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賴興巴赫

德国哲学家(1891–1953)

漢斯·賴興巴赫(德語:Hans Reichenbach;1891年9月26日—1953年4月9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德國漢堡科學哲學的先驅、柏林小組的創始人、邏輯實證主義(也稱作新實證主義或者邏輯經驗主義)的支持者。

漢斯·賴興巴赫

生平

1910年代

他曾在柏林埃爾朗根哥廷根慕尼黑學習物理、數學和哲學。他的老師中有新康德主義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馬克斯·玻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賴興巴赫於1915年在埃爾朗根大學獲得哲學學位,1916年出版了關於或然性理論的學位論文。1917年他在柏林聆聽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講座。那時賴興巴赫選擇相對論作為他自己哲學研究的首要課題。

1920-1933年

1920年他成為斯圖加特應用科大(現Hochschule für Technik Stuttgart)的教授。同年他出版了第一本關於相對論的哲學專著——《相對論與先驗知識》,批判了康德哲學的綜合性先驗知識理論。隨後幾年他出版了三本關於相對論的哲學專著:《相對論的公理化》(1924)、《從哥白尼到愛因斯坦》(1927)與《時空哲學》(1928),最後一本在某種意義上表達了邏輯實證主義對相對論的看法。1926年賴興巴赫成為柏林大學自然哲學教授。他講授哲學的方法比較新穎,學生們發現他平易近人(這在德國大學裡並不常見)。他允許學生上課時討論和爭辯。1928年他創立柏林小組(稱作Die Gesellschaft für empirische Philosophie, 意為"經驗哲學的團體"),成員有卡爾·亨普爾理查德·馮·米茲大衛·希爾伯特庫爾特·格雷林英語Kurt Grelling。1930年賴興巴赫和卡爾納普擔任了期刊《知識》(Erkenntnis)的主編。

1933年以後

由於德國納粹掌權,賴興巴赫移民到土耳其,成為伊斯坦布爾大學哲學系主任。在那裡賴興巴赫提高了哲學課程的檔次;他引入了跨學科的研究會和關於科學主題的課程。並於1935年出版了《或然性原理》。1938年他喬遷美國,成為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同年出版了《經驗和先驗》。賴興巴赫關於量子力學的著作(《量子力學的哲學基礎》)於1944年出版。隨後他寫了為人熟知的兩本書:《符號邏輯基礎》(1947)與《科學的哲學的興起》(1951)。1949年他寫了論文"相對論的哲學意義",發表於保羅·亞瑟·施爾普英語Paul Arthur Schilpp主編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哲人科學家》。1953年4月9日賴興巴赫死於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死前還在研究關於時間的哲學。《法則陳述和容許操作》(1954)與《時間的方向》(1956)這兩本書於死後出版。 [1]

科學哲學

賴興巴赫批判以思辨作為哲學的基本工作,特別是黑格爾的將理性作為實體來研究的思想。他認為,哲學思辨是一種過渡階段的產物,發生在哲學問題被提出,但還不具備邏輯手段來解答它們的時候。賴興巴赫認為對哲學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不僅現在有,而且一直都有,這個基礎上已出現了科學哲學,哲學已從思辨進展為科學並將像科學一樣令人信服[2]

經驗論

對當代科學成果的哲學思考

參考文獻

引用

  1. ^ Mauro Murzi. 互联网哲学大全.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2). 
  2. ^ "漢斯·賴興巴赫". "科学哲学的兴起". 

書籍

  • 漢斯·賴興巴赫. 科学哲学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