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
消費社會(法語: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是法國後現代主義理論家讓·鮑德里亞的著作。該書批判分析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指出了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不再消費物,而是消費符號[1],同時社會依靠符號區分階層,而整個"消費社會"是一個依靠具有差異性的符碼組織起來的動態結構[2][3],對其的任何抵抗只會成為"消費的重新推進器"[4]。
消費社會 | |
---|---|
原名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
作者 | 讓·鮑德里亞 |
類型 | 社會學,哲學 |
語言 | 法語,後被譯成多種語言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Gallimard |
出版時間 | 1996[5] |
出版地點 | 法國 |
主要思想解讀
由物的消費走向符號消費
“ | 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品必須成為符號,也就是在某種程度上外在於它僅作為意指的關係——它與這種具體關係之間是一種任意的和不一致的關係,而它在與所有其他物品-符號之間的抽象系統化關係中獲得一致性和意義……它被消費——從不是在物質性中,而是在差異中。[6] | ” |
——《物體系》 |
鮑德里亞在《物體系》中研究了「由人的功能性效用所塑形和編織起來的海格德爾式的上手性有序世界」[7],研究了物的符號化。而自此出發,在《消費社會》中,他研究了人與物的關係。在此,他指出物被掏空成為符號,而符號將人與人區別開來,表示着擁有物的人的社會地位[8]。同時,在鮑德里亞的分析中,廣告,包裝,展示,時尚,「解放的」性,大眾媒體和文化以及商品的擴散使符號增加。[9]而就連休閒也可以成為符號,用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證明他們不受生產性勞動的約束的憑證"[10],產生了"休閒的悲劇或消磨時間之不可能性"的悖論。身體也成為崇拜符號,變為特殊的消費品,使人們給護理、飲食制度、健身實踐等附帶的消費套上衛生保健學、營養學、醫療學等各種光環[11],瘋狂追求。
消費的誘姦
“ | 消費的主體, 是符號的秩序。[12] | ” |
——《消費社會》 |
在差異性的符號區分了人們的基礎上,一方面人們追求差異、渴望符號,參照着其他消費者,期望成為上層階層,永遠無法滿足[13];另一方面商品與商品、符號與符號組成了「相互指涉的新的有序關聯」,當一個人購買了商品A(比如一部蘋果手機),就會被暗示購買商品B(比如配套的耳機、車載支架、手機殼等),緊接着又會邏輯性的暗示商品C(比如蘋果公司的MacBook筆記本電腦),以此類推,從而形成一條「暗示意義鏈」。在此,儘管消費者認為自己是自願購買,事實上則是受了「由符號話語製造出來的暗示性的結構性意義和符號價值(如風格、威信、豪華和權力地位)」的控制。因而現代的消費不過是意義系統的消費。[14]
而在此過程中,人們(即消費者們)無從反抗,因為一個消費者僅僅是參照另一個消費者,消費僅僅是個人領域中的事。[15]另外消費還通過讓每個人置身其中從而進行非強制性同一,使得「消費的遊戲漸漸取代了同一性的悲劇」。[12]最終,鮑德里亞判斷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從生產主導轉向消費主導。
大眾傳媒的作用
首先,大眾傳媒中的廣告,瞄準人的無意識欲望,通過重複與建構一些範例,以誘勸消費者,強加給人一種一致性,偽造出一種「消費總體性」。其次,大眾傳媒讓人們大量了解信息,但卻將流血、謀殺和悲劇的真實存在裝扮成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的地方」,同時將信息當成商品任意剪輯、複製、戲劇化,讓信息「屈從於符號的同一競爭需求,而且就是根據這一需求被生產出來的」[16]。因此身處大眾傳媒環境中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由「偽事件、偽歷史、偽文化」構成的世界。[14]
批評
- 吳興明認為,「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否定是非理性的,因為他用經驗狀態中的差異秩序取代對消費社會合法性的權利分析原則,這並未真的揭露消費社會,而是恰恰掩蓋了問題」。[17]
- 徐琴認為,「超出一定範圍去追溯問題實質的話,波德里亞視域的狹隘性就會一覽無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滯了向着社會現實深入的可能性,其理論知識徘徊於文化、意識形態層面」。[18]
- 仰海峰指出:「與法蘭克福學派相比,波德里亞基於符號學對消費社會的批判的確有其理論意義,但他的否定批判使他失去了吸收馬克思理論中的合理內容」[19]
- 余源培認為:「鮑德里亞系統提出了「消費社會」的理論。他企圖對唯物史觀進行「顛覆」是錯誤的。但是不能簡單地認為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士。鮑德里亞不懂得馬克思從根本上顛覆了國民經濟學和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兩種「幻象」,從而奠定了生產和勞動對於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性地位;不懂得消費與生產的現實辯證關係,片面地離開生產探討消費的新特徵,甚至主張用消費取代生產。」[20]
參考資料
- ^ 李明明:《波德里亞消費社會理論研究》,天津商業大學,2013
- ^ 「在此意義上,消費和語言一樣……是一種含義秩序。」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60-61頁
- ^ 「當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本位主義的、「後工業的」)社會系統並未把它們的社會控制,為它們「工作」的政治經濟矛盾進行的意識形態調節,建立在那些偉大的平等原則或民主原則之上……相反,明確地把個體包括到差異的體系中去、包括到符號編碼中去。」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78頁
- ^ 「實際上,為了防止……演變成混亂和無法控制的暴力……社會可以嘗試——而且它系統地這麼做了——對這種憂慮進行回收使之成為消費的重新推進器,或把這種負罪感和這種暴力回收成為商品、可消費的財富或區分的文化符號。」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77頁
-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_豆瓣
- ^ Jean Baudrillard, Le système des objets, Gallimard, 1968, p. 277
- ^ 張一兵:《消費意識形態:符碼操控中的真實之死——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解讀》,《江漢論壇》,2008年第09期。該文亦為《消費社會》中文版代譯序。
- ^ 「消費物品區別劃分了身份地位的層理。」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69
- ^ "On Baudrillard's analysis, advertising, packaging, display, fashion, 「emancipated」 sexuality, mass media and culture,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commodities multiplied the quantity of signs and spectacles, and produced a proliferation of sign-value. "Jean Baudrillard(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54
- ^ 李明明:《波德里亞消費社會理論研究》,天津商業大學,2013
- ^ 12.0 12.1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98頁
- ^ 「假如相反我們承認需求從來都不是對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對差異的「需求」(對社會意義的欲望),那麼我們就會理解永遠都不會有圓滿的滿足,因而也不會有需求的確定性。」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59頁
- ^ 14.0 14.1 張一兵:《消費意識形態:符碼操控中的真實之死——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解讀》,《江漢論壇》,2008年第09期。
- ^ 「消費物品是孤立的。私人領域是沒有具體否定性的,因為它自我封閉在其物品圈中,而後者是沒有具體否定性的......[消費物品]將消費者們集體地指派給一種編碼,而且並不會因此引起集體的團結(而是相反)」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68-69頁
- ^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96頁
- ^ 吳興明.反思波德里亞——我們如何理解消費社會[J].四川大學學報(哲社會科學版)2006,(1).
- ^ 徐琴.論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批判理論[J].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2006.
- ^ 仰海峰.消費社會批判理論評析——鮑德里亞《消費社會》解讀[J].長白學刊,2004,(3).
- ^ .余源培.評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