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又名,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隋朝以後稱為法曲。

法曲之名始見於東晉《法顯傳》,源於晉代法樂。隋朝以後宮廷燕樂中均以法曲為主。唐代法曲大盛[1]陳暘《樂書》記載:「法曲興於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鐃、鈸、鐘、磬之音,⟨獻仙音⟩其一也。」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大曲》中的法曲,其他可考的法曲還有《王昭君》、《思歸樂東》、《傾杯樂》、《破陣樂》、《聖明樂》、《五更轉》、《火鳳》、《春鶯囀》、《雨霖鈴》、《荔枝香》等二十多種。宋代以後法曲與法樂成為相同的名詞,但本質上仍有不同之處。

注釋

  1. ^ 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十三)曰:「帝(高宗)曉音律,晨坐聞鶯聲,命樂工白明達寫為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