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間號裝甲巡洋艦
淺間號裝甲巡洋艦(あさま)是舊日本海軍的一等巡洋艦(裝甲巡洋艦),為淺間級裝甲巡洋艦的首艦[1]。由於當時的日本尚缺乏建造裝甲巡洋艦的工業能力,本艦為日本向英國訂購、由英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建造。淺間號是日本六六艦隊計劃中所要求的最早一批裝甲巡洋艦,參加了日俄戰爭中的諸多海戰。
淺間 あさま | |
---|---|
概觀 | |
艦種 | 裝甲巡洋艦 |
擁有國 | 大日本帝國 |
艦級 | 淺間級裝甲巡洋艦 |
製造廠 | 英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 |
動工 | 1896年10月20日 |
下水 | 1898年3月22日 |
服役 | 1899年3月18日 |
結局 | 1946年8月15日拆解 |
除籍 | 1945年11月30日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9700噸 |
滿載排水量 | 1萬500噸 |
全長 | 艦體全長:134.72米 |
全寬 | 20.48米 |
吃水 | 7.43米 |
燃料 | 滿載:燃煤1180噸 |
鍋爐 | 燃煤專燒蘇格蘭式船用鍋爐12座 |
動力 | 直立型三段膨脹式三汽缸複合式蒸汽引擎2座 2軸推進 |
功率 | 1萬8000匹馬力 |
最高速度 | 21節 |
續航距離 | 1萬海里/10節 |
乘員 | 676人 |
武器裝備 | 45倍徑雙聯裝203毫米炮2座計4門 阿姆斯特朗1892年型40倍徑152毫米單裝速射炮14門 阿姆斯特朗40倍徑76毫米單裝速射炮12門 哈奇開斯40倍徑47毫米單裝3磅速射炮8門 457毫米單裝魚雷發射管水上1具,水下4具計5具 |
裝甲 | 舷側:89~178毫米 上部水線帶:127毫米 甲板:51毫米 主炮炮塔:160毫米(前盾) 炮座:152毫米 副炮炮郭:51~152毫米 司令塔:356毫米 水密艙壁:127毫米 |
本艦艦名來源於群馬縣與長野縣之間的淺間山,是日本海軍中第二艘使用「淺間」這個名字的軍艦。初代淺間號為明治初期的一艘護衛艦[2]。
建造背景
在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1896年日本方面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海軍擴張計劃,要求海軍的戰列艦以及裝甲巡洋艦各要達到4艘,其中即包括了淺間號。由於當時日本欠缺必需的工業能力,所有這些大型軍艦都必須向外國購買。而另一方面俄羅斯帝國海軍也在積極擴充海軍力量,使得日本認為原定的計劃將不足以對抗俄國的海軍力量。但是日本迫於經費不足,無力再購置更多的戰列艦,因此日本方面轉而尋求購買價格相對低廉的裝甲巡洋艦,預計要再添購兩艘使總數達到6艘。這份經過修訂的海軍軍備計劃日後即稱為六六艦隊計劃;計劃要求的6艘裝甲巡洋艦中,包括淺間號在內有4艘都是交由英國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建造。
日本訂購的這幾艘巡洋艦,包括淺間在內都與當時世界上流行的用途不同:其並非用於交通線破襲或者是殖民地防衛;而是為了給主力艦充當前出偵察,必要時也會用於組成戰列線進行主力會戰。[3]
淺間的主炮為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的4門45倍徑203毫米(8英寸)火炮,分別安裝在艏艉兩座橢圓形的雙聯裝炮塔內。炮塔為電力操作,可以左右旋轉130度,最大仰角30度、最大俯角5度。炮彈重量113千克,發射速度每分鐘1.2發。最大仰角下射程為1萬8000米。備彈65發;裝彈時需要穿過炮塔地板和甲板的艙門,用電動絞車將炮彈從艦內的彈藥庫提取上來;裝填為人力操作。[4]
艦上另有14門152毫米(6英寸)單裝副炮,分散布置在主甲板和上層甲板上;其中安裝在上層甲板上的152毫米副炮裝有炮盾。最大仰角20度、最大俯角5度;炮彈重量100英磅(45公斤),射速每分鐘5發[5]。最大仰角下射程為9140米。另外為了應對水雷艇的威脅,艦上還安裝了12門76毫米速射炮和8門47毫米速射炮。艦上還裝設了5具魚雷發射管,艦艏一座、舷側水下4座。配套使用的三〇式魚雷彈頭為100千克,有三種速度設置:27節下800米、23.6節下1000米,以及14.2節下3000米[6]。
艦歷
建成
日本方面與阿姆斯特朗公司於1897年(明治30年)7月6日正式簽訂合同建造淺間;不過早在1896年10月20日,不等正式的合同,阿姆斯特朗公司就已經提前開始建造了。淺間於1898年3月22日下水,並於1899年3月18日服役,建成次日便啟程返回日本,5月17日抵達橫須賀[7]。
1900年4月28-30日,淺間作為明治天皇的御召艦參加了在神戶舉行的大演習[8]。同年6月,日本方面出兵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日方稱「義和團之亂」或「北清事變」),6月22日,淺間在內的日本海軍艦艇連同英、德、俄、意、奧各國海軍進攻大沽[1]。
1902年6月,淺間、高砂在伊集院五郎海軍少將的率領下赴英國[1],參加8月16日舉行的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閱艦式[9]。在此期間還訪問了安特衛普[10]。在返航時在從英國本土到馬耳他這段航程中,淺間還測試了一些英國的新式無線電設備[11]。
1903年4月10-30日,淺間參加了日本海軍舉行的大演習[1]。1903年下半年,日俄之間圍繞朝鮮和滿洲地區的權益衝突愈演愈烈,戰爭已經迫在眉睫。12月下旬,日本海軍將常備艦隊解散,重新編成為第一、二、三艦隊,其中第一、第二艦隊編組為聯合艦隊[12]。淺間編入第二艦隊第二戰隊(裝甲巡洋艦編隊),歸於第二艦隊司令長官上村彥之丞海軍中將旗下。
1904年(明治37年)2月6日,聯合艦隊各隊陸續出港。瓜生外吉海軍少將指揮的第四戰隊負責保護日軍在仁川(時稱「濟物浦」)的登陸行動。在行前日軍臨時劃撥淺間給第四戰隊(防護巡洋艦浪速、高千穗、明石、新高),以增強其戰力。[13]
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日,第四戰隊與千代田在仁川港外會合[14]。當天日軍艦艇一度入港;由於朝鮮已經宣布中立,駐在仁川的各中立國軍艦敦促日俄雙方遵守國際法不在中立港口內進行戰鬥,日軍巡洋艦遂退出至港外並占據了外出通道,封鎖了港口。9日凌晨,日本方面正式向俄羅斯帝國宣戰。11:40,瓦良格號及高麗人號開始起錨[15]。12:20淺間與瓦良格號互相開火[16]。淺間在交戰中集中打擊瓦良格號,至少命中兩次,艦橋受損,並在水線下造成一個大洞,使瓦良格號進水傾斜[17]。兩艘俄艦不敵退回港內,高麗人號艦員引爆了彈藥庫,而瓦良格號打開閥門自沉。淺間在本次戰鬥中沒有損傷記錄。
仁川海戰後,淺間回歸上村的第二戰隊。2月20日日軍準備着手第三次旅順口攻擊行動,同時首次試圖堵塞港口航道。第二戰隊(第二艦隊旗艦出雲、吾妻、淺間、八雲、常磐、磐手)參加了是次行動[18]。24日第一、第二戰隊在港外進行間接射擊。期間短暫地與巴揚號、阿斯科利德號等俄艦以及嶗峍嘴炮台交戰。因為雙方距離非常遠,日方難以直接觀測到射擊結果[19]。
同年3月初,第二戰隊司令上村彥之丞海軍中將受命對俄國在遠東的另一個海軍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進行出擊,以分散俄軍駐紮在此地的太平洋艦隊分隊的注意力。3月6日,日軍偵察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一帶的俄軍艦隻情況,隨後日軍的巡洋艦對港口進行了炮擊,然而無甚成效。第二戰隊在返航的路上接到命令,要護送裝載着近衛師團的船隊到達朝鮮,然後再回旅順與正在此地實施封鎖行動的其他艦艇會合。任務完成後,八雲、淺間兩艦轉入出羽重遠海軍少將旗下的第三戰隊,投入到日軍對旅順港的持續封鎖中。[20]。
6月23日,新任太平洋艦隊司令威廉·維特捷夫特嘗試率領旅順分艦隊突圍,遭遇日軍艦艇攔截後返航。當天淺間正好在去往旅順口的路上,也參加了日軍的行動。[21][22]
1904年8月10日早上,旅順分艦隊再度嘗試突圍。淺間收到警報時,正在里長山群島加煤[23];直到傍晚淺間才趕到戰場找到第一戰隊,並跟隨在其後[24]。19時左右淺間一度向約9000米外、已經受創的俄國戰列艦波爾塔瓦號發起攻擊,但其發射的炮彈落在了波爾塔瓦號前。19:25多艘俄國巡洋艦趕到,俄艦在約7500米外對淺間發起了猛烈的射擊。19:30山田彥八海軍少將率領第五戰隊(旗下多為老舊的巡洋艦)趕來助戰,但同時其他俄國戰列艦也逐漸靠近,淺間只能脫離接觸。[25]
黃海海戰以維特捷夫特戰死、旅順分艦隊大部退回旅順港內告終。當晚日軍艦艇四處搜索四散的俄艦。12日出羽接到發現皇太子號蹤跡的報告,於是率領八雲、淺間、高砂和特務艦日本丸出發,12、13日都在膠州灣一帶進行搜索[26]。14日,出羽率隊駛向青島,在確認了德國方面已經將在皇太子號等艦扣留並解除武裝後,返回里長山泊地[27]
同年9月18日,兩艘裝甲巡洋艦淺間、磐手轉歸第一戰隊麾下。這一年晚些時候,日本陸軍終於攻占了203高地,使得日軍可以在高處用大口徑榴彈炮對港內的俄軍艦隊進行射擊,摧毀俄艦。因此東鄉下令兩艦返回日本進行整修。12月30日,淺間、吾妻兩艦奉命前往津輕海峽。但隨着俄國新組建的第二太平洋艦隊逐漸逼近日本,日軍重新召回兩艦,並且重新加入第二戰隊。[28]
1905年5月27日,由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少將率領、從波羅的海出發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抵達對馬海峽,對馬海峽海戰(日方稱「日本海海戰」)爆發。當天上村彥之丞接到發現俄艦蹤跡的報告後,率領第二戰隊緊跟着第一戰隊出動(序列第二艦隊旗艦出雲、吾妻、常磐、八雲、淺間、第二戰隊旗艦磐手)[29]。14:05第一戰隊開火後,第二戰隊也向俄艦靠攏。14:20淺間開始對俄艦射擊[30]。14:27一發大口徑炮彈命中淺間舵機,淺間被迫退出隊列外進行搶修[31]。14:34淺間搶修好舵機後全速前進,但在煙霧中完全找不到友艦。正在獨自尋找隊伍時,淺間突然遭到俄艦射擊,淺間陷入苦戰,此時正好遇到第一戰隊的反向單縱陣,於是順勢加入第一戰隊並排在隊列最前面。15:50淺間發現第二戰隊,於是提速脫離第一戰隊試圖回到第二戰隊隊列內,但由於之前的中彈,艦艉受損進水,後部下沉5英尺,後部煙囪損壞,難以發揮全速,一直到17:05才總算追上隊伍[32]。17:30上村率領戰隊前去追擊俄軍巡洋艦,但沒有成功。18:03上村放棄追擊,率隊往北返回,準備重新與日軍主力艦會合[33]。18:15第二戰隊發現數艘俄艦,殿後的為裝甲巡洋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34]。18:30第二戰隊在8000-9000米時向俄艦開火。由於當時戰場混亂,能見度也不佳,無法確認日軍巡洋艦艦隊此番攻擊的成果。19:30第二戰隊停止炮擊,返回與東鄉會合[35]。當天淺間舵機受損,中間有一段時間單獨航行,承受了俄艦密集打擊,共受9發命中;艦長室和附近的中下層甲板倉庫損毀嚴重,舷側穿了個大洞,大浪從中湧入中層甲板,進水深至膝蓋;全艦3人死亡,船匠長等13人受傷[36](另有來源稱淺間的中彈記錄包括3發305毫米炮彈,2發229毫米(9英寸)炮彈,以及7發口徑小一些的炮彈;其中15:50時遭到一發6英寸炮彈命中,擊穿了後部煙囪,影響了後部鍋爐的通風。淺間上的乘員花了20分鐘搶修。船上傷亡情況則是11人陣亡,13人負傷。[37])。
當晚淺間的進水情況一直在惡化。次日06:30,淺間需要停機進行搶修,用了約一個小時進行應急處置[38]。到了凌晨,日軍在追擊中發現了殘存的俄艦主力,遂於10:30前後展開攻擊。日軍利用速度和射程優勢在俄艦的射程外進行攻擊,俄艦被動挨打之下,第二太平洋艦隊代理司令尼古拉·涅鮑加托夫海軍少將不得已向日軍投降。18:00,日軍發現了俄國的老式裝甲巡洋艦迪米特里·頓斯科伊號。第四戰隊對其展開了圍攻,淺間也趕過去進行支援。淺間直到晚上才與第四戰隊會合,而迪米特里·頓斯科伊號已經逃入淺水區域。次日凌晨,日軍終於發現了迪米特里·頓斯科伊號。迪米特里·頓斯科伊號的船員大部分已經撤離,剩下的人正準備炸毀軍艦。日本人曾經嘗試捕獲這艘俄艦,但不久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就傾覆沉沒[39]。
同年5月30日,淺間回到舞鶴海軍工廠進行修理。9月15日,淺間趕赴東京灣,作為明治天皇的御召艦參加了10月23日舉行的大觀艦式[1]。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08年,淺間參加了當年舉行的大演習以及同時舉行的大觀艦式[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加入了協約國陣營,也投入到這場戰爭中。1914年9月14日,日本方面編組成第一南洋支隊,包括淺間在內的各艦從橫須賀出發,南下至玻里尼西亞一帶搜尋德國馬克西米連·馮·施佩海軍少將率領的東亞分艦隊。同年10月25日,淺間脫離編隊,與戰列艦肥前號(原俄國列特維贊號)一同前往夏威夷的檀香山搜捕德國無防護巡洋艦兀鷹號。11月8日,協約國海軍捕獲了兀鷹號,兩艦改為前往下加利福尼亞州的馬格達萊納灣,當月22日抵達,與已經在那裡的美洲遠征支隊(由英日共同組建的艦隊,主要在美洲西海岸巡邏)的其他艦艇會合。其後支隊開始沿着美洲西海岸進行巡邏,以搜索德國的破襲艦。同年12月8日,英國艦隊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擊敗了施佩率領的艦隊;11日,支隊收到了這個捷報,於是北上搜索中美洲一帶的西海岸,次年1月,繼續北上至墨西哥和美國一帶進行搜索。[40]
1915年1月28日,淺間搜索了馬薩特蘭地區,然後前往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巴爾托洛梅灣(Puerto San Bartolomé)。那裡人煙稀少,水深很淺,不過淺間艦長八代六郎海軍大佐打算在搜索之餘,也在那裡給自己的軍艦加煤。1月31日,淺間在海灣入口處撞上了一塊海圖上沒有標註出來的暗礁,整艘船被卡住不能動彈。這次撞擊在船身上造成了一個大洞,初步估計有約15米長。海水淹沒了鍋爐室,而引擎室水深則達到了1米多。淺間上的船員曾經試圖自行脫困,但嘗試終告失敗,船員們只能卸下補給品,並用小錨把船給固定住,免得船底的破洞越來越大。當天晚上加煤船博因河號抵達附近,但這種狀況下也不用再給淺間加煤了。淺間自己已經動力全失,而博因河號又缺乏無線電設備,只能讓博因河號到聖地牙哥跑一趟,把事故的消息傳給日本有關方面。[40]
同年2月12日,支隊司令森山慶三郎海軍少將乘旗艦出雲來到事發地,他要求日本方面立即派出救援和維修用船隻前來。3月18日,防護巡洋艦千歲和補給船湖南丸(Konan Maru)趕到,次日淺間的姊妹艦常磐和維修船鎌倉丸也趕到事故現場。栃內曾次郎海軍中將乘常磐抵達當地,換下了森山,讓森山返回日本。3月24日,維修船關東號到達現場,隨船還有250名從橫須賀海軍工廠趕來的技工人員,救援工作總算可以真正展開。到4月14日為止,救援人員共移除了淺間上約1600噸的材料,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前部鍋爐艙的船底有着約7.8米x1米的大洞,而後部鍋爐艙的孔洞約2米x0.2米。正因為船底破損如此嚴重,搶救的人員們即使已經泵出了6700多噸海水,但依然沒能徹底排乾積水。5月8日,人們趁着漲潮終於成功地把淺間給浮起來。但此時淺間依然處於癱瘓狀態。
修理工作又持續了3個月,人們才勉強讓淺間可以進行航行。8月21日,淺間在海灣外測試了水密隔艙;兩天後淺間在千歲、關東兩艘艦船的護送下,以6節的航速前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埃斯奎莫爾特。在這段航程中,淺間依然需要每小時泵出700-800噸海水。在埃斯奎莫爾特的海軍基地里進行了一番臨時修理後,10月23日啟程返回橫須賀,此時每小時需要泵出的海水減少到了100噸。12月18日,淺間終於抵達橫須賀;兩天後大正天皇在皇宮內接見了淺間上的軍官[40]。
返港後淺間立即進行了大修,除了修復船底之外,艦上的鍋爐也換成了16座宮原式水管鍋爐,另外也拆除了艦艏魚雷發射管。這一連串作業一直持續到1917年3月方告結束。[41]
1917年4月13日,淺間獲指定為第2水雷戰隊(以驅逐艦為主力的艦隊)旗艦。同年8月4日,指定解除;8月25日,轉為訓練艦。
1918年3月2日,淺間、磐手兩艦一同進行遠洋航行訓練,出訪了美洲中、北部地區西海岸、夏威夷以及太平洋中部等地。7月6日,兩艦返回。[42]
一戰後至結局
一戰結束後,淺間主要作為訓練艦使用。1920年8月21日,淺間啟程前往南美和波利尼西亞進行遠洋航海訓練,1921年4月2日返抵日本。[43]
1921年9月1日,日本海軍將淺間的艦艇類別變更為一等海防艦[44][45]。
1922年,淺間接受了一次比較大幅度的改裝,拆除了主甲板上的所有火炮(包括6門152毫米炮、4門76毫米炮和全部47毫米速射炮),而改為安裝一門三年式40倍徑80毫米高射炮[46]。同年6月26日,淺間再度恢復遠洋航行訓練,一般以兩年為間隔,其航跡遍及澳大利亞、東南亞和地中海。
1935年10月9日,其時已經在吳警備戰隊轄下的淺間加入吳鎮守府大阪灣警備演習部隊,當天出發,次日抵達大阪。10月12日演習開始;13日演習結束,淺間返回吳港。10月14日02:36,淺間在深夜航行中,於廣島灣倉橋島南端、來島海峽西北偏北處觸礁,距離白石燈塔只有300米[47]。淺間的中部卡在了岩石上,船體產生彎折。救援人員為了防止淺間整艘船被折斷,以及增加浮力,用起重機船將艦上的前後主炮塔、7門152毫米炮、兩門76毫米炮吊離,[48]。10月19日,淺間返抵吳港[49]。隨後淺間在吳海軍工廠接受維修,不過有關方面認為這艘船已經不再適用於航行。
1938年7月5日,淺間轉為系留訓練船,用於吳鎮守府的吳海軍陸戰隊的訓練任務。[50]
1942年7月1日,太平洋戰爭期間,考慮到淺間龍骨受到了損傷,而且也已經相當老舊,日本海軍將淺間的艦艇類別重新變更為練習特務艦,拆除了大部分武器,只保留了若干三年式80毫米高射炮,作為校舍使用。艦上的武器包括[51]。同年8月5日,淺間由拖船拖曳至下關市,在那裡用作炮術訓練艦[41]。
1945年11月30日,日本方面將淺間從軍艦名錄中除籍。
歷任艦長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將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返航委員長
- 島崎好忠 海軍大佐:1897年12月1日 - 1898年6月24日
艦長
- 島崎好忠 海軍大佐:1898年6月24日 - 1899年6月17日
- 向山慎吉 海軍大佐:1899年6月17日 - 1900年5月20日
- 細谷資氏 海軍大佐:1900年5月20日 - 1901年3月13日
- 中尾雄 海軍大佐:1901年3月13日 - 1903年1月12日
- 寺垣豬三 海軍大佐:1903年1月12日 - 7月7日
- 八代六郎 海軍大佐:1903年7月7日 - 1905年12月12日
- 小泉鑅太郎 海軍大佐:1905年12月12日 - 1906年11月22日
- 宮地貞辰 海軍大佐:1906年11月22日 - 1907年9月28日
- 野間口兼雄 海軍大佐:1907年9月28日 - 12月10日
- 伊藤乙次郎 海軍大佐:1907年12月10日 - 1908年5月15日
- 山澄太郎三 海軍大佐:1908年5月15日 - 12月10日
- 田中盛秀 海軍大佐:1908年12月10日 - 1909年5月22日
- 山本竹三郎 海軍大佐:1909年5月22日 - 1910年4月9日
- 田中盛秀 海軍大佐:1910年4月9日 - 1911年5月23日
- 松岡修藏 海軍大佐:1911年5月23日 - 10月25日
- 磯部謙 海軍大佐:1911年10月25日 - 12月1日
- 平賀德太郎 海軍大佐:1913年5月24日 - 1914年8月23日
- 吉岡范策 海軍大佐:1914年8月23日 - 1916年1月10日
- 白石直介 海軍大佐:1916年7月15日 - 12月1日
- 內田虎三郎 海軍大佐:1916年12月1日 - 1918年7月17日
- 古川弘 海軍大佐:1918年7月17日 - 1919年3月27日
- 青木董平 海軍大佐:1919年3月27日 - 7月14日
- 今泉哲太郎 海軍大佐:1919年7月14日 - 11月20日
- 小山田繁藏 海軍大佐:1919年12月1日 - 1921年11月20日
- 白石信成 海軍大佐:1921年11月20日 - 1923年3月1日
- 米村末喜 海軍大佐:1923年3月1日 - 1924年4月15日
- 七田今朝一 海軍大佐:1924年4月15日 - 1925年4月20日
- 今川真金 海軍大佐:1925年4月20日[52] - 1925年11月20日[53]
- 山口延一 海軍大佐:1925年11月20日 - 1926年6月15日
- 加島次太郎 海軍大佐:1926年6月15日[54] - 1926年12月1日[55]
- 藤吉唆 海軍大佐:1926年12月1日 - 1927年12月28日
- 古川良一 海軍大佐:1927年12月28日[56] -
- 下村敬三郎 海軍大佐:不詳 - 1928年12月10日[57]
- 日比野正治 海軍大佐:1928年12月10日 - 1929年12月24日
- 中島直熊 海軍大佐:1929年12月24日[58] - 1930年11月15日[59]
- 原田文一 海軍大佐:1930年11月15日[59] - 1931年2月1日[60]
- 糟谷宗一 海軍大佐:1931年2月1日 - 1932年12月1日
- 太田泰治 海軍大佐:1932年12月1日 - 1934年8月20日
- 大川內傳七 海軍大佐:1934年8月20日 - 1935年8月1日
- 若木元次 海軍大佐:1935年8月1日[61] - 1935年11月15日[62]
- 小橋義亮 海軍大佐:1935年11月15日[62] - 1936年12月1日[63]
- 橋本愛次 海軍大佐:1936年12月1日[63] -
同級艦
注釋
- ^ 1.0 1.1 1.2 1.3 1.4 1.5 #幕末以降帝國軍艦寫真と史実p.56『淺間(あさま)【二代】 艦種一等巡洋艦 二檣(戰闘檣あり) 艦名考初代「淺間」の項(p.15)參照。
艦歴常磐と姉妹艦なり、我國に於ける裝甲巡洋艦として最初の艦なり。明治33年北清事變從軍:同33年8月22日英・獨・露・伊・墺の聯合郡と共に參戰、太沽攻撃に從事(艦長大佐細谷資氏)、同35年6月、高砂と共に英皇戴冠式に參列(司令官伊集院五郎)、同37・8年戰役に從軍(第二戰隊):同37年仁川沖海戰に參加(第四戰隊司令官少將瓜生外吉旗艦、艦長大佐八代六郎)、同年8月黃海々戰に參加(艦長同前)、同38年5月日本海々戰に參加(艦長同前)、大正3年乃至9年戰役(日獨)に從軍:同3年9月南洋方面に行動し、獨領南洋島占領に從事(艦長大佐吉岡範策)、同3年10月又遣米支隊に屬し布哇・北米・中米方面警備に從事(艦長同前)、同4年1月31日遣米枝隊として北米沿岸に活動中、南加州「サンパルトロメー」に於て海圖上に指示されざる無名の暗岩に坐礁し常磐・關東等の掩護の下に非常なる辛酸を嘗めて同5月8日離礁、「エスカイモルト」に於て應急處置を行ひ、工作艦「關東」護衛の下に橫須賀に歸着、同所に於て修理完了。同10年一等海防艦に編入、御召艦なること屢次、次の如し。
33年4月28日-30日 大演習/36年4月10日-30日大演習/38年10月23日観艦式/41年11月18日-30日大演習(観艦式共) 尚ほ明治43年以來練習艦隊として海軍少尉候補生等の練習任務に服し今日に至る。
―要目―(略)起工 明治29年-10-20/進水同31-3-22/竣工同32-3-18/建造所 英國エルスウィック安社』 - ^ #幕末以降帝國軍艦寫真と史実p.19『淺間(あさま)【初代】 艦種軍艦 三檣「シップリグ・コルベット」 艦名考山名に採る、淺間山は信濃國北佐久郡、上野國吾妻郡に跨る、標高8,184尺。
艦歴明治元年佛國に於て建造、同7年7月開拓使より受領、當時北海丸と號す。同年10月淺間艦と改名、後ち砲術練習艦として當時有名なり。同9年萩の亂從軍、同10年西南役從軍、同24年3月3日除籍、船體は同25年6月橫須賀水雷隊攻撃部に付屬せしが同29年12月賣卻。』 - ^ Milanovich, p. 72
- ^ Milanovich, p. 78
- ^ Friedman, p. 276; Milanovich, p. 78
- ^ Milanovich, p. 80
- ^ Milanovich, p. 73
- ^ The Japanese Navy: A Review by the Emperor . Glasgow Herald. 2 June 1900: 8 [14 April 2015] –透過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 ^ Brook, p. 109
-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6831) (London). 28 July 1902. p. 7. 模板中使用了待廢棄的參數(使用說明)
- ^ Inaba, pp. 66–67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6
- ^ #查攸吟172,#日俄戰爭,pp. 122-124
-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166
-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172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61
- ^ Warner & Warner, pp. 188–95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114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p. 131-132
- ^ Corbett, I, pp. 138–39, 142–45, 160, 177, 208, 294
- ^ Warner & Warner, pp. 305–06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52
(按,日軍戰史僅記載當天早上淺間號正好順路,但沒有具體記載淺間是否參加了戰鬥。)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95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20
- ^ Corbett, I, pp. 389, 397–98, 417, 425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37-338
-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39
- ^ Corbett, II, pp. 47, 104, 153, 217
-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131頁
-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132頁
-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133頁
-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137頁
- ^ Campbell, Part 3, pp. 186–87
-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138頁
-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139頁
-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140頁
- ^ Campbell, Part 4, p. 263
- ^ Campbell, Part 3, pp. 186–87, 191
- ^ Corbett, II, pp. 319–20, 329–31
- ^ 40.0 40.1 40.2 Estes
- ^ 41.0 41.1 Lacroix & Wells, p. 659
- ^ Lacroix & Wells, pp. 552, 657
- ^ Lacroix & Wells, p. 657
-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コマ59『大正十年九月一日(達一六四)艦艇類別等級別表中左ノ通改正ス 戰艦ノ欄內「敷島、朝日、三笠、肥前、」ヲ、巡洋艦一等ノ欄內「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內「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削ル 海防艦一等ノ欄內「周防」ノ次ニ「、敷島、朝日、三笠、肥前、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內「武藏」ノ次ニ「、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加フ』
- ^ #達大正10年9月p.16『戰艦ノ欄內「敷島、朝日、三笠、肥前、」ヲ、巡洋艦一等ノ欄內「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內「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削ル|海防艦一等ノ欄內「周防」ノ次ニ「、敷島、朝日、三笠、肥前、淺間、常磐、八雲、吾妻、磐手、出雲、春日、日進」ヲ、同二等ノ欄內「武藏」ノ次ニ「、千歳、須磨、明石、新高、對馬」ヲ加フ』
-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73
- ^ #淺間座礁事件報告p.1『(略)呉警備戰隊所屬軍艦淺間十月九日呉鎮守府大阪灣警備演習部隊編制ト同時ニ呉防備戰隊ニ編入セラレ同日單獨一〇〇〇呉出港十日〇七五九大阪港入港同日一〇一〇本職淺間ニ乗艦將旗ヲ掲揚ス十二日〇八〇〇大阪灣警備演習開始十三日〇八一〇同上集結同日一〇〇〇本艦同艦ヲ率ヒ大阪港出港呉歸港ノ途次十四日〇二三六白石燈臺(三ツ石)ノ三六度三〇〇米ノ暗岩ニ坐礁ス 坐礁前後ノ狀況淺間機密第五一號報告ノ通(註)十四日演習部隊ノ編制ヲ解カレ一〇三〇本職ノ將旗ヲ撤ス』
- ^ #淺間救難作業(1)p.43『(宛)(発略)機密第四〇六番電 淺間切斷防止及浮揚力増加ノ爲前後部砲塔及副砲七門八糎砲二門ヲ十七日迄ニ陸揚セリ。一七-一三〇〇』
- ^ #淺間救難作業(1)p.24『機密第四一〇番電 淺間十九日午前二時三十分呉入港直ニ入渠セシメタリ。午前三時 一九-〇四〇〇』
- ^ Lacroix & Wells, pp. 657–59
- ^ Fukui, p. 53
- ^ 『官報』第3796號、大正14年4月21日。
- ^ 『官報』第3974號、大正14年11月21日。
- ^ 『官報』第4143號、大正15年6月16日。
- ^ 『官報』第4283號、大正15年12月2日。
- ^ 『官報』第302號、昭和2年12月29日。
- ^ 『官報』第587號、昭和3年12月11日。
- ^ 『官報』第898號、昭和4年12月26日。
- ^ 59.0 59.1 『官報』第1166號、昭和5年11月17日。
- ^ 『官報』第1226號、昭和6年2月2日。
- ^ 『官報』第2575號、昭和10年8月2日。
- ^ 62.0 62.1 『官報』第2663號、昭和10年11月16日。
- ^ 63.0 63.1 『官報』第2976號、昭和11年12月2日。
參考文獻
- 吉田俊雄. 海軍的思考法に学ぶ. 光人社. 1985. ISBN -4-7698-0288-9.
- 堀元美. 造船士官の回想(上). 朝日ソノラマ文庫. 1994. ISBN -4-257-17284-3. 離礁作業を見學した。
- 海軍歴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7巻、第9巻、第10巻、第一法規出版、1995年。
- 『官報』
- 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立國會図書館
- 坪谷善四郎編. 日露戦役海軍写真集. 第1輯. 博文會. 1905.
- 坪谷善四郎編. 日露戦役海軍写真集. 第2輯. 博文會. 1905.
- 坪谷善四郎編. 日露戦役海軍写真集. 第3輯. 博文會. 1905.
- 坪谷善四郎編. 日露戦役海軍写真集. 第4輯. 博文會. 1906.
- 海軍有終會編.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海軍有終會. 1935.
-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4(1939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1. 海軍大臣官房. 1939.
-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8(1940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6. 海軍大臣官房. 1940.
-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11(1940年印刷) info:ndljp/pid/1886713. 海軍大臣官房. 1940.
- 海軍研究社編輯部 編. 日本軍艦集 2600年版. 海軍研究社. 1940.
-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公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明治30年達下巻/10月(1). Ref.C12070039500.
- 明治31年達 完/3月(1). Ref.C12070040500.
- 大正10年達完/9月. Ref.C12070079200.
- 呉防戦機密第15号の21 10.10.25軍艦浅間座礁事件報告. Ref.C05034651700.
-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1). Ref.C05034652800.
-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2). Ref.C05034652900.
-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3). Ref.C05034653000.
-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4). Ref.C05034653100.
- 10.10.14軍艦浅間救難作業報告外(5). Ref.C05034653200.
- Brooke, Peter. Warships for Export: Armstrong Warships 1867-1927. Gravesend: World Ship Society. 1999. ISBN 0-905617-89-4.
- Campbell, N.J.M. The Battle of Tsu-Shima, Parts 2, 3 and 4. Preston, Antony (編). Warship II.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127–35, 186–192, 258–65. ISBN 0-87021-976-6.
- Chesneau, Roger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0-85177-146-7.
-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 Corbett, Julian Stafford. Maritime Operations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4. ISBN 1-55750-129-7.
- Estes, Donald H. Asama Gunkan: The Reappraisal of a War Scare. Journal of San Diego History. 1978, 24 (3) [201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3).
- Evans, David & Peattie, Mark R.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Forczyk, Robert. Russian Battleship vs Japanese Battleship, Yellow Sea 1904–05. Botley, UK: Osprey. 2009. ISBN 978-1-84603-330-8.
- Fukui, Shizuo. Japanese Naval Vessels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1. ISBN 1-85367-125-8.
- Inaba, Chiharu. Military Co-operation Under the First Anglo-Japanese Alliance. Phillips Payson O'Brien (編). The Anglo-Japanese Alliance, 1902–1922.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4: 64–81. ISBN 0-415-32611-7.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 Kowner, Rotem.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War, Revolution, and Civil Unrest 29.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2006. ISBN 978-0-81084-927-3.
- Lacroix, Eric & Wells, Linton.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311-3.
- Milanovich, Kathrin. Armored Cruiser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Jordan, John (編). Warship 2014. London: Conway. 2014. ISBN 978-1-84486-236-8.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Warner, Denis & Warner, Peggy. The Tide at Sunrise: A Histo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2nd. London: Frank Cass. 2002. ISBN 0-7146-5256-3.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