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革命

2004年至2005年烏克蘭的一系列抗議和政治事件

橙色革命烏克蘭語Помаранчева революція羅馬化Pomarancheva revoliutsiia),又譯栗子花革命,在2004年至2005年發生於烏克蘭各地,是圍繞2004年烏克蘭總統大選過程中由於嚴重貪污、影響選民和直接進行選舉舞弊所引發的一系列抗議和政治事件。

橙色革命
顔色革命的一部分
穿著橙衣的示威者在獨立廣場集結,攝於2004年11月22日
日期2004年11月22日 – 2005年1月23日
(2個月1天)
地點
 烏克蘭,主要在基輔
起因錄音帶事件嚴重衝擊時任總統列昂尼德·庫奇馬及其下屬和準備參選下屆烏克蘭總統的維克托·亞努科維奇執政的合法性[1]
目標
  • 要求宣佈選舉無效[3]
  • 建立反寡頭和反貪腐政策[4]
方法示威公民不服從公民抵抗罷工
結果
衝突方
領導人物
人數
基輔:據估計數十萬至一百萬人[5]
傷亡
死亡1名,死於心臟病[6]

在2004年10月31日的烏克蘭總統大選中,沒有任何候選人達到法律規定的50%的多數,因此在同年11月21日在得票最多的兩名候選人維克托·尤先科維克托·亞努科維奇之間舉行重選。但是眾多烏克蘭國內外觀察員報道說官方宣布的亞努科維奇獲勝的結果是舞弊導致的,這也是公眾的普遍感受。橙色革命因此引發。

尤先科的選舉活動中使用橙色作為其代表色,因此這場運動使用橙色作為抗議的顏色。這個運動的標誌是橙絲帶和一面書有Так! Ющенко!(「對!尤先科!」)的旗。選舉結果被公布後上百萬抗議者聚集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市中心獨立廣場赫雷夏蒂克街大街,尤先科的支持者建立了一個24小時不斷被占據的帳篷城,同時在烏克蘭全國爆發了一系列由反對派組織的抗議、靜坐大罷工等事件。

迫於這些抗議運動,烏克蘭最高法英語Supreme Court of Ukraine宣布這次重選的結果無效,並規定在同年12月26日重複重選。這次第二次重選受到嚴厲的觀察。烏克蘭國內和國際的觀察員均確認這次第二次重選基本上沒有任何問題。尤先科在這次重選中明顯以52%的結果獲勝。亞努科維奇獲44%。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就職,標誌着橙色革命的最終勝利。

選舉舞弊

 
橘絲帶是烏克蘭橙色革命的標誌。絲帶往往被用來代表非暴力抗議

烏克蘭總理維克托·亞努科維奇和反對派候選人維克托·尤先科之間的重選後的第二天抗議活動就開始了。官方公布的結果為亞努科維奇比尤先科領先3%,而投票後民調的結果卻證明尤先科應該領先11%。這兩個結果之間的差別太大了。亞努科維奇的支持者將這個差別規於尤先科與媒體之間的良好關係,而尤先科的支持者則公布了眾多被當地和外國觀察員發現的有利於亞努科維奇的選舉舞弊事件。由於在第一次投票中就已經有舞弊的譴責(但沒有重選時那麼嚴重),因此關於舞弊的譴責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在第一次投票時的舞弊規模不是十分清楚,而且各方面都公認假如當時有舞弊現象的話其規模沒有達到影響最終結果的地步。

抗議

在選舉日傍晚關於選舉舞弊的指責出現後尤先科公開呼籲公眾抗議。從11月22日開始在烏克蘭各城市中均爆發大規模抗議,其中最大的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估計50萬人參加[5]。11月23日抗議者和平進發到烏克蘭議會,許多人身穿橙色衣服或者帶橙色旗幟。

基輔利沃夫和一些其它城市的市政府象徵性地宣布不接受官方結果,這個象徵性的宣布獲得了其市民的廣泛支持。尤先科象徵性地進行總統宣誓。尤先科在議會內進行這個宣誓時只有他的支持者在場,會廳內一半是空的,此舉雖然沒有任何法律效應,但它表示了尤先科不肯接受這個舞弊導致的選舉結果的決心。尤先科的反對者指責尤先科此舉違法。一些緩和的尤先科支持者則對此舉模稜兩可。一些觀察家認為假如事件發展得更加尖銳的話這個象徵性的宣誓可能有利於尤先科。在這種情況下尤先科的這個宣誓可能可以用來表示他比起試圖使用舞弊手段獲取總統地位的亞努科維奇更有合法的指揮軍隊和警察組織的權利。

與此同時在亞努科維奇的主要據點,烏克蘭東部和南部的地方官員開始了一系列行動,威脅假如亞努科維奇被宣布獲勝的結果不被接受的話他們將從烏克蘭分裂或者至少與國家其它地區進入一個聯邦狀態,他們管理的地區將擁有特殊憲法。在烏克蘭東部普遍發生了支持亞努科維奇的示威遊行,一些亞努科維奇的支持者還到達基輔。但是在基輔支持亞努科維奇的示威者比支持尤先科的支持者要少得多。有些估計說在基輔在一些日子中不管寒冷的天氣有上百萬人上街示威[7]

尤先科

尤先科與即將退任的總統列昂尼德·庫奇馬進行談判和平解決當時的問題,但是這個談判於11月24日破裂。中央選舉委員會官方聲明亞努科維奇獲勝,但是該委員會本身就被控參加篡改選舉結果、壓制他們所獲得的地方選舉結果數據以及使用一個非法電腦服務器篡改結果。官方結果公布後的次日尤先科向他的支持者講話,要求他們開始大規模抗議、總罷工、靜坐等,破壞政府工作,強迫政府承認其失敗:

只有通過人民顯示他們的願望的方法才能解決這場衝突,因此民族拯救委員會宣布進行全國性的政治罷工。

12月1日烏克蘭議會發表決議強烈譴責分裂主義和聯邦主義行動並表決對烏克蘭內閣不信任。烏克蘭總理亞努科維奇不承認這個表決。按照烏克蘭憲法議會對政府不信任意味着政府應該辭職,但是假如總理亞努科維奇和總統庫奇馬不合作的話議會沒有任何手段強迫政府辭職。

12月3日烏克蘭最高法院終於突破了這個政治僵局。最高法院決定由於選舉舞弊程度嚴重,因此無法決定選舉結果,它宣布官方選舉結果無效並下令於12月26日重複重選。尤先科的支持者認為這個決定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勝利,亞努科維奇的支持者本來希望假如選舉被判無效的話整個選舉被重複,而不僅僅是重選。12月8日議會修改法律來給這次選舉提供一個合法的周邊結構以及一個新的政府系統。尤先科輕而易舉地贏得了重選的重複並於12月28日被正式宣布為贏者。

烏克蘭情報安全機關作用

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烏克蘭安全機關在橙色革命中起了一個非常不尋常的作用。烏克蘭情報和治安機關的前身是前蘇聯的克格勃,但是在這場革命中卻支持反對派。據《紐約時報》報道11月28日烏克蘭內政部部長調一萬多警察來鎮壓基輔獨立廣場上的示威活動。但是烏克蘭安全機關事先通知了反對派領導人。烏克蘭軍隊情報機關的領導人打電話給各處要求他們防止導致流血。安全機關首長和軍隊反間諜機關首長均承認親自打電話給內政部部長,要求他撤回鎮壓部隊,最後內政部讓步,防止了一場流血事件。

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些安全和情報機關的官員採取這些措施不僅僅是要防止流血事件,而且他們不願為亞努科維奇作為總統服務,原因之一是因為亞努科維奇年輕時曾因搶劫和武打被判過刑,此外始終有關於亞努科維奇與腐敗的商人之間的聯繫的流傳,而且亞努科維奇假如得選的話可能的確是進行選舉作弊才得逞的。烏克蘭安全機構的首長斯麥什克與亞努科維奇之間不和可能也起了作用。顯然在安全機構中有許多支持尤先科的軍官。尤先科的人獲得了政府官員非法竊聽尤先科的選舉顧問團內部的策略討論以及討論如何對付尤先科的紀錄的重要舞弊證明,這些證明不太可能不是安全機構提供的。

外國勢力介入

許多分析家認為橙色革命是基於首次在塞爾維亞推翻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戰略成功的,這個戰略後來在格魯吉亞玫瑰革命中再次獲勝。雖然這些運動均出於自發,但是它們都是在廣泛的基層活動和反對派組成聯盟的基礎上達到的。每次均是在大選後政府試圖通過選舉舞弊保持其權力後爆發示威成功。

在這些運動中學生活動分子均起了極重要的角色。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塞爾維亞支持沃伊斯拉夫·科斯圖尼察的年輕人組織抵抗組織。在格魯吉亞的類似組織叫做「受夠了」(Kmara)。在白俄羅斯的類似組織野牛運動英語Zubr (political organization)未成功。烏克蘭的類似組織叫「是時候了」(Pora)。格魯吉亞的議會國防和安全委員會的主席以及其它「受夠了」運動的成員曾向烏克蘭反對派首領提供非暴力鬥爭技術的諮詢。

許多西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向這些運動提供了資金和訓練他們組織非暴力抵抗的戰術。據《衛報》報道,這些機構包括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國際事務全國民主研究所國際共和學會以及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和億萬富翁喬治·索羅斯開放社會研究所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全國民主基金會從1988年開始就支持烏克蘭的非政府民主建設活動[8]吉恩·夏普寫的非暴力鬥爭相關文章是這些學生運動的戰略基礎。

另一方面,俄羅斯在這次選舉中直接地和強烈地支持亞努科維奇。就這些支持的範圍還有爭議,但是一些事實是無可非議的,比如在選舉前和選舉中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多次會晤庫奇馬和亞努科維奇。在官方結果被發表並被質疑時普京多次向亞努科維奇致賀,這給普京和亞努科維奇後來均帶來了很大的尷尬。在選舉過程中俄羅斯官方媒體對亞努科維奇的報道非常正面,而且亞努科維奇有許多與克里姆林宮相接近的俄羅斯顧問。11月28日亞努科維奇和東烏政要,甚至莫斯科市市長尤里·盧日科夫召開了涉及東烏自治的第一屆全烏克蘭人民代表和地方議會代表代表大會烏克蘭語Перший Всеукраїнський з'їзд народних депутатів та депутатів місцевих рад。許多觀察家同意亞努科維奇獲得了俄羅斯國家控制的經濟系統的巨大支持。其它未經證實的指責包括俄羅斯在尤先科中毒事件中的牽連。

由於波俄關係長期緊張,波蘭公開和官方性支持烏克蘭民主化運動並支持烏克蘭加入歐洲聯盟

美國政府此前承諾要向烏克蘭提供的價值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後期卻有着延遲發放甚至是取消的風險。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這筆錢是「無謂的支出」,他更希望能將這些寶貴的對外援助資金用在「可以確保維護美國最佳利益」的地方[來源請求]

參見

參考文獻

  1. ^ The Colour Revolutions in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Ukrain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7-08-01. by Nathaniel Copsey, 勞特利奇 Contemporary Russia and Eastern Europe Series (page 30-44)
  2. ^ Интервью украинским телеканалам «УТ-1», «Интер» и «1+1». www.kremlin.ru. 26 October 2004
  3. ^ Ukraine profil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9-10-12.,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部
  4. ^ Ukrainian Politics, Energy and Corruption under Kuchma and Yushchenko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9. by 塔拉斯·庫焦, 哈佛大學 (7 March 2008)
  5. ^ 5.0 5.1 Veronica Khokhlova. New Kids On the Bloc. 紐約時報. 2004-11-26 [201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6. ^ "Savik Shuster: I'm the only thing to remain after 'orange revolution'".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9-23.. 新報 (俄羅斯), 2 February 2008
  7. ^ 存档副本 (PDF). [2006-02-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3-01). 
  8. ^ Nadia Diuk. In Ukraine, Homegrown Freedom. 華盛頓郵報. 2004-12-04 [2012-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