椪柑
椪柑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芸香科 Rutaceae |
屬: | 柑橘屬 Citrus |
種: | 椪柑 C. poonensis
|
二名法 | |
Citrus poonensis |
臺灣栽培歷史
唐朝即由印度傳入華南,西元1775年由廣東潮州引入臺灣植於新莊。臺灣椪柑有高墻系及低墻系兩種,1950年代在台北林口地區發現軟枝系(枝條水平生長,樹形似檸檬)。1970年代亦在東勢發現無籽椪柑(果形較高、糖度較低)。臺灣椪柑栽培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產區之變遷從最早雲林二崙到彰化員林、新竹新埔,而後至臺中東勢、苗栗卓蘭、嘉義梅山等地,曾有輝煌的椪柑生產。臺灣椪柑栽培面積在1987年為1萬4千多公頃,年產量為17萬多公噸達最高峰,而後逐年減少到1997年之9,675公頃,年產量為14萬公噸,目前有逐年愈來愈少之趨勢。產季為每年十月至十二月以雲、嘉、南地區之鮮採椪柑供應大部分市場;國曆年過後,元月、二月為中北部:臺中大坑、豐原、東勢、石岡、苗栗卓蘭及新竹寶山、新埔、峨嵋等地之貯藏椪柑供應市場,多少已有產區與市場區隔情形出現。[1]
產地
原產於印度,主要產地包括美國、巴西、臺灣,其他產地如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南部等地。
在臺灣,椪柑供應期由十月至翌年一月、二月。十到十二月為「青皮椪柑」產期,主要產地集中在台南、嘉義、台中。一至四月為「貯藏柑」供應期,一月採收而貯藏至四月,主要產地在台中、苗栗、新竹。嘉南地區日照充足,十月初椪柑果皮仍綠,但已稍具甜度,此時採收供應就是「青皮椪柑」。青皮椪柑不易貯藏,只能供應到十二月。而中、北部地區,日照不如南部充足,椪柑成長期間較長,成熟時,果皮橙黃,酸甜適度,又耐貯藏,貯藏技術好時可供應至四月。[2]。
營養
為美國癌症學會所認定的30種抗癌蔬果之一,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紀錄,含有可貴的植物性化合物,分別存於皮肉之中,在果皮中含有類黃酮素,揮發油(檸檬油精屬松烯類),果肉中含豐富的B-胡蘿蔔素、橘紅素、類胡蘿蔔素、枸櫞酸、多酚類,構成香味的Limonoid,胺基酸,無機塩中鋅,纖維素、果膠,有機酸,維他命P,葉酸等,含維他命C高,A亦高,為自然美味養份完整的水果。[3][4]。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 |
---|---|
40 kcal(170 kJ) | |
10.00 g | |
膳食纖維 | 1.50 g |
0.20 g | |
2.20 g | |
維生素 | |
維生素A equiv. | (21%) 171.30 μg(3%) 343 μg |
硫胺(維生素B1) | (7%) 0.08 mg |
核黃素(維生素B2) | (5%) 0.06 mg |
菸鹼酸(維生素B3) | (2%) 0.27 mg |
吡哆醇(維生素B6) | (4%) 0.05 mg |
葉酸(維生素B9) | (2%) 8.20 μg |
維生素C | (39%) 32.00 mg |
維生素E | (1%) 0.15 mg |
膳食礦物質 | |
鈣 | (2%) 21.00 mg |
鐵 | (2%) 0.30 mg |
鎂 | (2%) 8.00 mg |
磷 | (2%) 14.00 mg |
鉀 | (2%) 74.00 mg |
鈉 | (0%) 2.00 mg |
鋅 | (3%) 0.30 mg |
其他成分 | |
水 | 84.00 g |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