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卡美能達A卡口

美能達AF系統(英文作Minolta AF,亦稱作α系統)是照相機製造商美能達所生產的一系列圍繞自動對焦照相機器材的一個集合,該系統的誕生以1985年美能達Alpha 7000及相關鏡頭,閃光燈等附件發布為代表。該系統使用了同樣的Minolta AF來命名其鏡頭卡口。

Minolta AF的第二代,內置了閃光燈的5000i

此系統在經歷了美能達時期(1985年~2003年),柯尼卡美能達時期(2003年~2006年)後,隨着柯美照相機事業部門被收購,而轉交到Sony公司,進入Sony α時期(2006年至今)。

除了Sony α兼容Minolta AF卡口外,2013年哈蘇公司以SLT-α99為原型推出的HV機型也使用兼容卡口。

系統概述

誕生於1985年的美能達AF是最早的一個實用化135規格自動對焦單鏡反光照相機系統,以機身內置的相位檢測傳感器反饋,利用機身馬達驅動鏡頭對焦,來實現自動對焦功能。

美能達AF系統誕生之初基於三台單鏡頭反射取景照相機,分別是5000,7000與9000。系統也包含了圍繞此的一系列產品,如自動對焦鏡頭閃光燈卷片馬達等等。在誕生之後的數年,更多的照相機及附件加入系統。第三方廠商也參與製造兼容的產品。

美能達AF系統起初在北美使用Maxxum標識,日本本土及亞洲其餘地方使用Alpha(或直接寫作希臘字母α)。在歐洲發售的版本則直接在「AF」字樣後緊跟4位數字,直到第二代美能達AF相機(帶有「i」字樣)系列發布,才開始使用Dynax標識。

經歷了數代的發展,美能達製造的最後使用膠片的機器是在中國製造Maxxum 70(也就是Dynax 60和Alpha 70)。之後,Dynax/Maxxum/α的牌子由合併後的公司,柯尼卡美能達的兩部數碼單反使用(α7Dα5D),再然後,則連同柯尼卡美能達的相機事業部門一起,移交給了Sony公司,創建了新的品牌——Sony α。其時有數據指稱共生產約1600萬的該卡口鏡頭[1]

接口

 
美能達α卡口,也稱作MA口或者MAF口,現在由索尼繼續生產。

隨着自動對焦系統的發布,美能達同時啟用了新的卡口,同樣稱為Minolta AF,也被稱為A卡口α卡口MA或者MAF口。該卡口的物理結構,特別是其因為44.5mm的法蘭距,因此與美能達之前的Minolta SR/MD鏡頭卡口並不兼容。

物理結構:

  • 法蘭距(像場定位距離):44.5mm
  • 卡口環直徑:50.0mm
  • 旋轉方向:順時針
  • 卡口環固定類型:內三爪

同一時期,不同於美能達大膽的拋棄舊卡口,尼康賓得,小心謹慎地在原有的F卡口與PK口的基礎上,擴展自動對焦能力,從而保留對舊有鏡頭的兼容性。而佳能於1987年發布EOS系統時,和美能達一樣,選擇了拋棄舊有的FL與FD鏡頭群的兼容性。

鏡頭

 
美能達500mm f/8 反射式鏡頭

Minolta AF卡口的鏡頭根據接手公司的不同,經歷了三個時期,且同時使用該公司的品牌。

歷代鏡頭可列為:

  • 美能達時期,隨着AF機身的升級,鏡頭分成5代,可由外觀與發布時間加以區別
  • 柯尼卡美能達時期,隨着重心轉入DSLR研發,也開發了一些小像場鏡頭,主要由騰龍ODM與OEM
  • Sony α時期,除了復產美能達與柯美時期的鏡頭,自己設計,同時也邀請卡爾·蔡司為α卡口設計可自動對焦的鏡頭

三個時期的美能達AF卡口鏡頭,都支持自動對焦,並且可以在手動對焦的時候進行合焦提示。

唯一的例外是1998年推出的特色鏡頭STF 135mm f/2.8 T4.5,不能自動對焦,也沒有合焦提示。

 
美能達STF 135mm f/2.8 [T4.5]

機身

膠片時代

根據機身推出的時間,可大致將AF系統膠片機劃分為5代。

  • 第一代AF
    主要機型:α-5000/α-7000/α-9000
  • 第二代
    主要機型:α-3000i/α-5000i/α-7000i/α-8000i
  • 第三代
    主要機型:α-3xi/α-5xi/α-7xi/α-9xi
  • 第四代
    主要機型:α-303si/α-507si/α-707si/α-800si
  • 第五代
    主要機型:α-4/α-5/α-7/α-9

數碼時代

美能達時期的探索

 
Minolta RD-175,融合了3CCD技術的175萬像素數碼單反

早在美能達AF發布的初期,美能達即發布了與α-7000及α-9000相配套的數碼影像後背SB-70與SB-90(美國市場被稱作SB-70s與SB-90s)。可拍攝影像,並且在電視上回放。

到了1995年,美能達與膠片企業愛克發合作,共同開發了一台以500si機身為基礎的數碼單反Minolta RD-175(愛克發版本為AGFA ActionCAM),使用了3片CCD進行影像捕捉,有效像素為175萬。但就和大多數早期數碼機一樣,用者寥寥無幾。

柯美時代,最晚的加入者

雖然是數碼影像記錄探索的先驅,卻由於長期的經濟狀況困擾,使得美能達AF系統很晚才搭上數碼潮。

在與柯尼卡合併的第二年,2004年,新公司柯尼卡美能達即推出了α7 Digital,世界上第一台帶有機身防抖技術的數碼單反,飽受好評。次年推出α5 Digital,作為低端機與同時期的佳能EOS 350D尼康D50以及奧林巴斯E-300競爭。

然而,不斷惡化的財政情況使得α系統前景慘澹。

索尼的α時代

電子與娛樂業的巨擘索尼公司一直想進入DSLR領域,在柯美無力支持相機事業部的時候,索尼公司出面,接管了柯美的影像事業部門,並在當年及次年(2006年與2007年),分別以α5Dα7D為藍本,改進推出了α100α700,廣受好評。

索尼不忘利用自己電子大廠的地位,為Sony α提供感光元件CCD/CMOS)與處理芯片BIONZ,為α系統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基於索尼長期與卡爾·蔡司的合作關係,亦推出了α卡口獨占的ZA鏡頭,增強鏡頭群實力。

閃光燈

 
獨特的iISO熱靴接口,早期的索尼α系列也採用此設計,但現時已改用MI熱靴

1988年之前,美能達AF系統使用廣為採用的標準化的熱靴接口。1988年,美能達提出了iISO閃光燈接口的設計,美能達也就在第二代AF機身,i系列上實踐了該接口。此後推出的機型,熱靴都為此類型。

ADI的引入

為了解決普通TTL測光對於較複雜環境下,使用閃光燈曝光的失准,美能達在第5代AF機身上,推出了ADI(Advanced Distance Integration,高級距離積分)系統。系統主要通過支持該功能的機身,鏡頭與閃光燈配合,三者之間交換被攝體距離信息,並通過運算來獲得合適的曝光數值。

在柯尼卡美能達和 Sony α時期,發布的機身,鏡頭以及閃光燈都已支持ADI功能。

參見

參考資料

  1. ^ 伝統と挑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ony.jp(日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