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又稱環境博物館,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

概念

最早由法國博物館學者瓦寅法語Hugues_de_Varine在1971年格勒諾布爾舉辦的博物館會議中提出,其概念包括「人」及「生活居所」或是「環境」、「地域」,並加配合居民的參與,以傳達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係[1][2][3],隨後誕生了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與戶外博物館英語Open-air museum非常類似,但戶外博物館主要目的在於收藏民族傳統建築於自然景觀之中,因此常會以自然園區的形式來收藏民族的傳統建築。[1]

地域發展

全世界最多曾有300多家生態博物館。大部分分布在歐洲拉丁美洲北美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最早建立的生態博物館是199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邀請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著名博物館學家蘇東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隆同貴州省博物館專家一起在貴州考察後建立的六枝梭戛鄉生態博物館 [4],保護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長角苗。此後為保存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生態博物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在中國建立起來。

台灣

台灣大多是採用其理論而成立的「類博物館」或是由一塊區域的博物館所組成「家族聯盟」,例如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宜蘭縣蘭陽博物館為首的蘭博家族,而「生態博物館」為名的博物館直到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於2015年才成立。

參考資料

  1. ^ 1.0 1.1 周佳樺. 「生態博物館」概念於法國源起之探源 (PDF). 博物館學季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4-01, 28 (1): 31-49 [2019-03-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8-09) (中文(臺灣)). 
  2. ^ 生態博物館在台灣發展的可能性. I muse的典藏空間 - udn部落格. 2007-08-18 [2019-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中文(臺灣)). 
  3. ^ 蔡宗雄. title=生態博物館經營與社區發展關係 —以臺灣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為例 (PDF).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2019-03-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07) (中文(臺灣)). 
  4. ^ 六枝梭戛鄉生態博物館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5-04-14.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