址、龍泉遺址、白雲甲遺址等5處遺址,這是中國考古學家在雲南首次運用科學方法開展的「鋤頭考古」活動,這處文化被定名為「蒼河文化」[7][8]。
1940年6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四川省南溪縣李莊鎮。曾昭燏隨後也遷居李莊鎮。1940年至1944年,國立中央博物院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擬定對四川省境內開展一次大規模考古,按計劃首先發掘彭山縣東漢崖墓。曾昭燏與吳金鼎等人主持了彭山縣東漢崖墓的發掘工作。曾昭燏還率籌備處工作人員考察川康民族,她走遍涼山少數民族地區,撰寫考察報告14篇[1][9]。另外在李莊鎮期間,曾昭燏還籌辦了遠古舊石器考古展覽會,展品是法國考古學家摩梯耶父子搜集,後來轉售給中國的,當時藏在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7][9]。1941年2月起,曾昭燏任國立中央博物院代理幹事[6]。1942年,曾昭燏、吳金鼎合編《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這是關於雲南的首部考古學專著。1943年,曾昭燏、李濟合著的《博物館》由重慶正中書局出版[7]。抗日戰爭勝利後,曾昭燏隨國立中央博物院遷返南京,代理了由李濟擔任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職務,主持國立中央博物院的建設,同時兼任「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戰後文物保存委員會」等組織的專門委員[1][9]。她先後主持舉辦2次展覽(漢代文物展覽、青銅器展覽)。1948年春,國立中央博物院陳列室初步建成後,她又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一次文物展覽[9]。1948年,她參加聯合國國際博物館協會,並任會員[6]。當時全中國共有9位國際博物館協會會員,曾昭燏是其中之一[1][9]。曾昭燏在考古學界和北京大學的夏鼐並稱「北夏南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曾昭燏拒絕赴台灣。她還堅決反對文物遷台,曾致函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杭立武說:「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1949年4月14日,她在上海和徐森玉、王家楫等人聯名寫信,呼籲將已運至台灣的文物運回[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南京博物院成立,曾昭燏任副院長(院長為徐平羽)。1950年至1952年,曾昭燏主持江寧縣東善橋「南唐二陵」(南唐烈祖李昪、南唐中祖李璟陵)的考古發掘,主持編寫《南唐二陵發掘報告》;率考古小分隊到江寧縣湖熟鎮考察,證實湖熟確實存在商周時期「台型遺址」,並在江寧縣其他地方的台型遺址發掘出土了類似湖熟出土的文物[6]。
1955年1月,曾昭燏升任南京博物院院長。任內兼任華東文物工作隊隊長,治淮文物工作隊隊長,南京市文管會副主任,江蘇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籌備會理事,《文物》、《江海學刊》編委,江蘇省歷史學會副會長[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等職[1]。1956年,參加九三學社。曾昭燏曾在兼授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通論」、「秦漢考古」等課程期間,和尹煥章合著《試論湖熟文化》、《江蘇歷史上的兩個問題》等論文,提出「湖熟文化」之命名。1958年,曾昭燏支持江寧縣籌辦江寧縣博物館,並將「湖熟文化」及「南唐二陵」出土文物中的300餘件以及若干複製模型、照片等移交江寧縣博物館。1960年後,曾昭燏參與和領導了江寧縣境內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牛首山弘覺寺塔的維修工程。其間,曾昭燏曾組織過《社會發展史展覽》、《江蘇歷史陳列》等。曾昭燏先後任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6]。她還是全國婦聯委員、江蘇省婦聯副主席[1]。
曾昭燏墓 | |
---|---|
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江寧區秣陵街道祖堂山南麓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編號 | 5-5-31 |
認定時間 | 2023年9月[10] |
1964年3月,曾昭燏因患精神憂鬱症,入南京丁山療養院療養[9]。1964年12月23日,曾昭燏從南京靈谷寺北塔跳下自殺身亡,享年55歲[6]。安葬在南唐二陵,2023年9月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2月,陳寅恪寫詩《乙巳元夕前二日,始聞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燏君逝世於靈谷寺,追挽一律》。
曾昭燏終身未婚。1999年南京博物院出版了《曾昭燏文集》,彙集了她的詩詞文賦作品。
著作
- 《中國古代銅器銘文與花紋》
- 《讀〈契文舉例〉》(刊於1936年金陵大學《小學研究》雜誌)
- 《中國古代銅器銘文與花紋》(倫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論周至漢之首飾制度》
- 《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與吳金鼎合編)
- 《從彭山陶俑中所見的漢代服飾》
- 《彭山漢代崖墓考古發掘報告》
- 《博物館》(與李濟合著,1943年重慶正中書局出版)
- 《南唐二陵發掘報告》
- 《沂南古畫像石墓的發掘報告》
- 《南博十二年遠景規劃綱要》
- 《江蘇省十年來考古工作中的重要發現》
- 《試論湖熟文化》(與尹煥章合撰,《考古學報》1959年第4期)
- 《古代江蘇歷史上的兩個問題》(與尹煥章合撰,《江海學刊》1961年第12期)
- 《曾昭燏文集》(199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家庭
曾昭燏終身未婚,無子女。曾昭燏的主要親屬有: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沈存步,我所知道的文博大師曾昭燏,世紀2008(4):46-47
- ^ 李粵江《曾昭燏與陳寅恪》一文說「曾昭燏比曾國藩低三輩,她的曾祖是曾國潢,是曾國藩的弟弟。」
- ^ 南京博物院_曾昭燏女士. [2018年7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 ^ 陳晶《歲月留痕——記曾昭燏先生》說曾昭燏「192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國文系」,有誤。
- ^ 曾昭燏回憶:「余自一九三一年秋始識師。其時師在金陵南雍講甲骨文及金文課,余往聽課,驚其引證之淹博,說理之緻密,自是有課必往聽,亦登門請益。師手寫聲韻表及說文雙聲字例,皆命余謄錄一遍,余略知古文字聲韻之學,皆師之教也。」見曾昭燏,憶胡小石師,載 學苑奇峰——文史學家胡小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 ^ 6.0 6.1 6.2 6.3 6.4 6.5 6.6 曾昭燏. 南京地方志. 2015-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1).
- ^ 7.0 7.1 7.2 7.3 7.4 抗战时期云南省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 新華網. 2011-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8).
- ^ 8.0 8.1 8.2 岳南. 一代才女曾昭燏. 網易. 2011-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1).
- ^ 9.0 9.1 9.2 9.3 9.4 9.5 曾昭燏: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奠基者. 中國文物網. 2014-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 ^ 南京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 2023-9-14.
- 李又寧:〈曾昭燏(1909-1964):我國最傑出的女性考古學家及博物館學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