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英語:effective demand縮寫ED),即人們有能力並且願意購買的需求。

其最早應該來源於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在大蕭條時期,大量的產能由於工人工資低等因素賣不出去,導致全球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雖然大蕭條始於美國股市崩盤,但與實體經濟的聯繫不無密切。在研究了大蕭條之後,凱恩斯提出大蕭條的原因是由於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政府應該運用功能性財政加大支出,也就是通過增加社會需求來恢復經濟。凱恩斯的這種觀點突破了原有始於亞當·斯密的「放任自由」的思想,在30至70年代十分流行,獲得了眾多追隨者。

有效需求不足

根據GDP的公式Y=C+I+G+(X-M) 。需求來源於四個部門,即消費C,投資I,政府採購G,淨出口X-M。所以,有效需求不足只可能發生在這四個方面。根據凱恩斯主義,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源於兩條基本規律:

  1. 邊際消費傾向小於1,即人們不會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來消費。這一條解釋了消費不足的原因。
  2. 資本邊際效率長期內遞減。這一條解釋了投資不足的原因。

增加有效需求的辦法

所以,政府就只能通過增加G,即增加政府支出來恢復經濟。這也是當前中國政府面對全球經濟衰退時出台4萬億財政計劃的主要原因。同時,如果政府採用貨幣政策,比如多發貨幣降低利率等來促進投資,由於存在流動性陷阱,人們的實際投資需求並不會增加很多,所以,凱恩斯認為,最好的辦法還是通過增加G來增加國民收入。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