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倫坡計劃

科倫坡計劃(英語:Colombo Plan),全名關於亞太地區合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倫坡計劃(英語:Colombo Plan for Cooper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簡稱CESDAP),一個主要致力於人力資源開發以增強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區域性組織。1950年由英聯邦國家發起成立,後發展為一個包括南亞東南亞東北亞北美等地區多個國家的國際組織,至2018年共有28個成員國。

關於亞太地區合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
科倫坡計劃
The Colombo Plan
(for Cooper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The Colombo Plan國旗
科倫坡計劃旗幟
科倫坡計劃的現有成員(紅色)
科倫坡計劃的現有成員(紅色)
總部斯里蘭卡 科倫坡
官方語言英語
類型經濟論壇
成員國
前成員(4)
領導人
• 秘書長
菲律賓 本傑明·P.雷耶斯
成立
• 建立a
1950年11月28日
• 開始運營
1951年7月1日
  1. 原稱「關於南亞和東南亞經濟合作發展的科倫坡計劃」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中,東南亞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戰後的反殖民主義民族主義運動等因素則使得該地區政局動盪,經濟恢復緩慢。美國以「援助不發達國家」為名向東南亞進行經濟擴張,源自蘇聯社會主義也影響了東南亞民族主義運動中諸多勢力,英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和地位逐漸下降。1948年後,隨着冷戰在亞洲的蔓延以及非殖民地化運動的廣泛開展,整個南亞和東南亞政治局勢動盪,社會、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緬甸馬來亞菲律賓以及印度支那都出現了共產黨的活動。特別是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加劇了西方國家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擔心[1]。早在1949年春,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就向英國和澳大利亞駐印度大使提出建立一個多邊基金,以幫助東南亞國家在國內進行反共運動。1949年底,澳大利亞將派駐東亞和東南亞多國的代表先後召回國內討論對亞洲形勢的看法,不久後,澳大利亞內閣出台文件指出,共產主義已成為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穩定的主要威脅,隨着共產黨中國的建立,除非從外部得到經濟和政治援助,周邊各國政權的安全已難以得到保證[1]

有鑑於此,以英國為首的英聯邦國家基於冷戰地緣戰略、政治、經濟等因素的考慮,發起旨在通過提供技術和資金援助提高南亞和東南亞成員國民眾的生活水平、促進其經濟合作發展的「科倫坡計劃」。由於成員國絕大多數都是亞洲國家,該計劃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促進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科倫坡計劃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亞洲成立的第一個經濟組織[2]

歷史

1950年1月4日至14日,英聯邦各國外交部長在錫蘭(現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召開會議,會議上,澳大利亞外長珀西·斯彭德英語Percy Spender提交了一份題為「南亞和東南亞經濟政策」的備忘錄,建議英國和發達的自治領向原大英帝國範圍內新獨立或即將獨立的地區提供資金和技術,同時爭取世界銀行和美國的支持。與會代表認識到通過援助,可以加強這些地區的經濟,以遏制共產主義發展。會議成立了科倫坡計劃協商委員會,成員包括澳大利亞英國錫蘭印度新西蘭巴基斯坦6個英聯邦國家。加拿大外交部長萊斯特·皮爾遜等人參加此次會議,但該國未正式加入該計劃[3]

1950年5月,協商委員會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第一次會議,澳大利亞準備了一份詳盡的三年技術合作計劃。9月,協商委員會在英國倫敦舉行第二次會議,七個亞洲的英聯邦成員,即印度、巴基斯坦、錫蘭、馬來亞新加坡北婆羅洲砂拉越都提交了各自的6年發展計劃綱要。11月,框架性報告《關於南亞和東南亞經濟合作發展的科倫坡計劃》(Colombo Plan for Coopera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出台,科倫坡計劃正式形成[1]。該計劃宣布對上述幾國的農業、交通運輸及原料生產進行開發,估計全部費用為18.68億英鎊[4]

在科倫坡計劃醞釀和制定的同時,英聯邦國家就積極尋求美國的支持,因為缺少了美國的美元援助,科倫坡計劃的預期目標將難以實現。科倫坡會議後不久,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就極力拉攏美國參加科倫坡計劃,但美國表現得十分謹慎,並未派出代表參加。美國曾憂慮該組織可能成為英國把持的封閉性團體。1950年5月,美國決定向東南亞國家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試圖通過援助來復興東南亞和加強該地區抵抗共產主義擴張的能力。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極大地改變了亞洲冷戰地緣政治,使得南亞和東南亞對美國的重要性極大提高。1951年2月,美國正式加入了科倫坡計劃,並成為該計劃的最大施援國[1]。所提供的任何援助應完全以雙邊關係為基礎是美國同意成為科倫坡計劃的成員的主要條件之一,使得雙邊原則成為科倫坡計劃援助的基本形式[2]。加拿大參與了協商委員會的歷次會議,但一直未正式加入該計劃。隨着美國明確表示支持該計劃後,1951年2月,加拿大內閣最終同意參加科倫坡計劃[3]

1951年7月1日,科倫坡計劃開始正式實施,最初規劃設計期限為6年[1]。1955年10月17日至20日,諮詢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新加坡舉行,會議決定將計劃延長至1961年[5]。科倫坡計劃曾多次延期,直到1980年改為無限期延長[2]

自1951年到1958年9月,美國在科倫坡計劃名義下提供了大約30億美元援助,占到同時期的85%,但由於援助遵循雙邊原則,受援國很少將從美國得來的援助與科倫坡計劃相聯繫[2]。而且為了打破該計劃由英國主導的局面,美國積極將自己的亞洲盟友、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拉入該組織,以改變它的成分和性質。對日本加入該計劃,英國最初是採取抵制態度的,但由於美國施壓,在1954年10月於加拿大渥太華舉行的第六次會議上,日本、泰國菲律賓被接納為正式成員,至此成員發展到17個國家[2]

從1950年到1972年,包括技術援助、資金援助、商品和服務在內,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新西蘭等主要施援國通過科倫坡計劃提供的援助金額達到320億美元;而到1983年,通過科倫坡計劃提供的援助總金額達到720億美元,其中412億美元是來自美國[1]

1977年12月,科倫坡計劃的全名改為「關於亞太地區合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倫坡計劃」。

1990年代後,加拿大因國內經濟不景氣,財政負擔沉重等原因,削減對外國際援助。1992年,加拿大退出科倫坡計劃[3]

成員經濟體

現有成員

科倫坡計劃現有27個成員經濟體:

成員經濟體 加入時間 說明
  澳大利亞 1950年11月28日 創始成員。
  印度 1950年11月28日 創始成員。
  新西蘭 1950年11月28日 創始成員。
  巴基斯坦 1950年11月28日 創始成員。
  斯里蘭卡 1950年11月28日 創始成員。原稱「錫蘭」,1972年後改稱現名[6]
  寮國 1951年
  美國 1951年2月 1951年2月,美國正式加入了科倫坡計劃,並成為該計劃的最大施援國[1]
  緬甸 1952年3月 其英文國名曾於1989年由Burma改為Myanmar[6]
  尼泊爾 1952年
  印度尼西亞 1953年
  日本 1954年10月5日 1954年10月6日,日本閣議日語閣議_(日本)通過加入科倫坡計劃。1987年,日本外務省國際協力事業團決定將10月6日定為「國際協力日」。
  菲律賓 1954年10月5日
  泰國 1954年10月5日
  馬來西亞 1957年10月7日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獲得獨立,1957年10月7日成為獨立會員。原稱馬來亞,1963年後改稱現名[6]
  新加坡 1959年 1959年,從英國取得自治的新加坡自治邦成為獨立會員,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並獨立建國,1966年再次成為獨立會員。
  不丹 1962年11月
  南韓 1962年11月
  阿富汗 1963年11月12日
  馬爾地夫 1963年11月12日
  伊朗 1966年
  孟加拉 1972年
  斐濟 1972年
  巴布亞新幾內亞 1973年
  蒙古國 2004年6月15日 1998年5月至2004年6月15日為觀察員國[6]
  越南 2004年6月15日 2001年11月5日至2004年6月15日為觀察員國[6]
  文萊 2008年11月20日
  沙烏地阿拉伯 2012年4月25日 [7]
  智利 2021年
  盧旺達 2024年

前成員

成員經濟體 加入時間 退出時間 說明
  加拿大 1950年11月28日 1992年 創始成員。加拿大參與了科倫坡計劃籌備期間的歷次會議,但1951年2月,加拿大內閣最終同意參加科倫坡計劃。
1990年代後,加拿大因國內經濟不景氣,財政負擔沉重等原因,削減對外國際援助。1992年,加拿大退出科倫坡計劃[3]
  英國 1950年11月28日 1991年 創始成員。
  柬埔寨 1951年 2004年6月15日
  越南共和國
  越南
1951年 1978年 南越在1951年加入科倫坡計劃,1975年被推翻。1976年7月2日其成員身份被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繼承,後於1978年退出。

歷任負責人

科倫坡計劃局局長

科倫坡計劃局(Colombo Plan Bureau)歷任局長(Directors)[6]
在任時間 局長 國籍 生卒年 其他說明
1951.8-1953.9 Geoffrey M. Wilson   英國 1910-2004
1953.9-1956.2 派克·柯廷英語Pike Curtin   澳大利亞 1907-1997
1956.4-1957.8 內森·凱菲茨英語Nathan Keyfitz   加拿大 1913-2010
1957.8-1959.7 Robert Hunter Wade   新西蘭 1916-2011
1959.7-1961.12 John Kenneth Thompson   英國 1913-1985
1961.12-1964.1 Sashichiro Matsui   日本 1913-
1964.1-1966.3 James Lawrence Allen   澳大利亞 1913-1990
1966.3-1969.6 D. Alan Strachan   美國 1903-1996
1969.1-1973.8 Alan Burton Connelly   加拿大 1908-
1973.8-1975.12 I.K. McGregor   新西蘭
1976.1-1979.2 Leonore E.T. Storar   英國 1920-1997 全名Leonore Elizabeth Therese Storar,女性
1979.2-1982.2 Noboru Yabata   日本
1982.2-1985.2 Eriks Ingevics   澳大利亞 1929-2016
1985.2-1986.1 唐納德·R·圖森特英語Donald R. Toussaint   美國 1927-1986
1986.7-1991.7 Gilbert H. Sheinbaum   美國 1929-
1991.7-1994.12 約翰·瑞恩   新西蘭   John Ryan

科倫坡計劃秘書長

1995年,科倫坡計劃進行機構重組,科倫坡計劃局(Colombo Plan Bureau)被科倫坡計劃秘書處(Colombo Plan Secretariat)取代,負責人改稱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

科倫坡計劃秘書處(Colombo Plan Secretariat)歷任秘書長(Secretary-general)[6]
在任時間 秘書長 國籍 生卒年 其他說明
1995.1-1999.3 Kim Hak-Su   南韓 1938-
1999.4-2003.6 U. Sarat Chandran   印度 1953-
2003.6-2007.8 Kittipan Kanjanapipatkul   泰國
2007.8-2011.8 Patricia Yoon-Moi Chia   馬來西亞 1952- 女性
2011.8.15- 2013.11.28 Adam Naseer Maniku   馬爾地夫
2013.11.8- 2014.5.2 Tay Bian How   馬來西亞 代理
2014.5.2- 2018.5.1 金利多吉英語Kinley Dorji   不丹
2018.5.1- 潘翹秋   越南   女性,前越南駐斯里蘭卡兼駐馬爾代夫大使[8]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孫建黨. 冷战与科伦坡计划的起源.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07, (9): 101–103. 
  2. ^ 2.0 2.1 2.2 2.3 2.4 張德明. 从科伦坡计划到东盟:美国对战后亚洲经济组织之政策的历史考察.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3-03-01 [2018-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0). 
  3. ^ 3.0 3.1 3.2 3.3 孫建黨. 科伦坡计划与加拿大对南亚和东南亚的发展援助.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1, (12): 64–70. 
  4. ^ 張軍. 浅析科伦坡计划中的澳大利亚.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 10 (4): 57–59. 
  5. ^ 史一濤. 论“科伦坡计划”. 世界知識. 1955, (22): 15–17.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 - L. World Statesmen.org. [2018-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0). 
  7. ^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joined the Colombo Plan. The Colombo Plan Secretariat. 2012-04-25 [2018-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8. ^ 越南女性代表当选科伦坡计划秘书长. 人民軍隊報-越通社. 2017-12-14 [2018-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