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 (清朝)

王倫(?—1774年),清朝乾隆山東民變首領,壽張縣後王莊(今陽穀縣十五里元鄉後王村)人[1]

生平

出生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父,隨其母依居外祖父家,因連年荒歉,閘數度外出逃荒,顛沛流離。自幼愛習槍棒,成年後膂力過人,武不凡,且精通醫道。乾隆十六年(1751年)加入白蓮教支派清水教。曾長期在陽穀壽張一帶行醫,並在教徒中傳授拳術、氣功[1]

王倫自命為真紫微星下凡,提出他的一系列勸導主張,告誡教徒們該如何照做以使得渡過白蓮教預言無生老母的末世難關[2]

因清政府連年派重兵鎮壓小金川土司,地方官乘機橫徵暴斂,民不堪命,王倫遂約集堂邑人王荊隆、當地人孟燦、和尚梵偉、女藝人烏三娘、皂役李旺、鹽商國泰等,率領清水教職工眾,以「反對額外加征」相號召,於乾隆三十九年農曆八月二十八日(1774年)在壽張起義,後世稱王倫起義[3]。信徒們高呼各類咒語前行,武器雜亂以農具為主,因此不具備遠端攻擊力和快速機動力[2]。王倫軍一舉攻占壽張縣城,斬殺有清廉美名的知縣沈齊義[4]

之後王倫軍打敗前來鎮壓的兗州鎮總兵惟一[5],然後揮軍北上,連克陽穀、堂邑兩縣。王倫軍又於柳林設伏,大敗山東巡撫徐績,隊伍迅速發至近萬人。同年農曆九月十二日,乘勝攻抵臨清城下。清廷急令舒赫德為統帥,組織三中兵馬向王倫軍大舉圍攻。九月二十三日,各路清軍齊集臨清周圍,王倫軍腹背受敵,不得已轉攻為守,占據臨清土城,頑強抵抗。血戰至九月二十九日,王倫軍傷亡殆盡,王倫在一座塔樓裏舉火自焚而死[2][6],烏三娘、李旺陣亡。王荊隆、孟燦、國泰等到力盡被俘,解往北京後遇害起義遂告失敗。

後事

1957年5月10日,原壽張縣人民政府在王倫的故鄉後王莊刻石立碑,以示紀念[1]

軼事

山東省聊城一帶流傳拿王倫二十四子抓王倫這兩種棋,傳說名字是紀念在該地民變的王倫[7][8]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山东聊城:王 伦. [201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 2.1 2.2 一場不倫不類的起義:1774年王倫起義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9-21.
  3. ^ 中国历史上的另类农民起义——读《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 [201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4. ^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六·忠義三》:「三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夕,陽穀縣黨家店奸民王倫糾眾突起為亂,入壽張。齊義聞變,即衣冠出蒞宅外,斥曰:『吾非贓吏,爾等劫我何為?』賊伏拜曰:『知公廉,民等亦素沐公恩。但須及早從順,順則生,逆則死!』齊義駭曰:『爾等不顧赤族誅耶?』大罵之。賊謂齊義不知生死,麾眾退,令自為計。齊義即入,解其印,令掘坎埋之。復出,家人及賓友挽其臂,揮去,趨宅外,仆又牽馬至,請上省告急,齊義曰:『若將使我蒙面見上官耶?』批其頰斥之。須臾,賊復至,有泣拜求請者。齊義大怒,拳足交下。賊擬以兵,齊義毒罵不絕口,遂攢殺之。」
  5. ^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九·徐績》:「三十九年,壽張民王倫為亂,績率兵捕治,次臨清城南,為倫所圍,總兵惟一赴援,戰敗。」
  6. ^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一·周元理》:「三十九年八月,山東壽張民王倫為亂,破壽張、堂邑、陽穀,犯東昌及臨清,奪糧艘為浮橋,欲渡運河。上以畿南地相接,敕守要害。元理馳至故城,令布政使楊景素、總兵萬朝興、副將瑪爾清阿以兵千二百駐臨清西岸遏其沖。大學士舒赫德率禁旅討賊,賊渡西岸犯我師,瑪爾清阿擊敗之。賊潰複合,又為我師所敗,進奪浮橋。賊退保臨清舊城,元理令朝興督兵助攻,倫自焚死,亂旋定。」
  7. ^ 魯西民間棋類遊戲「拿王倫」:源出清朝農民起義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4-17.
  8. ^ 赵仲田:运河民间歌谣咏叹者(组图)一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者的挚着追求. [201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研究書目

  • Susan Naquin(韓書瑞)著,劉平等譯:《山東叛亂:1774年王倫起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