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菲舍爾

德国化学家(1881—1945)

漢斯·菲舍爾(德語:Hans Fischer,1881年7月27日—1945年3月31日),德國有機化學家,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

漢斯·菲舍爾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Hans Fischer
出生(1881-07-27)1881年7月27日
德國法蘭克福
逝世1945年3月31日(1945歲—03—31)(63歲)
德國慕尼黑
國籍德國
母校洛桑大學
馬爾堡大學
知名於色素
獎項諾貝爾化學獎(1930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
機構因斯布魯克大學
維也納大學
慕尼黑工業大學
博士導師赫爾曼·埃米爾·菲舍爾

早年經歷

漢斯·菲舍爾1881年7月27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他先後在斯圖加特威斯巴登小學中學。1899年從中學畢業後,菲舍爾先後在瑞士洛桑大學和德國馬爾堡大學同時修讀化學醫學兩個專業。1904年,他獲得馬爾堡大學化學學位,其後在1906年和1908年分別獲得醫學執照和醫學士學位。[2]

學術經歷

漢斯·菲舍爾畢業後到慕尼黑內科醫生,後來進入柏林第一化學研究所,在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1911年,他回到慕尼黑,次年獲得內科醫學講師資格。1913年,成為慕尼黑心理學研究所的心理學講師。1916年,成為因斯布魯克大學醫學化學教授,1918年轉到維也納大學。從1921年起,直到去世,他一直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擔任有機化學教授。[2]

菲舍爾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於研究血液膽汁中的色素、綠色植物中的葉綠素以及衍生出這些色素的吡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膽紅素血紅素的合成。[2]他合成了超過130種卟啉,其中在1929年合成血紅素。[3]1930-40年代,他對葉綠素的研究形成了100多篇論文,闡明了葉綠素的結構,重點論證葉綠素分子中含有二氫卟吩環系,且中心有1個與二氫卟吩環形成配位的原子。這些研究成果為後來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合成葉綠素奠定了基礎。[4]

菲舍爾的研究受到廣泛認可,並因此獲得多項榮譽。其中在1930年,「由於對血紅素和葉綠素結構的研究,以及血紅素的合成」,漢斯·菲舍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5]此外,月球上的「菲舍爾環形山」以他和赫爾曼·埃米爾·菲舍爾的名字命名。

個人生活

漢斯·菲舍爾1935年與維爾特魯德·豪費結婚。[2]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不久,由於自己的實驗室和研究成果在轟炸中幾乎全部被毀,菲舍爾過度沮喪,在慕尼黑自殺去世。[3]

參考文獻

  1. ^ 1.0 1.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30. 諾貝爾基金會.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22日) (英語). 
  2. ^ 2.0 2.1 2.2 2.3 Biography. 諾貝爾基金會.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6月12日) (英語). 
  3. ^ 3.0 3.1 Hans Fischer. 密歇根州立大學化學系. 2003年5月16日 [2008年12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2月29日) (英語). 
  4. ^ 汉斯·菲舍尔. 大連科普網. [2008年12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29) (中文). 
  5. ^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新華網. [2008年12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4月11日) (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