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柬埔寨
民主柬埔寨(高棉語:កម្ពុជាប្រជាធិបតេយ្យ,羅馬化:Kâmpŭchéa Prâcheathippadey),簡稱赤柬、民柬,也被稱作赤柬政權、紅色高棉政權[註 1],是波爾布特領導下的柬埔寨共產黨於1975年—1982年在柬埔寨建立的政權。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占領首都金邊,扶植柬埔寨人民革命黨建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1982年6月22日,民主柬埔寨殘存政權宣布放棄社會主義制度並組建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4]。
柬埔寨 (1975年—1976年) កម្ពុជា Kâmpŭchéa 民主柬埔寨 (1976年-1982年) កម្ពុជាប្រជាធិបតេយ្យ Kâmpŭchéa Prâcheathippadey | |||||||||||||
---|---|---|---|---|---|---|---|---|---|---|---|---|---|
1975年—1982年 | |||||||||||||
國歌:ដប់ប្រាំពីរមេសាមហាជោគជ័យ 《光榮的四月十七日》 | |||||||||||||
地位 | |||||||||||||
首都 | 金邊 | ||||||||||||
常用語言 | 高棉語 | ||||||||||||
政府 | 極權獨裁政體下的單一制一黨制社會主義共和國[1][2][3] | ||||||||||||
柬埔寨共產黨總書記 | |||||||||||||
• 1976年-1979年 | 波爾布特 | ||||||||||||
國家主席團主席 | |||||||||||||
• 1976年-1979年 | 波爾布特 | ||||||||||||
• 1976年-1979年 | 喬森潘 | ||||||||||||
總理 | |||||||||||||
• 1975年-1976年 | 賓努 | ||||||||||||
• 1976年 | 喬森潘 | ||||||||||||
• 1976年-1979年 | 波爾布特 | ||||||||||||
立法機構 | 柬埔寨人民代表大會 | ||||||||||||
歷史時期 | 冷戰 | ||||||||||||
• 紅色高棉佔領金邊 | 1975年4月17日 | ||||||||||||
• 改國名為民主柬埔寨 | 1976年1月15日 | ||||||||||||
• 建立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 | 1982年6月22日 | ||||||||||||
面積 | |||||||||||||
1975年 | 181,035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75年 | 7522593 | ||||||||||||
• 1976年 | 7402873 | ||||||||||||
• 1977年 | 7194279 | ||||||||||||
• 1978年 | 6955566 | ||||||||||||
• 1979年 | 6768724 | ||||||||||||
電話區號 | 855 | ||||||||||||
| |||||||||||||
今屬於 | 柬埔寨 |
柬埔寨歷史系列條目 | ||||||||||||
---|---|---|---|---|---|---|---|---|---|---|---|---|
扶南 約1世紀–550 | ||||||||||||
真臘 約6世紀–802 (水真臘、陸真臘) | ||||||||||||
高棉帝國 (吳哥時期) 802–1431 | ||||||||||||
金邊時期 1431–1525 | ||||||||||||
洛韋時期 1525–1593 | ||||||||||||
斯雷桑托時期 1594–1620 | ||||||||||||
烏棟時期 1620–1863 | ||||||||||||
越南統治時期 1835–1847 | ||||||||||||
法國統治時期 1867-1953 | ||||||||||||
日本占領時期 1941-1945 | ||||||||||||
第一王國 1953-1970 | ||||||||||||
高棉共和國 1970-1975 柬王國民族團結政府 | ||||||||||||
民主柬埔寨 1976-1979 | ||||||||||||
民柬聯合政府 1979-1992 |
柬埔寨 人民共和國 1979-1992 | |||||||||||
聯柬權力機構 1992-1993 | ||||||||||||
柬埔寨王國 1993至今 | ||||||||||||
1970年成立的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註 2],1975年擊敗朗諾將軍領導的高棉共和國而建立民主柬埔寨,柬埔寨共產黨掌握了大多數權力之後,開始在柬埔寨境內推行極端的農業社會主義政策,造成約四分之一柬埔寨人非正常死亡,直至1979年柬越戰爭爆發後,在反柬共統治的柬埔寨救國民族團結陣線和越南、蘇聯的干涉下,喪失了大多數領土。[註 3]
1979年1月7日,越南人民軍攻克金邊,並扶植成立一個親越、親蘇聯的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使民主柬埔寨政府向西遷移至密林中直到聯合國託管。由於實際上除了蘇聯和親蘇聯的國家之外,包括中美等聯合國成員國多數國家不承認「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使流亡的民主柬埔寨持續在聯合國代表柬埔寨的席次,直至1990年代促成了柬埔寨過渡時期聯合國權力機構為止。
意識形態
該國執政黨柬埔寨共產黨及其領袖波爾布特深受毛澤東思想[5]、法國共產黨以及馬克思和列寧著作的影響[6],甚至還有高棉人優越主義的影響[4]。這導致了其執政期間的民主柬埔寨有意圖創造一個無階級的純高棉人社會的思想[7][4],實際上這思想同時包括了所謂的激進共產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或者根據某些學者的觀點,因為波布政權要征服越南,也是法西斯主義[7][8]。但也有人認為因沒有對私產的保護,所以從其根本上來說並不是法西斯主義[9]。
國家性質
憲法稱民主柬埔寨是一個「人民、工人、農民以及所有其他柬埔寨勞動者的國家」[10]。
該國的波爾布特時期與所有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模式都不同。
- 首先,該國執政黨不遵從個人崇拜,黨的最高領導人的身份被高度保密,政府主體為「安卡」(អង្គការ,意為「組織」)[11],實際即是柬共領導人的自稱[12]。
- 其次,該國執政黨不走工業化的道路,反而強迫人民成爲農民。在這一時期,城市被清空,規模性宗教信仰被廢止,私人財產、貨幣以及市場被消除[13]。
- 再次,該國執政者的政治清洗範圍異常地大,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政治爲目的清洗並不相似,被稱爲「自我屠殺」。在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統治期間,規模空前的大屠殺加上飢荒、強制勞役及政治處決等原因導致共約200萬人死亡,佔全國人口的25%。波爾布特稱為對富裕的和有權力的「壓迫者」的「不成比例的報復」[14][15]。屠殺遇難者包括「資本家」、技術人員、知識分子和朗諾時期的警察與政府公職人員(通稱階級敵人)[16] ,也包括越南人、柬埔寨華人、京族、佬族、占族等少數民族[7] 。1984年的英國電影《殺戮戰場》,由主演吳漢潤描繪了赤柬政權的恐怖極權統治。
行政區劃
1976年,柬埔寨共產黨將民主柬埔寨劃分成了六個大區,分別為東部大區(203區)、西南大區(405區)、北部大區(303區)、西北大區(560區)、西部大區(401區)、東北大區(106區)。6個大區又被分成32個區域,這些區域被用數字編號來命名。區域下面是地區,分區和合作社。
歷史
起源
1970年,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西哈努克,建立了親美政府高棉共和國,准許使用港口輸送武器予越南共和國(南越),及容許南越在國土建立軍事基地。當時西哈努克反對朗諾的新政府,便加入中國政府支持的赤柬組織一同對抗朗諾。赤柬挾西哈努克的威望,煽動民眾支持武裝革命,事實上支持者只是純粹擁護西哈努克重返政府,而非全然性支持共產主義。得到中國及越南提供的物資支援,赤柬得以在1975年4月17日攻佔首都金邊,並繼續以西哈努克作為「國家元首」。
1976年2月(另說1975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春橋訪問民主柬埔寨。
強制撤離
赤柬奪權的首個行動之一,是欺騙民眾,指美軍可能作出報復轟炸,所以要把所有城市人口強遷往郊區。他們告知居民「只走兩至三公里的路程」,以及「在兩至三天後能回原地」,而赤柬「會為他們保留一切」,因此不必把屋子大門鎖上。
結果拒絕在指定時間前離開的人,一概即時槍殺。當時離開城市的道路擠滿了撤離的人,水洩不通,炎夏暴曬下,死傷枕藉,沿途多見傷殘、童叟婦孺、貧病者死屍。人口達250萬的金邊市頓變死城。強制撤離也在其他地方發生,包括馬德望省、磅針省、暹粒省、磅通省等,撤離情況及人群處置多按軍方情況而定。
撤離的人群包括金邊各醫院的全部病人,醫護人員堅持先為病人治理者,連同病人全遭射殺。沿途見西式流行打扮者,包括長髮,喇叭褲等,即時槍殺。赤柬拒絕為年老及傷殘人士提供運輸,也未有為民眾提供糧食。根據喬森潘的說法,金邊強遷的人口包括800多名外國人,他們先被送往法國駐柬埔寨大使館,至月尾他們被悉數以卡車送往泰柬邊境,與外國人結婚的高棉女子獲准隨同丈夫離境,但與外國人結婚的高棉男子則不准與妻子離國。
滅亡
因為民主柬埔寨與越南關係惡化,並瘋狂屠殺柬境內的越南人,及屢次侵入越南邊境地區,主張收復「下高棉」(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古代屬於柬埔寨),搶掠劫殺,激怒了越南。1979年,越南人民軍進攻柬埔寨,推翻了紅色恐怖的民主柬埔寨政權。之後,越南建立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但並不受到除越南、老撾、蘇聯和東歐國家之外的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
經濟
民主柬埔寨的經濟政策類似於1958年中共的大躍進。1970年代初期,紅色高棉已經在他們占領的地區建立了「農業互助小組」。詹姆斯·泰納認為,紅色高棉領導下的柬埔寨經濟是國家資本主義。[來源請求]
1973年以後,這些合作社被組織成「初級公社」,農民將土地和農具借給公社,但仍是他們的私有財產。1974年出現了「高級公社」,其中私人財產被廢除,農業收成是所有社員的集體財產。 1976年初推出的"社區"建立了社區餐飲等更進一步的模式,同時還建立了國有農場。柬共的經濟政策里有一個新吳哥計劃:通過建立全國灌溉渠、水壩和水庫系統,柬共領導層相信全年生產稻米是有可能的。[註 4]
柬共比中共更追求經濟自給自足的理想,特別是波爾布特1959年博士論文中所描繪的情形:貨幣被廢除,國內貿易或商業只能通過以物換物進行。[註 5]在柬共的視角里,民主柬埔寨的建立使柬埔寨人民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首次擺脫了外國的經濟統治。紅色高棉希望通過動員人民加入以軍事方式組織的工作大隊,來釋放群眾的生產力。
民柬時期對外貿易幾乎完全停止,儘管1976年底和1977年初有一定恢復。不過當時中國是民主柬埔寨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柬埔寨共產黨人對群眾的創造力量和技術能力充滿信心,他們不斷發表農民將舊機械部件改造成新用途的報道。與毛澤東時期的大煉鋼鐵運動類似,紅色高棉試圖將工業轉移到農村。值得注意的是,民主柬埔寨國徽不僅展示了稻米和灌溉水閘的滑輪,還展示了一個煙囪的工廠。
外交
民主柬埔寨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四個「友好國家」,其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常友好,是當時最親中的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孤立的國家之一。其與蘇聯、美國和越南(1977年後)交惡。
日本於1975年承認民主柬埔寨,1976年建交。1978年英薩利訪問日本與外務大臣園田直進行會談。[17]
被越南占領之後,民主柬埔寨仍維持在聯合國的席位,亦代表柬埔寨的唯一合法政權,直至1992年。
文化
民主柬埔寨實行文化專制和愚民政策,禁止書籍和印刷品。人民禁止說外語。只允許唱革命歌曲,跳革命舞蹈和穿着革命服裝。禁止實行國家榮譽制度。
媒體
注釋
參考文獻
- ^ Jackson, Karl D. Cambodia, 1975–1978: Rendezvous with Dea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219. ISBN 0-691-02541-X.
- ^ Khmer Rouge's Slaughter in Cambodia Is Ruled a Genocide. The New York Times. 2018-11-15 [2019-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 ^ Kiernan, B. (2004) How Pol Pot came to Pow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xix
- ^ 4.0 4.1 4.2 David Chandler & Ben Kiernan (編). Revolution and its Aftermath. New Haven. 1983.
- ^ Jackson, Karl D. Cambodia, 1975–1978: Rendezvous with Dea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19. ISBN 069102541X.
- ^ Ervin Staub. The roots of evil: the origins of genocide and other group viol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 2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7.0 7.1 7.2 Helen Fein. Revolutionary and Antirevolutionary Genocides: A Comparison of State Murders in Democratic Kampuchea, 1975 to 1979, and in Indonesia, 1965 to 1966.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35, No. 4 (Oct., 1993), pp. 796–823
- ^ Becker, Elizabeth. 1986. When the War Was Ov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6, p.136.
- ^ Cyprian Blamires, Paul Jackson.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Volume 1 ABC-CLIO, 2006. ISBN 978-1-57607-940-9 p. 36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final analysis, several typical features of fascist regimes - such as qualified prote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state toleration of a national religion, and an express rejection of Marxism-Leninism in all its variants - were not in evidence during Democratic Kampuchea, and the regime cannot, as such, be considered fascist."
- ^ Constitution of Democratic Kampuchea. Dccam.org. [201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8).
- ^ Cambodia Since April 1975.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007-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0).
- ^ A History of Democratic Kampuchea (1975–1979). monument-books.com. [2007-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8).
- ^ Final Solutions: Mass Killing and Genocid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8014-3965-0 p. 1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Nicholas A. Robins, Adam Jones. Genocides by the oppressed: subaltern genocid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9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lexander Laban Hinton. A Head for an Eye: Revenge in the Cambodian Genocide. American Ethnologist, Vol. 25, No. 3 (Aug., 1998), pp. 352–377
- ^ Nicholas A. Robins, Adam Jones. Genocides by the oppressed: subaltern genocid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9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日本・カンボジア関係略史. 在カンボジア日本國大使館. [201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延伸閱讀
- Beang, Pivoine, and Wynne Cougill. Vanished Stories from Cambodia's New People Under Democratic Kampuchea. Phnom Penh: Documentation Center of Cambodia, 2006. ISBN 978-99950-60-07-7
- Dy, Khamboly. A History of Democratic Kampuchea (1975–1979). Phnom Penh, Cambodia: Documentation Center of Cambodia, 2007. ISBN 978-99950-60-04-6 Foreword
- Etcheson, Craig. The Rise and Demise of Democratic Kampuchea. Westview special studies o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84. ISBN 978-0-86531-650-8
- Pescali, Piergiorgio. Indocina. Emil, Bologna, 2010. ISBN 978-88-96026-42-7
外部連結
- Constitution of Democratic Kampuchea
- Dark memories of Cambodia's killing spre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BC新聞網的赤柬倒台30周年紀念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