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萊馬來人

汶萊馬來人馬來語Orang Melayu Brunei, 爪夷文: اورڠ ملايو بروني‎),是指生活在汶萊納閩沙巴西岸和砂拉越北部的馬來人。他們雖然他們在種族上和其他馬來人彼此相關,並遵循伊斯蘭教的教義,但語言和文化不同於在廣義馬來世界的馬來人。

汶萊馬來人
Orang Melayu Brunei
汶萊馬來人新娘於婚禮前的 Malam Bebedak儀式。Malam Bebedak 儀式的傳統為汶萊摩拉縣獨特的傳統。
總人口
估計 330,000[1] (1999 estimate)
分佈地區
 文萊

 馬來西亞
砂拉越 (老越, 林夢, 美里)
沙巴 (保佛, 實必丹英語Sipitang , 瓜拉班尤英語Kuala Penyu, 吧巴)
納閩
語言
汶萊馬來語英語Brunei Malay, 馬來語,英語
宗教信仰
遜尼派穆斯林
相關族群
基達耶人馬來人

馬來西亞獨立後,他們和東馬其他馬來人被定為義為土著民族的一部分。

詞源

根據官方統計,汶萊馬來人這一術語只在1921年汶萊進行種族人口普查之後才開始使用。這與1906年和1911年的人口普查不同,後者只使用汶萊人一字,這可能表明了汶萊人對他們的馬來身份的自我認知的轉變。

西方關於汶萊的最早的記錄由意大利旅行家Ludovico di Varthema報導,他說汶萊人比他在馬魯古群島遇到的人膚色更淺,更矮,人民是異教徒但是善良的人。

歷史

起源

人們普遍認為,汶萊王國由第一個蘇丹阿拉克·巴塔塔爾在14世紀成立。然而,從中國的記錄來看,較早的汶萊早在汶萊王國成立前800年就已經存在。儘管一些說法指出,汶萊馬來人來自中南半島和臺灣,然後南下菲律賓,最後定居在婆羅洲沿海。但研究人員仍然無法追溯到老汶萊王國的起源。

文化

 
西米糕為汶萊馬來料理,也是汶萊國菜

作為汶萊官方國菜,西米糕(用西米製作的糕狀食品)是汶萊馬來人的主要菜餚,並配以各種各樣的小吃。

音樂

汶萊馬來人的主要歌曲和舞蹈是阿達-阿達,傳統上由汶萊漁民傳唱。

參見

參考

Adrian Clynes. "Occasional Papers in Language Studies,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Universiti Brunei Darussalam, Volume 7 (2001), pp. 11-43. (Brunei Malay: An Overview1)" (PDF). Universiti Brunei Darussalam. Retrieved 21 August 2013. Jump up ^ "The Malay of Malaysia". Bethany World Prayer Center. 1997. Retrieved 23 August 2013.

延伸閱讀

  1. Laporan banchi pendudok Brunei, 1971 (Bahagian Ekonomi dan Perangkaan, Jabatan Setia Usaha Kerajaan), 1971.
  2. Mohd. Nor bin Long; Perkembangan pelajaran di Sabah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1978.
  3. Sabihah Osman, Muhamad Hadi Abdullah, Sabullah Hj. Hakip; Sejarah Brunei menjelang kemerdekaan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Kementerian Pendidikan Malaysia),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