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先進技術望遠鏡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月11日) |
梵蒂岡先進技術望遠鏡(英語:Vatican Advanced Technology Telescope,簡稱VATT)由愛麗絲·P·列儂望遠鏡和Thomas J. Bannan天體物理設施組成,它是一種可在可見光和紅外波段進行觀測的格里望遠鏡,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南部格雷厄姆山,並在1993年實現了開光 (第一次觀測或取得影像的行為) 。
梵蒂岡先進技術望遠鏡 | |
---|---|
基本資料 | |
組織 | 格雷厄姆山國際天文台 |
位置 | 美國亞利桑那州格雷厄姆山 |
座標 | 32°42′05″N 109°53′31″W / 32.70139°N 109.89194°W |
高度 | 3,178m(10,427 ft) |
波長 | 光學和紅外線 |
望遠鏡型式 | 光學望遠鏡、格里望遠鏡 |
口徑 | 1.83 m (6 ft 0 in) |
焦長 | 16.48 m (54 ft 1 in) |
架台 | 經緯儀 |
vaticanobservatory | |
維基共享資源 | |
[編輯維基數據] |
設計
光學系統 | Aplanatic Gregorian f/9 |
焦距 | 16.48 m |
主鏡 | f/1.0,直徑 1.83 m |
次鏡 | f/0.9,直徑 0.38 m
(焦距控制: 0.1 mm) |
視野 | 72 mm (15') |
標度 | 12.52 "/mm |
畫面質量 | 0.1 ' - 6.8 " |
天文望遠鏡安裝 | Alt-Az +直徑 |
望遠鏡的核心是由f/1.0蜂窩結構的硅酸鹽主鏡組成,因其焦距為f/1所以視野的跟蹤異常快速,f/1意味着焦距等於直徑,而又如此短的焦距,所以可以採用格里設計,可以在主焦點之外的點用凹面次鏡,使它在視野範圍內進行異常清晰的聚焦[1]。 不尋常的光學設計和新穎的鏡面製造技術意味着主鏡和副鏡都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地面望遠鏡鏡面。 此外,格雷厄姆山上方的天空是北美洲大陸最清澈,最穩定,最黑暗的天空之一。 即使沒有自適應光學系統,通常也可以實現優於一秒弧秒的效果。
建設
主鏡由亞利桑那大學的斯圖爾德天文台制鏡實驗室製造,該實驗室開創了旋轉鑄造和應力圈拋光技術,這些技術被用於包括6.5米光圈MMT和Magellan望遠鏡,以及兩個直徑8.4米的大雙筒望遠鏡鏡片。
研究
鑑於其卓越的光學質量,該望遠鏡主要用於成像和光密度測定工作,它通常在性能上優於設立在他處的大型天文望遠鏡。VATT的成果顯著, 在仙女座星系發現了暈族大質量緻密天體,驗證了 Stromvil 光度過濾系統,找到關於星系的形狀和尺寸隨着宇宙年齡而改變的證據 ,發現了第一顆雙星 '灶神星芯片'小行星,以及通過對100個海王星外天體的可見顏色進行分類來分析其表面特徵,而且其中大部分天體都比21等星都暗。
資金
梵蒂岡政府提供梵蒂岡天文台的工作人員和定期研究費用,但建立和維持VATT本身的成本來自私人捐助者:支持VATT建設的主要捐助者是Fred和Alice P. Lennon以及 Thomas J. Bannan。梵蒂岡天文台基金會的捐助者繼續支持VATT的運營成本。
其他格雷厄姆山天文台設施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Sabino Maffeo: The Vatican Observatory. In the Service of Nine Popes, 梵蒂岡天文台出版, 2001.
- ^ VATT Specifications, Vatican Observatory,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