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道河鐵路橋
武漢三道河鐵路橋,即三道河橋,又稱三道橋、灄水大橋,是京廣鐵路途徑湖北省武漢市橫跨灄水上的數代鐵路橋的總稱,位於京廣鐵路K1176+697處。始建於1899年,伴隨漢口至灄口間的京漢鐵路而通車運營。[1]該橋在近代歷史中幾度損毀,幾經改建。如今的三道橋是一座鋼桁梁橋與水泥梁共同使用的橋梁。[2]
三道河橋 | |
---|---|
座標 | 30°42′21″N 114°21′10″E / 30.70581°N 114.35269°E |
承載 | 京廣鐵路 |
跨越 | 灄水 |
地點 | 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 |
維護單位 | 武漢鐵路局武漢橋工段 |
設計參數 | |
橋型 | 初代橋:複線鋼桁梁橋,2台5墩6孔 二代橋:單線英式軍便梁橋,2台7墩8孔 |
建築材料 | 上部:不鏽鋼、鋼筋混凝土 下部:鋼筋混凝土 |
全長 | 初代橋、二代橋:261. 4米 二代上行橋:280. 72米 |
軌道特性 | |
電氣化 | 交流電25千伏,50赫茲 |
歷史 | |
建築師 | 初代橋:法國監理、爾後:武漢大橋工程局 |
設計師 | 初代橋:法國勘測隊、爾後:鐵道部勘測設計院 |
施工單位 | 除初代橋:鐵道部大橋工程局 |
開工日 | 1898年 |
完工日 | 1899年 |
開通日 | 1899年 |
地圖 | |
歷史
本橋始建歷史可追溯至1899年,作為京漢鐵路先行工程漢口至灄口段的一部分而建造,是以該橋以隨着京漢鐵路漢口至灄口段的運營而投入運營。初建時橋梁是兩台5墩6孔複線橋,全長261. 4米,結構上部為6孔簡支雙線下承鋼桁梁,下部為漿砌條石邊牆塊石鋼筋混凝土填心之實體雙線墩台。當時,在丹水池堤角與灄口之間的京漢鐵路上共有三座鐵橋,自漢口市區由近及遠,分別是張公堤橫堤外的鐵橋,人稱一道河橋、一道橋、頭道橋;位於諶家磯站北側橫跨府河(朱家河)的鐵橋,人稱二道河橋、二道橋、府河大橋;位於灄口站南側橫跨灄水的鐵橋,人稱三道河橋、三道橋、灄水大橋[3]。
三道橋是京漢鐵路進入漢口的第一站,具有一定的戰略地位,因此在近代歷史當中屢能見到該橋有關的記載,該橋亦幾經戰火。
1911年秋的辛亥革命期間,該橋作為了民軍與清軍對峙的前沿陣地。10月18日下午,民軍首次占領三道橋,傍晚被灄口出發的清軍奪回。19日清軍敗退至三道橋,20日雙方在該橋發生交火,23日,清軍再次渡過三道橋進攻漢口。24日,雙方再次在三道橋交火,民軍失敗。27日拂曉,民軍再次進攻三道橋,旋即遭到清軍反攻,戰線推至三道橋以南,後至清帝遜位,該橋一直處於清軍控制當中。[4]
1938年10月15日上午9時,業已占領灄口的日軍通過該橋,兵臨漢口城下。[5]1949年5月11日,即解放軍進攻武漢前夕,該橋與二道橋一道被國軍炸毀。[4]
鐵道部接管橋梁後,在1950年對橋梁進行了改建,橋梁變為單線英式軍便梁橋,橋全長280. 72米,計2台7墩8孔。1960年5月15日竣工了一座單線橋梁,橋梁上部為鋼筋混凝土梁,下部為漿砌片石實體墩台,同時在橋面兩側設有人行道。在此之後,舊橋用作單線下行橋梁,新橋用作單線上行橋梁。[2]
進入21世紀後,鄭州鐵路局又廢止了原有的兩座橋梁,修成了一座複線鋼桁梁與水泥梁共同使用的混合型橋梁並使用至今。
圖集
-
1967年的三道橋,可見東側的老橋(上)及西側的新橋(下)
-
從二代上行橋眺望今三道橋(2023年)
-
DF4-6420牽引罐車通過三道橋(2023年)
參見
參考文獻
- ^ 支那駐屯軍司令部. 平漢鐵道調査報告 工務關係 (北支・產業調査書類 ; 第5編 第2巻 第5號). 支那駐屯軍司令部乙囑託班. 1937-07 [2023-04-22]. doi:10.11501/87983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2) (日語).
- ^ 2.0 2.1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 1998-03 [2023-05-03]. ISBN 7-307-02577-9.[失效連結]
- ^ 漢口市政府. 汉口市土地区划一览图. 漢口: 武昌亞新地學社. 1934-10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 ^ 4.0 4.1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武汉市志·军事志.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06 [2023-05-03]. ISBN 7-307-01278-2.[失效連結]
- ^ 讀賣新聞社編輯局. 支那事變實記 第15輯 大東亞戰史(1940). 讀賣新聞社.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