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傳
《杜甫傳》是中國近代詩人馮至創作的關於唐代詩人杜甫的傳記。[1]全書刻畫了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憂國憂民、跌宕起伏、顛沛流離的一生。[2]
《杜甫傳》 | |
---|---|
作者 | 馮至 |
類型 | 傳記 |
語言 | 簡體中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1952年11月 |
出版地點 | 北京市 |
開本 | 16 |
頁數 | 198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7-02-014261-3 |
內容
全書分作13章,分別是:
- 家世與出身(本章講述杜甫的家世淵源,其先祖是晉代名將杜預,曾祖父杜依藝、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閒。母親是清河崔氏大族。)
- 童年(本章講述杜甫由於母親早逝而寄養在洛陽姑母家,他在西域和中原文化交融的洛陽度過他的童年。)
- 吳越與齊趙的漫遊(本章講述20歲到29歲(731年至740年)的杜甫在吳越齊趙的漫遊經歷,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和詩人的青年時期,這個時期他充滿了青春豪情。)
- 與李白的會合(本章講述杜甫和李白在各地賞湖登山、探訪寺觀的事跡,時間跨度是741年至745年。)
- 長安十年(本章講述杜甫在首都長安的十年生活,時間是746年至756年。前期杜甫的詩歌多數描述個人遭遇和山川壯麗,後期則揭露政治腐敗、邊疆戰爭和人民的苦難。)
- 流亡(本章講述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也成為千千萬萬流亡群眾的一員,他親眼目睹了國家破碎,人民流離失所。)
- 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本章講述杜甫短暫在朝為官,當上皇帝的侍奉官左拾遺,不久之後被免官,從此真正走入人民,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 隴右的邊警與艱險的山川(本章介紹759年杜甫在秦州的旅途遭遇。他的詩歌詳細記述了秦州的地理形勢和當時的戰火硝煙。)
- 成都草堂(本章講述759年年末杜甫來到益州的成都,獲得了難得的安穩閒適的生活,這時期杜甫的詩歌既有吟詠大自然風光的壯麗,也有悲憫人民群眾的苦難。)
- 再度流亡(本章講述成都官軍叛亂之後開始流亡的事跡,從梓州、閬州到成都奔波勞累。)
- 幕府生活(本章講述杜甫回成都之後當幕府小官的生涯。)
- 夔府孤城(本章講述晚年杜甫居住在夔州的難得的兩年平穩生活,這時期他的詩歌吟詠了山川河嶽和人民生活。)
- 悲劇的結局(本章講述貧病交加的杜甫客死湖南岳州。他的遺骸在43年後(813年),由孫子杜嗣業移葬首陽山。)
創作和出版
馮至曾說:「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依據,不違背歷史。」
1945年,馮至發表了《杜甫和我們的時代》和《我想怎樣寫一部傳記》。
1946年,馮至發表了《兩個姑母》和《公孫大娘》。
1947年,馮至發表了《杜甫在長安》。
1948年,馮至發表了《從秦州到成都》、《草堂前期》和《杜甫在梓州、閬州》。
1949年,馮至發表了《杜甫的家世與出身》。
1950年,馮至發表了《愛人民愛國家的詩人杜甫》。
1951年,馮至的《愛國詩人杜甫傳》在《新觀察》雜誌2卷1期至12期連續刊登。
1952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取得版權,出版了《杜甫傳》。
1956年,馮至的《杜甫詩選》出版。
1980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再度出版《杜甫傳》,增加馮至對杜甫詩歌的研究文章和夏承燾的評論。10年,馮至在瑞典做學術演講《歌德與杜甫》。
1985年10月,馮至為杜建根《詩人杜甫》日文版作序。
1986年,馮至給《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撰寫《杜甫》條目。
主題
《杜甫傳》通過講述杜甫一生的生平事跡和生活旅程,刻畫了一個既吟詠中國山川田園的壯麗,又悲憫人民群眾多災多難的詩人形象。《杜甫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不久出版,當時正值百廢待興,各項建設如火如荼,「人民進行着曠古未有的鬥爭和建設,需要有好詩來歌頌和反映」,,寫《杜甫傳》紀念杜甫,表達作者呼喚「好詩」,呼喚「愛國愛民」的現實主義作品。
藝術成就
創作背景
馮至最初創作杜甫相關文章始於1945年,當時中國大地戰亂頻仍、烽煙四起、局勢動盪,和杜甫遭遇安史之亂的國家亂局相似。
寫作手法
馮至按照杜甫的成長軌跡平鋪直敘杜甫的一生事跡。
書評
新華社對馮至的唁電中說:「他對杜甫和歌德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學術史上均有開創性意義。」
寧夏大學張迎勝的文章《馮至先生的杜甫研究》中說:「《杜甫傳》的寫作,體現了馮至先生務實求真,中西兼融的學術追求。」[3]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趙睿才《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馮至先生的杜甫研究》中評價其學術貢獻,「一、把杜詩當做一個整個的有機體來研究;二、開闊的學術視野;三、先進的文學史觀;四、不被繁瑣的考證與論據所累,又不輕視考據;五、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之功」。[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把《杜甫傳》列入「教育部統編《語文》推薦閱讀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