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 (舞蹈家)
江青(1946年1月26日—),女,幼名江獨青,原籍廣東普寧,生於北京市,舞蹈家、電影演員,現定居瑞典。[1]
江青 | |
---|---|
女演員 | |
本名 | 江獨青 |
羅馬拼音 | Chiang Ching |
國籍 | 中華民國(1946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62年) 無國籍(1962年-1973年) 美國(1973年至今) |
籍貫 | 廣東普寧 |
出生 | |
居住地 | 瑞典 |
職業 | 舞蹈家、電影演員 |
教育程度 | 北京舞蹈學校 南國實驗劇團 |
母校 | 國潤小學 嶺英中學 |
配偶 | 劉家昌 (1966年結婚—1970年離婚) 比雷爾(Birger Blomback) (1978年結婚—2008年喪偶) |
兒女 | 2子 |
出道地點 | 臺灣 |
出道日期 | 1962年 |
出道作品 | 《七仙女》 |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
生平
1946年,江青出生於北平。後來畢業於上海、由外公開辦的私立國潤幼稚園及國潤小學[2]。8歲時,為了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共產主義、摒棄個人主義的號召,母親將她的原名「江獨青」中的「獨」字去掉,她由此更名為「江青」。江青的父親在1949年之前就一直留在香港。
1954年,在8歲的江青面前,外公因「歷史反革命」的罪名而被戴上手銬帶走。此後,舅舅被南京大學物理系開除,所有親戚的子女均因家庭成分問題而不能報考大學,江青的母親也被隔離審查。
1956年,10歲的江青考上北京舞蹈學校,自上海來到北京,在校學習6年,學習中國古典舞,並接受教育。在校期間,江青曾被選中向外國領導人獻花。1957年9月27日,在北京首都機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拉着江青向匈牙利總理卡達爾獻花。江青的母親在1957年帶着江青的弟弟到香港投奔父親。[3][1]
1962年,在從北京舞蹈學校畢業之前的最後一次赴香港探親時,父母將她「扣壓」在香港,且安排她入讀銅鑼灣嶺英中學(讀了3天便輟學)[4]。因為她若回大陸,將直接影響弟弟們出國升學。17歲的江青十分痛苦。她拒絕吃飯,並偷偷給北京舞蹈學校寫了封信,說明自己需要補領新旅行證件。數日後,一位陌生人給了江青一封信,說明有人會在某日安排她回學校,並且讓她不要帶行李。她害怕回校後,讓她與家庭劃清界限。最終,她留在了香港。[3][1]
此後一段時間內,江青自暴自棄,拒絕繼續念書。1962年,她考入邵氏電影的南國實驗劇團,為第二期畢業生,與鄭佩佩結為好友,並同邵氏簽訂了八年基本演員合約。不久,李翰祥導演籌拍電影《七仙女》,聽說江青來自北京舞蹈學校,便找她當編舞。後來,女主角樂蒂因故罷演,江青遂成了女主角。該戲開拍不久,李翰祥便脫離邵氏,赴台灣自組國聯公司。於是,在離開中國內地一年之後,江青隨李翰祥來到台灣,她提出的條件為:不能為自己打「反共藝人」旗號。江青成了國聯公司的基本演員,與汪玲、鈕方雨、李登惠、甄珍號稱「國聯五鳳」,而與邵氏的合約則因簽約時江青未達到法定年齡而作廢。江青憑藉電影處女作《七仙女》一炮而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江青只說自己出身於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所以無人知道她的過去經歷。5年後,憑藉瓊瑤的電影《幾度夕陽紅》,江青於1967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3][1]
1960年代,江青在台灣、香港當電影演員,演藝事業的顛峰為電影《西施》、《幾度夕陽紅》。在從影的7年時間內,江青拍了29部電影,但她感覺自己「好像一直生活在動物園裡」。1960年代中期,已成台灣知名女影星的江青才得知中國大陸還有另一個江青。台灣媒體為作區分,經常稱「此岸的江青,彼岸的江青」。1966年7月20日,江青與歌星劉家昌閃電結婚。1970年,江青同劉家昌離婚,江青離開台灣,赴美國定居。到美國後,她重新從事舞蹈藝術,並於1973年在美國紐約創辦了自己的舞蹈團「江青舞蹈團」。在香港和台灣時,江青拿了多年的無國籍護照,直到1973年方才申請了美國護照。[3][1]
因為名字和政治人物江青相同,所以她受到很多限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美國的江青希望回中國大陸探親,但因名字敏感,故申請了十多個月都未拿到簽證。1978年,香港亞洲藝術節邀請江青在美國所創辦的「江青舞蹈團」赴香港演出,但香港方面對舞蹈團的名字無法通過,香港方面向江青稱:「四人幫剛倒,這名字尤其敏感,不能用。」最後,「江青舞蹈團」改稱「紐約江上數峰青舞蹈團」,方才得以在香港演出。[3][1]
1979年,四人幫接受審判,江青也終於獲准回中國大陸探親。為此,她和男朋友匆匆結婚,以隨行家屬「青·彭貝克」的名字獲得簽證。回到上海,她發現家中的親戚在文革時成了重點批鬥對象,外婆精神失常半癱瘓在床,二姨常年被監督勞動拉人力大板車,還有三位親戚自殺。他們的一項重要罪名是,親屬江青叛國,並故意與偉大領袖毛主席最親密的戰友、同志、愛人江青同名。
1979年,北京舞蹈學院院長陳錦清告訴江青:「你不知道文革時因為你的名字我吃了多少苦——我竟然培養出了一個又敢叫江青、又敢叛逃到台灣的學生。」
1980年,經陳錦清安排,江青以「江菁」為名,在中國大陸進行了首場演出。後來,《舞蹈》雜誌為江青做封面報道,但陳錦清認為江青的名字及歷史背景風險很大,請求《舞蹈》雜誌將報道撤了下來。[3][1]
1982年,江青出任香港舞蹈團第一位藝術總監。她曾先後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紐約斯坦哈特文化、教育與人類發展學院、瑞典國立舞蹈學院、北京舞蹈學院。1985年,江青移居瑞典。此後她開始在藝術領域跨類別多元發展。1992年,她將自傳《往時往事往思》中「上海童年舊事」一章改寫為電影劇本《童年》,獲得了1993年台灣優秀電影劇本獎。[3][1]
由於名字問題,江青一直無法用本名在中國大陸表演。1987年,中國大陸才有人覺得「江青」這個名字「大家過目不忘,有利於宣傳」,江青的「江青舞蹈團」這才第一次用本名在中國大陸八個城市巡演。
2008年,江青任編舞、導演、舞美,譚盾任作曲的歌劇《茶》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但江青發現海報上自己的名字用的是英文「CHIANG CHING」,而沒有用漢字「江青」。她非常生氣,歌劇演出結束時,甚至不肯登上舞台謝幕。[3][1]
2008年,她曾和音樂家劉索拉在德國合作了一部關於毛澤東夫人江青的舞台戲,名為《紅都女皇》,表現「江青年輕時候不顧一切往上爬」的故事。[3][1]
電影作品
- 1963年《七仙女》
- 1964年《狀元及第》
- 1964年《玉堂春》
- 1965年《西施》(上、下)
- 1966年《黑牛與白蛇》
- 1966年《迴旋》
- 1966年《幾度夕陽紅》
- 1968年《玉龍吟》
- 1968年《玻璃眼球》
- 1968年《前塵舊夢》
- 1969年《丈夫與我》
- 1969年《四男五女》
- 1969年《攝魂鏡》
- 1969年《武士盟》
- 1969年《二十年代》
- 1969年《虎山行》
- 1969年《龍王子》
- 1970年《鐵扇神劍》
- 1970年《杯酒高歌》
- 1970年《喜怒哀樂》
- 1970年《包公游地府》
- 1970年《生老病死》
- 1970年《媽媽在那裡》
- 1970年《夜歸人》
- 1971年《神龍大戰宇宙人》
- 1971年《緹縈》
- 1971年《台北 上海 重慶》
- 1972年《春暈》
- 1980年《恐龍王》
- 2011年《大同:康有為在瑞典》擔任旁白[1]
著作
- 江青,江青的往事往時往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 江青,藝壇拾片,香港牛津出版社,2010年
- 江青,故人故事,大塊文化,2013年
- 江青,江青的往事往時往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 江青,依依故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 江青,說愛蓮,爾雅出版社,2016年
- 江青,回望:比雷爾與我,爾雅出版社,2018年
- 江青/亞男,食中作樂,天地圖書,2020年
- 江青,念念,時報出版,2021年
家庭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江青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英文)
- 江青在香港影庫上的簡介
- 江青在豆瓣上的資料(簡體中文)
- 江青在時光網上的簡介(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