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是指在「伊寧事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三區革命)中,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在蘇聯支持下於新疆省北部建立的一個獨立政權。[5][6] 俄國文件中稱之為「(Вторая) Восточно-Туркеста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簡稱«ВТР»或「VTR」。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شەرقىي تۈركىستان جۇمھۇرىيىتى | |||||||||
---|---|---|---|---|---|---|---|---|---|
1944年—1946年 | |||||||||
國旗 | |||||||||
地位 | 蘇聯的衛星國[1][2][3][4]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的歷史政權 | ||||||||
首都 | 伊寧 | ||||||||
常用語言 | 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漢語 | ||||||||
宗教 | 伊斯蘭教 | ||||||||
政府 | 社會主義共和國 | ||||||||
主席 | |||||||||
• 1944年-1946年 | 艾力汗·吐烈 | ||||||||
副主席 | |||||||||
• 1944年-1946年 | 阿奇木伯克·霍加 | ||||||||
歷史 | |||||||||
• 建立 | 1944年11月12日 | ||||||||
• 終結 | 1946年6月27日 | ||||||||
| |||||||||
今屬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44年8月,鞏哈縣(今尼勒克縣)牧民發動民變,占領鞏哈縣城。1944年11月12日,在蘇聯支持下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臨時政府,17人擔任臨時政府委員,艾力汗·吐烈為政府主席。1945年8月,中蘇簽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6年1月,中蘇再簽定《十一條和平條款》,蘇聯都承諾不再介入新疆事務,但其實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依然源源不斷。[7]1946年6月27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臨時政府」改組為伊犁專區參議會,理論上,「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於此時宣告終結[8][9][10],其共產主義餘部改組為「新盟」,但是實際上該地依然處於割據狀態[7],事實上,共和國繼續存在,保留了獨立國家實體的所有屬性,包括一支做好戰鬥準備的軍隊[11]。中共方面原本計劃1950年左右才進軍新疆,直到1949年,中共都沒有對新疆的民族解放運動表明態度,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與之建立聯繫[11]。
歷史
成立前
1934年初,盛世才藉助蘇聯力量擊敗了張培元和馬仲英,蘇聯甚至還出動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直接幫助盛世才打敗馬仲英。蘇聯如此明目張膽地支持盛世才,目的不外乎要在新疆扶植一個極端親蘇的政權,以確立自己在新疆的勢力範圍,至此,盛世才在蘇聯的幫助下,消滅了政敵,坐穩了督辦的寶座。1934年3月,朱瑞墀病故,國民政府任命盛世才為新疆省政府主席。[12][13]
1939年底,新疆省政府成立清槍委員會。1940年2月,阿山視察委員會要求牧民繳交槍支引發第一次柯克托海暴動(又稱第一次可可托海暴動)。1941年6月,蘇聯礦業勘查團在阿山區富蘊縣侵擾當地人民引起第二次武裝暴動,新疆省政府以武力鎮壓相關暴亂並逮捕哈特貝子等人,反中國武裝勢力則在烏斯曼領導下逃往外蒙古邊境,外蒙古與烏斯曼協商取得共識後蘇聯開始軍援其武裝勢力在青河、富蘊山區的活動事業,外蒙古並派駐顧問協助組建反政府軍。[14]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納粹德軍一度處於優勢,逼近莫斯科城下。盛世才認為,現在蘇德戰爭在蘇聯境內舉行,究竟什麼時候結束,難以預測;即使蘇聯獲勝,恐怕也不能如過去很有力量地援助新疆,轉而投靠國民政府。1942年6月27日,斯大林派蘇聯副外交人民委員捷卡諾佐夫攜帶莫洛托夫給盛世才的信來到迪化,試圖阻止盛世才。雖然莫洛托夫表示願意作出讓步,但是盛世才不為所動。1942年10月5日,盛世才通過蘇聯駐新疆總領事普式庚,向蘇聯政府遞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求蘇聯政府從新疆撤走除外交人員以外的全部人員,其中包括蘇軍紅八團,且須在三個月內撤離。斯大林起初沒有考慮撤軍,但是1943年4月,鑑於國民政府任命的各部官員已到新疆任職,為了避免發生直接衝突,斯大林答應撤退駐新疆的蘇軍及顧問。6月,中央軍進駐哈密。斯大林知道新疆的局勢已不可挽回,於是下令撤軍。盛世才與蘇聯的關係,就此徹底終結。1943年,盛世才加入國民黨,並表示「矢志擁護中央,盡忠黨國,絕對服從領袖」。[15]
1943年12月,蘇聯開始協助烏斯滿組織反盛反中國的「阿勒泰哈薩克復興委員會」以期望建立「新回教國」[16]。
1944年,鑑於蘇聯對德國反攻告捷而中國在豫湘桂會戰失利,盛世才開始採取對策,準備把國民黨勢力逐出新疆,盛世才企圖再次投靠蘇聯。但此時蘇聯政府已經對盛世才徹底失望。斯大林拒絕了他的要求,並把其電報轉給了蔣介石。蔣介石決定把盛世才調離新疆,另任農林部長,由朱紹良代任新疆省主席。1944年9月11日,盛世才離開了新疆到重慶赴任。[15]
成立
1944年3月,烏斯滿·巴圖爾宣佈起義,與蘇聯空軍、外蒙古聯合發動對新疆青河、烏河的聯合軍事行動(阿山事變)。艾力汗·吐烈在拜都拉大清真寺成立「雙泛主義」的反漢中心,主張穆斯林團結起來透過「聖戰」把非突厥系民族的漢人趕出東突厥斯坦。1944年8月,法提哈·穆蘇里莫夫(塔塔爾族)、埃克巴爾與賽義提兄弟(Akbar、Sayit,哈薩克族)等人由蘇聯取得武器成立約800人的「鞏哈游擊隊」。9月初,鞏哈縣法提哈·穆蘇里莫夫私運槍械30枝、機槍兩挺、七九機槍子彈2428粒、黃色炸藥4袋遭國府邊境保安隊查獲,法提哈·穆蘇里莫夫趁機逃往烏拉斯台。9月21日,暴動開始。在法提哈·穆蘇里莫夫帶領下先切斷鞏哈至馬扎的電纜,炸毀五座大橋,殺害當地警察局局長、副局長、醫院院長,於10月6日攻佔伊犁鞏哈。蘇聯駐伊寧領事公開支持肯定「伊寧解放組織」,隨後該組織在迪化、阿山、塔城、阿克蘇等地建立分支機構,為之後的三區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基礎[17]。三區革命主要訴求是「永遠消滅漢人統治,建立真正的獨立共和國[18]」。
國府方面,9月2日,盛世才任命預備第7師杜德孚指揮權。10月12日,國軍預備第7師19團彭俊業增援反攻。11月初國府收復鞏哈[19]。10月,阿勒泰革命臨時政府成立,阿勒泰區反政府吉木乃武裝部隊併入。
鞏哈暴動初始,游擊隊利用國民黨勢力在伊犁河谷空虛的契機,陸續取得了一系列戰鬥勝利,曾經一度占領尼勒克。國民政府派遣接替盛世才擔任新疆臨時主席的朱紹良匆匆調集大批軍隊前往鎮壓,當鞏哈暴動吸引國軍主力東進的時候,伊犁解放組織秘密得到蘇聯軍火、人員的援助,1944年11月7日夜突然在伊寧發動起義。從蘇聯派遣回來的原二台公路養路段段長列斯肯帶領一個經過精心訓練的游擊隊在果子溝切斷了進入伊犁的唯一公路--迪伊公路。當天,伊犁解放組織領導人阿巴索夫和蘇聯軍事顧問彼得·羅曼諾維奇·阿列克山德洛夫率領60人的武裝從霍城越界潛入伊犁市區。他們首先切斷了伊犁河大橋的交通,國民黨伊寧當局派遣一個排的兵力試圖重新奪回大橋,未出城即遭武裝人員伏擊。入夜,鞏哈游擊隊主力繞道趕到伊寧城,開始四處進攻守軍,起義很快取得了勝利,大批漢族人和國軍被迫撤退到惠遠老城和艾林巴克(飛機場),起義部隊在蘇聯軍事總顧問科茲洛夫的統一指揮下,到12月31日終於將這裡的守軍殲滅,守將陳伯良、高煒在惠遠城破時互相射擊自殺身亡。伊犁郊縣漢族官民紛紛逃亡,鞏留、新源、特克斯等地數百人向焉耆撤退,至玉爾都斯山被追及,生抵焉耆者只餘三十多人;昭蘇官民企圖翻越冰達坂退往阿克蘇,正值寒冬,最後抵達者只有十餘人。整個伊犁地區只有艾林巴克孤軍死守。
11月初,蘇聯派遣阿列克山德洛夫(後成為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總司令)率領紅軍與新疆伊寧解放組織會合[20]。11月7日,東突解放組織特別選在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發動大暴動「伊寧起義」[21]。11月8日,穿著哈薩克共和國軍服的士兵乘坐十多輛馬車,車上架有機槍封鎖伊寧城北司令部橋頭,阻止國軍增援[22]。11月12日,暴動者在封鎖伊寧市區後,開始針對漢族屠殺[23]。11月12日, 爆發伊寧事變(中共譽之為三區革命,中華民國稱為「叛亂」),在伊犁、塔城、阿爾泰三個地區建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伊力汗·吐烈(烏茲別克人)說:
“ | 醒來吧!醒來的時代到了。真主是我們的信仰,穆罕默德是我們的聖人,伊斯蘭是我們的宗教,東突厥斯坦是我們的祖國。……按真主『給暴虐以懲罰』的意志,我們相信真主無疑的諾言。我們伊犁人民團結起來,用棍棒鐵鎚起來反對橫暴的政權而起義了,短時間內把漢人政權推翻後建立我們的伊斯蘭政府。漢族血腥壓迫的旗幟將被我們踏在腳下成灰燼。我們舉起祖先留下來具有宗教意義的月芽、星星標誌……所謂『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謬論,製造假歷史的騙子們,應該聽清楚,永遠記住以下事實:他們不要忘了,東突厥斯坦英雄的兒女們曾用棍棒攻擊他們,漢族忍受不了這種打擊。中國的官吏和帝王為了自己的土地和政權,建築了三千五百公里萬里長城,像害怕鷹的兔子一樣跑到長城裡面。這些事實雖然被漢族政府歷史學家所隱瞞,但全世界歷史可以證明這一事實。太陽是不能被衣襟遮蓋住的。……[24] | ” |
1944年11月13日,國軍預備第7師參謀長自伊寧向外發電報求援,國軍支援往伊寧方向進攻到達二台,國府專案公署劉秉德遭殺害。15日,抗日戰爭第八戰區司令朱紹良任命李禹祥率第7預備師、新編第45師,展開進攻果子溝的戰役。從1944年11月9日,起義部隊開始圍攻國軍殘留在伊寧最後據點艾林巴克飛機場、鬼王廟、北大營,久攻不克。國軍遭受蘇聯動用大炮猛轟兩三個月,守軍發生餓死的情況。11月22日,國軍杜德孚趕往伊寧,並調集精河一帶部隊增援。12月朱紹良向伊犁河谷增援第二十九集團軍李鐵軍、第45師謝義鋒均遭合圍全軍覆沒。11月下旬,蘇聯派出雅可夫列維奇·頗里諾夫擔任新疆三區游擊隊指揮官,並成立「一號房子」(蘇聯紅軍弗拉基米爾·柯茲洛夫領導)、「二號房子」(KGB弗拉基米爾·斯特潘諾維奇[25]領導),另在阿拉木圖派遣貝利亞為蘇聯軍對中國新疆的督戰[20]。
1月5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宣布脫離中華民國而獨立,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艾力汗·吐烈,副主席阿奇木伯克·霍加,總司令阿列克山德洛夫[8]。臨時政府成立後,將各游擊隊統一起來,成立了游擊隊總司令部,總司令是阿列克山德洛夫。
1945年1月10日,國軍第45師和預備第7師援兵試圖救援艾林巴克,其中第45師一個團冒嚴寒跨越天山抵達伊寧東郊,阿列克山德洛夫驚慌失措企圖從霍城逃回蘇聯,結果被伊犁臨時政府撤去職務,代之以鮑里諾夫,同時蘇聯紅軍正規軍一個騎兵團和部分炮兵也迅速入境投入戰鬥,終於將援軍擊潰。1月31日,伊寧艾林巴克國軍殘部與漢族居民約四千人企圖突圍,在路途中遭全數消滅(艾林巴克殲滅戰,杜德孚自戕),東突政權佔領伊犁全境。
1945年2月開始,伊犁局勢已經穩定下來,革命開始向北疆和南疆發展。7月在民族軍和當地游擊隊的夾擊下,塔城守軍、政府人員和漢族群眾1400多人逃入蘇聯,塔城解放。民族軍將塔城游擊隊改編為額敏騎兵第4團和塔城騎兵第6團,並將原來的二台騎兵第3團和上述兩個團合併成立了獨立騎兵旅,該旅人員大約2400人,列斯肯為旅長。
1945年4月8日,在伊寧市西公園廣場上,隆重舉行民族軍成立大會,這標誌民族軍的正式成立。在大會上,臨時政府主席艾力汗·吐烈發表了講話,並給民族軍各部隊授予標有伊斯蘭星月徽、寫有「為東突厥斯坦的獨立前進」文字的軍旗和寫有經文的白色伊斯蘭教教旗。授旗後還進行了閱兵式。同月,曹達諾夫·扎義爾成為「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民族軍政治部部長,在事後肯定蘇聯動員部隊參與伊寧起義的貢獻[9]。7月,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進入全面反攻階段,勢如破竹佔領托里縣、額敏縣、塔城縣。
8月15日,中蘇簽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蘇聯承認國民政府對東北和新疆的主權,不支持中國共產黨與新疆內部事務交換承認外蒙古獨立。斯大林表面上同意此條件,將東突厥斯坦的領導人,從蘇聯潛回的艾力汗·吐列秘密解回蘇聯,但是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依然源源不斷。8、9月,在蘇聯協助下攻佔哈巴河縣、布爾津縣、承化縣、拜城、阿克蘇舊城、庫爾干均納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版圖。共擊潰國軍12個團2個營,俘虜前線最高指揮官郭岐、師長宛凌雲在內的國軍6,000多名政府士兵,確立伊犁、塔城、阿山全境為統治區。
此時烏斯滿和達列力汗兩次大規模進攻承化,但是並未能占領。8月7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大約50多人的部隊和達列力汗的游擊隊會合,第三次進攻承化,在國軍的抵抗下,仍然未能奪取承化,9月,民族軍獨立騎兵旅趕來,9月6日再次包圍承化,國軍守將高伯玉率守軍和百姓3000餘人棄城北逃,希望能進入蒙古避難,但在中蒙邊境奧爾尕提達坂遭到蒙方阻攔;9日,民族軍趕到,捕獲高伯玉在內的國軍官兵1130人。9月20日,在阿山的游擊隊被改編為民族軍阿山哈薩克族騎兵團,達列力汗為團長。
9月,國軍新編第46師徐汝誠到達迪化前線,第八戰區副司令郭寄嶠進入新疆[26]。9月13日,國府吳忠信、朱紹良、郭寄嶠分析情勢:「三區叛亂軍已推進到瑪納斯河,距迪化僅兩日路程,目前屯兵瑪納斯西,有向迪化進攻之勢。現守迪化之軍隊僅六營,援軍由青海或蘭州最快八到十日才能到達[27]。」戰線推進到距離迪化僅150公里的瑪納斯河西岸產生對峙。國軍調集大批部隊「死守大迪化」,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郭寄鞽奉命抵達迪化,將第46師部署在綏來,在這裡成立前線指揮部,第46師師長徐汝誠擔任指揮官,以瑪納斯河為第一道防線。謝義鋒的新2軍軍部由綏來遷移到景化(今天的呼圖壁)為第二道防線。從青海趕來的整編騎兵第1師(馬呈祥)接替暫編第3師的防地,進駐迪化、景化一帶;暫3師調往焉耆。第43軍楊德亮指揮的新45師加強伊吾、哈密的防守,其中徐達率領新45師一部防守在七角井。在南疆,蘇聯顧問納斯洛夫和阿巴索夫直出天山,進攻庫車,在阿克蘇一帶和國軍展開拉鋸戰。
在蒲犁,以蘇聯的托合托米什為基地的游擊隊在蘇聯軍事顧問的帶領下奪取了蒲犁等地,成立了蒲犁專署和蒲犁革命軍總指揮部。建立了柯爾克孜和塔吉克兩個團。每個團有2連,共有大約400人。
蒲犁的游擊隊在成立蒲犁專署後,開始向英吉沙、喀什、庫車進軍。10月,游擊隊和守軍對峙在這些地區,這時國民政府和談代表張治中開始和三區代表進行談判,由於談判直接涉及蒲犁對喀什的進攻,根據這一變化,在蒲犁的蘇聯軍事顧問和軍事人員奉命回國。但是蒲犁游擊隊並非因此放鬆對喀什、莎車的進攻。1946年3月,民族軍派遣伊斯哈克伯克率領400多名武裝人員經蘇聯從伊犁來到蒲犁,準備再次進攻莎車、庫車和喀什。由於和談成功,6月,伊斯哈克伯克率幾乎所有的游擊隊員返回伊犁。
儘管如此,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仍然十分擔心迪化將不保,在戰事最危急的時候,朱紹良曾經八小時內給蔣介石連發三份急電「……內乏可用之兵,外無一旅之援……迪化危在旦夕,卑職惟有以身殉職,與國土共存亡,上報黨國……懇請鈞座速籌良策」,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順應抗戰勝利後全國和談的潮流,開始通過蘇聯的斡旋與三區政府進行和談。1945年7月5日,蔣介石在一次關於中蘇會談的討論會上提出:「蘇聯政府如果能保證中國對東北和新疆的領土和行政主權,對中共和新疆變亂不再作任何支援,中國政府才考慮蘇聯有關外蒙的要求」。會議後,蔣介石向在莫斯科與蘇聯談判的宋子文連發兩道密電,指示可以「允許外蒙戰後獨立」,但蘇聯必須承認「東北領土主權和行政之完整,對中共及新疆變亂不再做任何支援」。宋子文根據蔣介石的電令,向斯大林提出,蘇聯政府如果能在幫助中國平定「新疆變亂」等問題上作出承諾,中國政府可以在外蒙問題上作出讓步。斯大林表示,無論延安、新疆均服從蔣委員長的領導,蘇聯只支持國民政府,可以根據中國政府的要求發表聲明,並答應宋子文關於制止從蘇聯往新疆「偷運」武器的要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後,1945年9月,莫洛托夫和王世傑在倫敦就「新疆伊犁事件」磋商時表示,這個事件是臨時現象,不久就可以平息,於是在得到蘇聯的保證後,蔣介石開始在公開場合表示「願意和平解決新疆問題」。
和談進行了將近半年,在1946年4月終於達成協議,新疆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時期。三區政權也隨即發生重大變化,在蘇聯直接干預下,三區臨時政府高層人員中的一部分封建勢力、宗教人士和泛突厥人士被清除出領導層,原臨時政府主席艾力汗在一天夜晚被蘇聯駐伊犁領事請進領事館參加聯誼會,隨即被扣押並迅速送入蘇聯。三區政府的核心由從蘇聯學習歸來的人士組成,首腦為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和阿巴索夫。[13]
終結
1945年10月14日,國民政府代表張治中到達新疆。1945年10月17日,伊寧「三區」方面派出阿合買提江·哈斯木(維吾爾族人)等人員與國民政府代表舉行和談。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在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前期的「三區」方面代表團團員變成了後期的團長。1946年1月2日和6月6日,雙方分別簽署了《和平條款》和有關政府及軍隊的兩個附件。取消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名稱,但軍隊和實際控制權得到保留。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通過《邊疆問題決議案》,企圖以地方自治與平等參政收回新疆,遭中共堅決反對。1946年6月中旬,蘇聯撤走了在「三區」方面的大批蘇聯人,其中包括民族軍總指揮波利諾夫。伊斯哈克拜克取代波利諾夫任民族軍總指揮。隨着蘇聯撤走在「三區」方面的人員,蘇聯無法直接干涉政權運作,將領導權力移交中國共產黨。1946年6月27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臨時政府解散,改組為伊犁專區參議會。1946年7月1日,新疆省成立了由「三區」、新疆「七區」(中國國民黨統治區)、國民政府三方面人士組成的新疆省聯合政府。[28]張治中任主席,「三區」領導人阿合買提江·哈斯木任副主席,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任副秘書長。[28][29]11月,阿合買提江等新疆代表33人,到南京出席制憲國民大會,阿合買提江為首三區7名代表向大會提交《請在中華民國內將新疆改為「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給予高度自治》的提案。國民政府邵力子等人和阿合買提江等人就此事長談多次,蔣介石多次召見,就新疆問題及其前途進行專門談話。在疏解勸導下,阿合買提江撤回了提案。[30]
後續
在南京開會期間,1946年12月5日深夜,阿巴索夫獨自秘密前往中共駐南京辦事處(梅園新村),會見了董必武,尋求中國共產黨的支持。[31] 這是「三區」方面人員第一次與中國共產黨方面直接接觸。阿巴索夫轉交了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致中共中央的信,信中稱:「請中國共產黨把東突厥斯坦革命黨接受為自己的下屬組織,請中央派幹部來領導工作,請派技術幹部攜帶電台到新疆工作。」董必武當晚即電告中共中央稱:「新疆國大代表阿巴索夫,系新疆省府委員兼副秘書長,原伊寧起義首領之一,來會我,稱在新疆有一個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組織,在新疆解放區公開,在迪化和其他地點還是秘密的。現有15000人。領導同盟的共11人,曾要求加入聯共(布)。聯共(布)以蘇聯外交關係,未允。」中共中央對此非常重視,次日由周恩來親自起草復電,由劉少奇簽發,復電僅同意與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步建立友誼關係」,但未答應充當後者的領導。[31]12月11日晚,阿巴索夫再到梅園新村見董必武,董必武按中共中央指示答覆了阿巴索夫,並派彭國安(到新疆後化名「王南迪」)帶一部電台隨阿巴索夫返回新疆。
1947年,2月25日迪化225事件爆發,引起維、漢、回各族大遊行。同時蘇聯、共產黨成立了「東突厥斯坦青年黨」(據阿合買提江統計新疆全境約30萬人)在喀什圍攻、批鬥張治中,要求國軍撤出新疆。與此同時,根據和平條約的「軍隊改編」蘇聯不僅不遵守改編反而擴軍,由十團殘部兵力變成十三個精銳團,甚至不惜代價送往霍爾果斯訓練。伊寧革命日報對此表達肯定:「條約是沒有用處的,靠條約維繫如同做奴隸牛馬,大炮一響條約完全失去效用。所以我們(東突)要盡量擴軍」[32]。5月,麥斯武德出任新疆省主席[註 1]。6月,北塔山事件。7月1日,新疆迪化的共產黨幹部發動革命,吐魯番副縣長柯文章遭暴動群眾毆打至昏迷,暴徒並佔領西大橋與南樑一帶據點,宋希濂下令鎮壓,警備司令部調集憲警驅散群眾。7月8日,托克遜的共產黨聚集約500人,攻擊連木沁警局,殺害警員搶奪全數槍枝,接著圍攻汗墩警所。7月12日,三區方面發動天山南路的「三縣暴亂」(吐魯番、鄯善、托克遜三縣),由阿不都熱合滿·穆義提指揮6000人的「東突厥斯坦革命青年軍」,托克遜海米提領導約千人的「革命東突厥斯坦游擊隊」,哈生領導的「東突厥斯坦自衛隊」。7月17日,國軍部隊增援,雙方展開激戰。8月15,宋希濂大致平定了三縣暴亂[30]。
行政區劃
設有以下四區:
- 塔城區,行政長:巴斯巴伊;下轄:沙灣縣、烏蘇縣
- 迪化區,下轄:綏來縣、呼圖壁縣
- 阿山區,行政長: 烏斯曼;下轄:承化縣、福海縣、富蘊縣、青海縣、哈巴河縣、布爾津縣,並另設哈達子公署[33]
- 莎車區,下轄:蒲犁縣
- 伊犁區,行政專員:阿西姆臺吉 [33]
總人口數約47萬人。
政治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設有主席,與副主席為共和國正副領導人,並設有秘書長、與委員;委員設有十七人。
政府機關設有軍政部、宣傳部、宗教部、農林部、教育部、外交部、司法部、財政部、內政部與回族委員會;各部設有部長,回族委員會設委員長。[33]
回族委員會另有七名委員。[33]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所使用的旗幟有兩種,一種是綠底上繪有白色星月標誌,一種是用金粉寫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34]。
領導者 | 主席艾力汗·吐烈[註 2] ,副主席波里諾夫(?)、阿奇木伯克·霍加[註 3],總司令亞歷山德洛夫,秘書長阿不都魯甫·買合蘇木 | |||||||||||
---|---|---|---|---|---|---|---|---|---|---|---|---|
國家機構 | 內政部 | 財政部 | 司法部 | 外交部 | 教育部 | 農林部 | 回委部 | 宗教部 | 宣傳部 | 伊犂銀行 | 軍政部 | 參謀本部 |
部長莫斯克洛夫 | 部長安瓦爾·穆薩巴約夫、 副部長格爾彬克 |
部長木哈買提江 | 部長阿合買提江 | 部長賽福鼎、 副部長海米提 |
部長阿里江巴衣 | 委員長色色爾阿吉 | 部長則立 | 部長米乃瓦禾加 | 幹事干素甫阿吉 | 波里諾夫 | 參謀總長江木合拉 | |
委員 | 艾力汗·吐烈[註 4]、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註 5]、穆罕默德江·買合蘇木[註 6]、加尼·約爾達蘇木、阿不都魯甫·買合蘇木、拉希木江·薩比爾·哈吉、薩里曼·巴伊、祖農·塔約夫[註 7]、阿奇木伯克·和加、安瓦爾·穆薩巴約夫、阿不里米提·阿里·哈里發、阿不都拉·哈尼、哈比卜·約奇[註 8]、奧布爾哈里·吐烈、亞歷山德洛夫、馬斯闊廖夫、普扎·阿巴爾 [35] | |||||||||||
行政區 | 伊犁區 | 塔城區 | 迪化區 | 阿山區 | 莎車區 | |||||||
專員阿西姆臺吉 | 行政長巴斯巴衣、 沙灣縣哈力別克、 烏蘇縣拉斯臺 |
綏來縣哈力白克、 呼圖壁縣色殊懿 |
行政長烏斯曼、 副行政長艾買提、 司令部鐵木耳汗、 承化縣塔斯坦拜、 福海縣納斯汗、 富蘊縣薩利哈、 青河縣愛魚尼、 哈巴河縣柯司乃吉台、 布爾津縣柯可札木 |
蒲犁縣卡拉萬[33][36] |
經濟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成立伊犁銀行,並設有幹事一人。
塔城區設有徵收處與稅務局,阿山區設有稅局。[33]
軍隊
由反政府游擊隊所組成,共分為七個團:綏定第一步兵團、伊寧第二步兵團、伊寧第四預備步兵團、特克斯第一騎兵團、特克斯第二騎兵團、特克斯第三騎兵團(列斯肯)、特克斯第四騎兵團;另有四個獨立營:回族獨立騎兵營、蒙古獨立騎兵營、迫擊炮獨立營、警備獨立營;與烏蘇獨立連。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民族軍人數約在1萬2千至1萬8千人[33][37]。東突建國後又將7個團的兵力迅速擴充為13個團[38]。
1945年2月,伊犁臨時政府決定將游擊隊總司令部改組為民族軍總指揮部。發布兵役法,規定20-22歲公民要應徵入伍,服役三年,在目前總動員時期,23-44歲公民也要入伍。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並設有參謀本部,參謀總長是拉合木江。設有軍政部,詳細分工不詳。[33]
與國民政府交戰的游擊隊(民族軍):阿巴索夫游擊隊(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阿山游擊隊(烏斯滿·巴圖爾)、達列力汗游擊隊(達列力汗·蘇古爾巴也夫[註 9])、鞏哈游擊隊(法提哈.穆蘇里莫夫)、蒲犁游擊隊(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約3千人)、吉木乃熱馬贊游擊隊(熱馬贊)、吉木乃游擊隊(毛拉·伊斯拉姆·伊斯馬伊爾,約1千人)、馬伊里山游擊隊(郭文明)、哈薩克游擊隊(沙灣縣哈力拜克)、尼勒克游擊隊(1944年)、和豐游擊隊。伊斯哈克別克騎兵旅(蘇聯中亞人組成,或稱斯喀烏伯軍)(部分游擊隊國軍無法辨識)
評價
1944年三區革命的起源是烏拉斯台的起義,起義導火索是盛世才的「獻馬運動」,強征暴掠激起民眾的反抗。實際上三區革命的爆發有着更為深層的複雜原因,最直接的因素是蘇聯的態度。蘇聯支持盛世才控制新疆,出動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直接幫助盛世才打敗馬仲英,目的是在新疆扶植一個親蘇的政權,以確立自己在新疆的勢力範圍,同時建立一個有效的戰略緩衝地帶。二戰後期盛世才突然從親蘇轉向親蔣後引起蘇聯不安,尤其是盛世才的412事件後,公開關押驅逐共產黨人士,更讓斯大林大為光火。在伊犁鞏哈暴動後,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大批人員迅速趕往阿拉木圖,由蘇聯內務人民委員貝里亞親自坐鎮指揮,許多在蘇聯成長、學習的少數民族共產黨人被派進新疆,如在盛世才時期返回蘇聯的前白俄鮑里諾夫、列斯肯,流亡蘇聯的伊犁地區宗教人士艾力汗·吐烈等,進入蘇聯接受先進思想的進步青年阿巴索夫和阿合買提江、受蘇聯訓練的軍事指揮人員伊斯哈克伯克、達力克汗等。伊犁革命組織就是這時候由蘇聯駐伊犁領事館牽線,聯繫當地民族宗教勢力和少數民族共產黨人建立起來的。[13]。
1945年7月12日,三區方面發動天山南路的「三縣暴亂」,暴動期間中國的《新華日報》《解放日報》《東北日報》《邊疆服務》等報刊則對國民政府壓迫新疆少數民族、殘酷剝削政策進行報導,並聯合中共中央共同聲援三區革命的民族起義[10]。新疆暴亂的革命者(如阿合買提江·哈斯木、伊斯哈克拜克·木農阿吉)自稱「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政府」、「民族軍」或「11月革命」[39]。中共1950年以前稱新疆暴動者為「伊犁當局」、「伊塔阿三區」,在伊寧事變領導者「空難死亡」後改稱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份——三區革命」[40][41]
「三區革命」首領之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包爾漢回憶說,「蘇聯方面大力援助了這個革命運動,使伊犁革命形勢不斷發展,一直擴大到塔城專區、阿山專區,成立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這就是所謂三區革命。它的影響還擴展到了南疆和西藏。國民革命軍與三區軍隊隔瑪納斯河武裝對峙時,包爾漢稱,「……以後儘管國民黨不斷破壞和平條款,企圖派兵佔領三區,但是由於蘇聯的支持和各族人民的堅決鬥爭,這一企圖始終沒有得逞,直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整個新疆才完全統一,三區軍隊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
注釋
引用
- ^ David D. Wang.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Ethnic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Xinjiang, 1944–1949. pg. 406
- ^ The Soviets in Xinjiang 1911-1949. [2016-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3).
- ^ David Wang. The Xinjiang question of the 1940s: the story behind the Sino-Soviet treaty of August 1945
- ^ Thomas Laird. Into Tibet: The CIA's First Atomic Spy and His Secret Expedition to Lhasa. Grove/Atlantic. 2007-12-01: 143 [2020-08-06]. ISBN 978-0-8021-96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 ^ David D. Wang.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 Ethnic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Rivalry in Xinjiang, 1944-1949.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014-03-14]. ISBN 978-962-201-8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7).(英文)
- ^ Andrew D. W. Forbes.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Republican Sinkiang 1911-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14-03-14]. ISBN 978-0-521-2551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 ^ 7.0 7.1 王柯(2013年),第331頁
- ^ 8.0 8.1 劉學銚 2013,第192頁
- ^ 9.0 9.1 王柯 2013,第158頁:「伊寧起義實際上是蘇聯直接參與的革命。蘇聯方面不僅提供人員、武器、物資的援助,還動員部隊,投入大炮、坦克、飛機等直接參加作戰。由於盛世才時代連小刀都被沒收,因此人民根本不可能有武器。伊寧起義時起義軍指揮部有很多俄國人,來到伊寧的蘇聯軍隊也需要懂俄語的翻譯,於是我被邀請參加革命」
- ^ 10.0 10.1 杜榮坤(2013年),第161頁
- ^ 11.0 11.1 В. А. Бармин. Роль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в установлении власт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Китая в Синьцзяне. Архивировано 6 10月 2014 года.
- ^ 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主編 (編). 智效民:〈盛世才统治新疆始末〉. 《炎黃春秋》雜誌,2012年第6期 (北京: 炎黃春秋雜誌社). [2013-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7).
- ^ 13.0 13.1 13.2 13.3 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军:“三区革命”的主力军. 編輯:李曉江. 青年軍事·中國軍網,來源: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2014-03-03 [2019-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簡體中文).
- ^ 杜榮坤(2013年),第41-45頁
- ^ 15.0 15.1 盛世才其人其事. 鳳凰網. 2009-07-07 [200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8) (中文(簡體)).
- ^ 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群衆出版社(北京),1991年12月,第422頁
- ^ 劉學銚(2013年),第188-189頁
- ^ 杜榮坤(2013年),第60頁
- ^ 張大軍(1964年),第153-155頁,〈民國以來的新疆〉
- ^ 20.0 20.1 王欣登,蘇新關係與三區革命(續),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第14頁
- ^ 王柯(2013年),第140-146頁
- ^ 張大軍(1964年),第155頁,〈民國以來的新疆〉
- ^ 劉學銚(2013年),第189頁
- ^ 王柯(2013年),第148-150頁
- ^ 王柯(2013年),第207頁
- ^ 張大軍(1964年),第162-163頁,〈民國以來的新疆〉
- ^ 劉學銚(2013年),第195頁
- ^ 28.0 28.1 阿地里·居瑪吐爾地. 中华民族全书·中国柯尔克孜族.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2年. ISBN 978-7-227-04758-2.
- ^ 李行知 (編). 阿布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中華英烈網. [202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透過中國軍網.
- ^ 30.0 30.1 張大軍 1964,第348-350頁,〈新疆伊寧事變與偽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成立及其潰滅〉
- ^ 31.0 31.1 新疆民族军.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6).
- ^ 張大軍(1964年),第344-345頁,〈新疆伊寧事變與偽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成立及其潰滅〉
-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郭寄嶠. 敉平新疆偽「東土耳其斯坦人民共和國」經過紀要.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82年.
- ^ 賽福鼎·艾則孜. 天山雄鹰——阿布杜克力木·阿巴索夫生平.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7-12: 71–72. ISBN 9787503400254.
- ^ 王柯(2013年),第173-174頁
- ^ 劉學銚(2013年),第192-193頁
- ^ 王柯(2013年),第195頁,註17
- ^ 張大軍(1964年),第170-171頁,〈民國以來的新疆〉
- ^ 新疆三區革命史編纂委員會,新疆三區革命領導人向中共中央的報告及文選,新疆人民出版社,〈民族軍是十一月革命勝利的堅強保衛者〉,1948年11月12日發表,第93-99頁
- ^ 沈志華,俄國解密檔案:新疆問題,新疆人民出版社,第295頁
- ^ 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新疆簡史,第三冊,新疆人民出版社,第353頁
參考文獻
- 王柯.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 1930年代至1940年代》.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01-15 [2020-01-29]. ISBN 978-962-996-5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 杜榮坤; 紀大椿; 任一飛; 劉文遠. 《新疆三区革命史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2021-04-24]. ISBN 978-7-5161-235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 張大軍. 梁寒操 , 編. 《新疆研究》. 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叢書. 臺北市: 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 1964年6月 [民國53年6月]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 劉學銚. 《新疆史論》. 台北市: 知書房. 2013年 [2021-04-22]. ISBN 978-986-587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