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

亞洲研究組織

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英語: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縮寫:RASHK[1][2])是一個旨在促進人們對亞洲各國(特別是香港)認識的學會,隸屬於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該學會於1847年成立、1859年停運,至1959年12月28日恢復活動。[3]

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
分會標誌
原名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簡稱RASHK
成立時間1847年
類型非政府組織
法律地位協會
總部香港
官方語言
英語
上級組織
皇家亞洲學會
目標促進亞洲研究,尤其是香港研究
網站官網

該學會對所有對中國和亞洲(尤其是香港)藝術、文學和文化有興趣的人士開放。[1]

歷史

中國支會

1845年香港中國內外科醫師學會(China Medico-Chirurgical Society[4])成立,自學會成立以來會員就致力於成立一個研究亞洲(尤其是中國)的「中國哲學會」(Philosophical Society of China[4]),當時的港督戴維斯被推舉為籌備中的哲學會會長,而戴維斯認為哲學會加入皇家亞洲學會,成為亞洲學會的分支組織。戴維斯本人與時任亞洲學會會長奧克蘭伯爵關係密切,他在離開英格蘭之前也就此事與伯爵有過討論。在戴維斯授意下,《德臣西報》創辦人蕭德銳起草哲學會在倫敦亞洲學會框架下運作的方案,在1847年1月香港分會以皇家亞洲學會中國支會(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之名正式成立,最初的會員中許多都來自於內外科醫師學會。香港分會最初因內訌,發展並不順利,但在戴維斯和繼任會長寶寧管理下還是發展起來,1849年港督文咸批准學會使用香港最高法院大樓內的空間,這也是學會的第一處固定會址。學會早期的官員包括威妥瑪,他於後來創建漢字拉丁化系統中的威妥瑪拼音。隨着會長寶寧於1859年5月離任、9月過世,以及學會骨幹暨秘書哈蘭醫生(William Aurelius Harland)年內去世,學會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5]雖然最後一任會長暨新任港督羅便臣以及理雅各與其後的巴夏禮都試圖重整旗鼓,依然無法挽回學會解散的命運。部分會員後來到了1857年建立的上海北中國支會繼續活動,例如後來成為上海分會會長的景斯美(Thomas William Kingsmill),他將自己對香港地理的研究發表在北中國支會會刊上。[1]

重建的香港分會

隨着上海分會在中國大陸解散,部分學者認識到有必要在香港重建一個亞洲學會組織,因此在1959年末聚會重建香港分會。在成立會議上,林仰山作主題演講《亞洲研究:遺產與使命》,寄語希望後輩學者能夠繼往開來,珍惜前輩來之不易的知識。香港分會於一個世紀後,即1959年12月28日恢復活動。因為經費有限,並沒有和上海分會一樣豪華的會址[6][1]分會研究方向最初比較多元化,首任會長許舒和第4任會長夏思義都是以新界歷史見長,香港分會的研究方向在後來轉為香港歷史中國近代史為主,因此香港分會的年刊成為香港史的重要參考讀物。[7][8]

出版

原來的學會曾出版六卷議事錄(Transactions),當中首卷1847年出版,而最後一卷則於1859年出版。學會於恢復活動後亦有出版《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刊》(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並由香港大學放在網路上。有關刊物於出版之日起計之3年內,開放予公眾自由閱覽。[9]

人物

前任會長包括:

中國支會會長
香港分會會長
  • 許舒(1983-1990年)[10]
  • 招大維(David Gilkes)
  • 華德斯(1996-2001年)
  • 夏思義[11]
  • 廖樂柏(Robert Nield)
  • 邁克爾·布隆(Michael Broom)
  • Helen Tinsley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Website. Royalasiaticsociety.org.hk. [2014-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1) (英語). 
  2. ^ 已獲註冊或豁免註冊的社團或分支機構名單 (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警務處. 2023-01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2). 
  3. ^ Scholarly Societies Project. Scholarly-societies.org. [2014-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4. ^ 4.0 4.1 Rydings, H. A.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MEDICO-CHIRURGICAL SOCIETY, 1845-6 (PDF).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73, 13 [2023-01-26]. ISSN 0085-577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28). 
  5. ^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PDF).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1961, 1 (1): 1-4 [2023-01-26]. ISSN 1991-729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28). 
  6. ^ HAYES, JAMES.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94, 34 [2023-01-26]. ISSN 0085-57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6). 
  7. ^ 鄭明仁. 寫香港史的洋學者. AM730. 2022-08-25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6). 
  8. ^ 李金強. 香港之中國近代史研究─以學會為個案 (PDF). 國史研究通訊 (國史館). 2014-12-01, (7)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28). 
  9. ^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Hong Kong Journals Online. Hkjo.lib.hku.hk. [2014-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英語). 
  10. ^ List of Museum Expert Advisers (PDF). Lesi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2023-01-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3-05) (英語). 
  11. ^ Officers.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