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一船隊

竹一船隊(日語:竹一船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軍護送船隊之一。作為被稱作「竹船隊」的一系列運輸船隊中最早也是最完善的一支,此船隊承擔將2個步兵師團運送至菲律賓新幾內亞西部來加強日本本土防禦陣地的任務,1944年4月17日從中國上海出港。同年4月26日和5月6日遭到美國海軍潛艇的攻擊,船隊中4艘運輸船沉沒,超過3,200名日本士兵死亡。殘餘的船隊將目的地變更為哈馬黑拉島,並在此卸下倖存的士兵和武器裝備。

竹一船隊
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竹一船隊出航航路圖[1]
日期1944年4月17日-5月21日
地點
上海馬尼拉哈馬黑拉島之間的海面上
結果 美軍決定性勝利,日軍無法向菲律賓島嶼和新幾內亞受重創的守軍提供足夠的補給,絕對國防圈規模也被大幅削減
參戰方
 大日本帝國  美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日本 梶岡定道日語梶岡定道 美國 拉爾夫·瓦爾多·克里斯蒂英語Ralph Waldo ChristieUSN[2]
兵力
1艘布雷艇
3艘驅逐艦
2艘海防艦
1艘掃雷艦
2艘驅潛艇
3艘巡邏艦
15艘商船
2艘潛艇
傷亡與損失
運輸船4艘沉沒
陸軍士兵3,200人戰死(4,290人)

竹一船隊的失敗,在戰略層面上對整個東亞戰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兩個師團的兵力並未輸送到目的地,最終迫使日本軍大本營做出防線後撤超過600英里(970公里)的決定。此外,幾乎所有的師團在此時都已遭到過重創,其後那些與美國陸軍部隊交戰過的師團也最終不能參與日本本土的防衛。

概要

竹一船隊是作為被稱為「竹輸送」的一系列緊急運輸作戰中[3](也被稱為竹船隊[4])最早同時也是最完備的一次[5][6]。主要擔負將大日本帝國陸軍第三十二師團和第三十五師團運往菲律賓以及新幾內亞西部的任務[7]1944年昭和19年)4月下旬由中國上海港出發[8][9][10][11]。船隊儘管配置了多艘護航艦艇,但還是分別於4月26日和5月6日遭受美國海軍潛水艇的魚雷攻擊,導致4艘運輸船被擊沉(4月26日被擊沉1艘,5月6日被擊沉3艘)[11],超過3,200名日本士兵死亡[6]。倖存的船隊依照命令變更目的地,將餘下的人員和物資卸載在哈馬黑拉島[6][11][12]

背景

絕對國防圈設想

1943年(昭和18年)9月,日本海軍日本陸軍同意沿所謂的日本絕對國防圈建立防禦陣地。絕對國防圈將從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新幾內亞島西部的蓋爾文克灣(現鳥頭灣)到班達海弗洛勒斯海海域制定為最前線[13]。由於此時在防衛線上幾乎沒有部署陸軍部隊,因此大本營計劃從中國戰線以及滿洲地區調運作戰部隊專門用於空軍基地的防衛,使其形成的日本防衛計劃的基礎[14]。部隊運輸行動在1944年(昭和19年)3月之後正式展開[15]

對中部太平洋方面(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的增援作戰被命名為「松輸送」[16],對豪北方面(日語簡稱澳洲為「豪」,此處指稱新幾內亞西部等荷屬東印度東部地區)的增援作戰則被命名為「竹輸送」[3]。這些作戰行動代號,源自在日本有着好兆頭的三種植物「松、竹、梅」,日本軍方效仿之前成功接收到德國突破封鎖的「柳輸送日語柳船」行動而起名[17]

然而,由於船隻裝載量的不足,增援部隊的運輸作業被推遲[18]。由於為加強中太平洋方面的防禦力量而進行的調運行動被指定為最高優先級,其他地方預定配屬的部隊計劃被推遲[19],特別是豪北方面的預定配屬部隊直到1944年(昭和19年)4月仍然滯留在中國[20]

中部太平洋的增援作戰(松輸送)則按原計劃順利進行。[16]

1944年3月末,由於查雅普拉[21][22]帕勞[23]遭到空襲日語パラオ大空襲,已拖延許久的豪北方面增援作戰(竹輸送)被迫加速進行[24]東條英機參謀總長為了應對急速變化的戰場情勢而採取「一令一動方針」(一令一動主義),積極變更部隊的派遣目的地[15]

擔心盟軍會向新幾內亞西部和菲律賓南部快速推進的大本營,在4月4日[25]將預定派往帕勞第35師團第二次輸送部隊(以兩個步兵聯隊日語歩兵連隊為主力)改派往新幾內亞西部的馬諾夸里(同時也將該師團從原計劃配屬的第31軍改編入第2軍[26];將預定派往哈馬黑拉島的第32師團改派往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同時也將該師團從原計劃配屬的第12軍改編入第14軍的戰鬥序列)[27][28]

4月9日,大本營正式發出竹船隊作戰命令[29],運送這兩個師團的竹一船隊在上海完成集結編組[30][31]。這兩個師團都是在1939年組建的,曾在中國戰場上參加過眾多戰役[32]。「竹一船隊」是「竹船隊」第一號作戰的意思[9]。另外,第35師團原有的三個步兵聯隊中的步兵第219聯隊日語歩兵第219連隊已經與師團司令部一道作為第一輪輸送部隊,搭乘「松輸送」的「東松5號船隊」於4月上旬先行出發並在當月下旬無損失的抵達帕勞[6][7][33]

另外,大本營在4月10日的時候又再次變更計劃,第32師團改為運送往最初預定的哈馬黑拉島[30]。大本營所擔心的是,對前線進行部隊輸送的難度逐漸增大,意味着將不可能在盟軍部隊抵達之前完成對絕對國防圈的兵力增援。因此決定將第32師團轉往當時正遭受直接威脅的新幾內亞島西部和荷屬東印度群島東部以支援正在當地的第2軍,而不是棉蘭老島[12]。目的地變更的命令,在船隊出發後的4月25日正式下達[34]

日本海上運輸情況

至1944年初,盟軍的潛艇已擊沉了大量日方艦船英語Allied submarines in the Pacific War。盟軍潛艇的作戰活動常得到「Ultra英語Ultra」的情報指引,「Ultra」通過攔截解讀編碼英語Code (cryptography)無線電傳輸信息收集獲得有關船隻動向的情報。由於日本海軍護衛船隊的位置和航線情報是以日常波段進行定期廣播,截獲日語傍受信息的盟軍海軍指揮官會將攻擊目標的信息傳遞給在航路附近的潛艇部隊。盟軍的潛艇指揮官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有利的時機對日方船隊進行攔截和攻擊。[35]

 
梶岡定道日語梶岡定道少將(1944年)

日本海軍反潛戰術的落後,是導致日方船隻大幅損失的主因之一。從戰前一直到太平洋戰爭前半段,日本海軍就不太注重保護商船隊防止來自水下的攻擊,直到1943年之前都沒有常規性的組織商船護衛船隊[36]。船隊的組織性差,由於編組方面的等待和互相之間航行速度調節的稼動率低下而備受指責[37]。1943年下半年,負責進行通商貿易船隊保護的海上護衛總司令部成立,對護航船隊的組成以及護航戰術的研究正式進入規範化[38]

1944年2月期間,盟軍對日方商船的攻擊導致了日本方面開始變更自己運輸船隊的組成。在這個月中,超過10%的日本商船受到盟軍水下的潛艇或空中的飛機攻擊而沉沒[39]。這些損失中也包括運送增援部隊至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群島的運輸船英語Troopship[40][41]。日本海上護衛總司令部於是採取「大船隊形式」(日語:大船団方式)的新策略,將過去5艘數量級的護送船隊改為擴編至10到20艘的規模。「大船隊形式」的優點在於日本海軍可以為每一支護航船隊分配更多的護航艦艇,在減少船隊數量的同時也減少了被敵方潛艇發現的機率。新策略施行首月(1944年3月),日方船隻損失量的下降使日本海軍認為新策略是十分有效的[42]。然而,根據美國海軍官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描述,這實際上是由於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潛艇在當月被從通商破壞日語通商破壊任務中抽調至航母特混艦隊旗下支援其進行航母機動艦隊行動[43]。另外在日本方面,海上護衛總司令部也從通信分析的結果中推測美軍潛艇的作戰部署變化也是損失量的下降的原因之一[42]

1944年4月,設立了專為「松輸送日語松輸送」而成立的特設護衛船隊司令部(又稱臨時護衛船隊司令部,日語:臨時護衛船団司令部[4][44][45][注釋 1]。這種特設護衛船隊司令部體制由於是預備向未曾參與護航行動或並無反潛作戰經驗的護衛船隊提供高級海軍士官日語海軍士官擔任指揮官,因此有可能在司令部中僅有司令官日語司令官為常設職務,在船隊組成之際再從其他部隊抽調參謀和護衛艦艇集結而成[38]。此外,此種體制由於沒有實戰兵力和參謀團隊的編制,無法在日常的訓練種熟悉和提高協同作戰能力,因此也有難以發揮有效戰力日語戦力的弱點[47]

竹一船隊為了運送兩支重要的師團而開始集結9艘大型運輸船隻[4]和強大的護航部隊[48]。曾參加過包括威克島之戰英語Battle of Wake Island等作戰行動的海軍少將梶岡定道被任命為本次護航行動的船隊指揮官[2][4]。在大海指日語大海指[注釋 2]第363號令基礎上設立的護衛部隊由1944年4月8日新成立的特設護衛船隊司令部之一——第6護衛船隊司令部旗下,包括作為旗艦的老式燃防潛網敷設艦日語急設網艦白鷹日語白鷹 (急設網艦)」號[50]以及3艘驅逐艦和海防艦、驅潛艇等各種小型艦艇構成[4]。護衛艦艇在船隊停留馬尼拉的前後曾有大幅度的變更,這是因為依照「大海指第363號令」的布局,海上護衛總司令部的負責區域在馬尼拉以北,以南則為聯合艦隊的負責區域[51]

航行

從上海到馬尼拉

 
美軍潛艇「鰺魚號英語USS Jack (SS-259)」(1943年12月)

竹一船隊4月17日從上海泗礁山錨地出發,啟程前往馬尼拉[10][11][52][注釋 3]。此時船隊的編成為運輸船15艘和負責護衛的第六護衛運輸艦隊防潛網敷設艦「白鷹」號等驅逐艦3艘(白露藤波、朝風)、海防艦3艘(倉橋、20號、22號)以及其他6艘艦隻[50]。運輸船中第32師團使用5艘,第35師團則分配到3艘,另外還有其他七艘船伴隨去往馬尼拉[51][注釋 4]。兩個師團之外還有海軍第107、第108防空隊等乘船同行[52][54]。依照大本營方面設想,竹一船隊4月27日到達馬尼拉,5月3日到達哈馬黑拉,5月7日到10日在馬諾夸里地區展開防線[10]

然而,盟軍破譯部門已經通過破解日軍加密無線電而成功得知竹一船隊出航訊息,通過截獲無線電並進行解析日語Traffic analysis得知了船隊是向南方行駛[2][55]。根據被截獲的無線電信號情報,美國海軍潛艇「鰺魚」號駛向「竹一船隊」,並於4月26日上午在呂宋島西北海面發現了目標[6][55]艦長湯米·戴克斯英語Thomas M. Dykers[注釋 5]中校試圖指揮潛艇進入日語機動一個較佳的對船隊攻擊位置,但在躲避日軍潛艇時錯失良機。幾分鐘後,一架日軍飛機發現了「鰺魚」號並向其發起攻擊,但船隊並未因此特地改變航向。在發現了「白鷹」號排出的濃煙後,「鰺魚」號在當天中午再次找到船隊,並在日落前一小時浮出水面進入到攻擊位置。但它再次遭到日本的軍用飛機的攻擊而被迫下潛[2]

天黑後,「鰺魚」號再次浮出水面並在月亮落下後成功發動攻擊。由於日方提高了護衛艦艇的警備性,較難攻入船隊陣內,「鰺魚」號從遠距離進行了三輪攻擊,共計向船隊發射了19枚魚雷[2]。此次攻擊中,排水量5,425的貨輪「第一吉田丸」被擊沉[57][58]。該船載有第32師團步兵第210聯隊下屬主力等約3,500人,聯隊長小池安正大佐以下2,586人當場喪生[54][注釋 6]軍旗也沉入海中[6]。其餘的日本船隻繼續駛往馬尼拉並在4月27日到達那裡[6][52][注釋 7]。另外,美國海軍方面的資料則指出在此次攻擊中還擊傷了另一艘運輸船[注釋 8]

從馬尼拉到哈馬黑拉島

 
美軍潛艇「角魚」號英語USS Gurnard (SS-254)(1944年3月)。

5月1日,竹一船隊從馬尼拉出發前往新幾內亞[5][61]。「帝海丸」代替被擊沉的「第一吉田丸」繼續執行運送任務,總計8艘運輸船[61][注釋 9],由防潛網敷設艦「白鷹」號(船隊旗艦,司令為梶岡少將)和3艘驅逐艦(白露、藤波、五月雨)、哨戒艇等5艘負責護航[54][61][63][注釋 10]。而據「白鷹」號船員回憶,防潛網敷設艦「蒼鷹日語蒼鷹 (急設網艦)」號也曾加入船隊[64]。船隊更是無前例的受到第3南遣艦隊的照應,因此取道預期不會有埋伏的安全路線繼續航行,以減少潛艇攻擊的風險[12][61]

美軍通訊情報操作員再次檢測到船隊的離開。5月2日,分析員估計船隊規模為9艘運輸船和7艘護衛艦,負責運載第32師團(12,784人)和第35師團(人數不詳)。由於已經解碼日本陸軍的船舶通信代碼,因此盟軍也獲得了船隊的路線、航速、每日午間位置和目的地等信息。這種「聰慧過人的成果」在5月2日傳遞到相關指揮部,由美國海軍在有利位置上的潛艇負責伏擊日軍艦艇[65]

5月6日,竹一船隊遭到強烈的潛艇攻擊[62][66]。美軍潛艇「角魚」號英語USS Gurnard (SS-254)西里伯斯海蘇拉威西島東北端附近海域伏擊日本艦隊。「角魚」號的艦長赫布·安德魯斯(Herb Andrews)[注釋 11]中校採取一種謹慎的做法指揮潛艇下潛以避免被飛機發現。在他抵達射擊位置四小時之後,向兩艘運輸船發射了六枚魚雷。第一輪齊射只有一枚魚雷命中目標,第二輪齊射錯過了預期的目標,但其中一枚魚雷命中了另一艘運輸船。安德魯斯中校指揮潛艇掉頭後又發射了艇艉發射管中的魚雷,並命中了第三艘運輸艦。由於其中一艘日本驅逐艦掉頭反擊,迫使「角魚」號放棄繼續攻擊[68]。這艘驅逐艦由於高速航行下聲吶無法有效地使用,儘管投下了100餘枚深水炸彈,「角魚」號仍毫髮無損[68][69]。日軍方面,儘管有陸軍第7飛行師團日語第7飛行師団 (日本軍)的一架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和三架九九式軍偵察機在空中進行警戒,但在船隊遭到攻擊時並未能探查到「角魚」號[70]

兩個小時後「角魚」號上升到潛望鏡深度,發現日軍正在努力進行兵員和裝備物資的搶救作業。當天晚上,「角魚」號又將一艘已損傷無法繼續航行的運輸船擊沉。「角魚」號的攻擊共擊沉貨船「天津山丸」(原隸屬於三井船舶日語三井船舶:6,886噸、一部分第32師團司令部、步兵第212聯隊本部共計3,400人)、運輸船「亞丁丸日語第一大福丸型貨物船」(原隸屬於大洋興業:5,825噸,第三十五師團各隊約2,300人)和「但馬丸日語T型貨物船」(原隸屬於日本郵船:6,995噸、第三十五師團步兵第220聯隊〈第2大隊編制不足〉約2,700名)[5][68]。「亞丁丸」當場沉沒,由於已經有「第一吉田丸」被擊沉時的教訓,航行前已經布置過將步槍步兵炮綁在了木上等措施,但仍有大量的物資沉入海中[5][71]。相較於此前,沉沒的3艘船合計8500名兵員中,最終有約85%獲救[5]。倖存者們都被護衛艦隊救起,以至於僅五月雨號一艘驅逐艦就收容了2700名陸軍官兵[72]。最終總計有1,290人喪生,同時也損失了大量裝備和物資[12][65]

受到重創的竹一船隊僅剩5艘運輸船[61],臨時躲避至蘇拉威西島北部的邦加島停泊點[73]。5月8日上午7點、船隊從邦加島停泊點出發[73],5月9日[注釋 12]奉命在哈馬黑拉島瓦西勒英語Wasile Bay入港[12][61][75]。大本營放棄了繼續行動,命兩個師團剩餘的兵力和物資裝備全數在瓦西勒登陸。3艘驅逐艦(藤波、白露、五月雨)則接受了護航任務,前往巴厘巴板[74]。船隊則於5月13日從瓦西勒灣啟程返回馬尼拉[76],並於5月20日無損失的抵達馬尼拉[71][76]。5月21日,依照「大海指第382號令」,護航部隊被解散[77][78]

結局

竹一船隊遭到的攻擊使第32師團和第35師團的戰力被大幅削弱。第32師團的步兵9個營只剩5個營,炮兵4個營減少到只剩一個半營的兵力[12][79]。具體就是第32師團的戰力僅剩步兵2個聯隊(其中1個大隊編制不足)、第35師團則以步兵4個大隊為基礎[5]。第35師團能夠推進到哈馬黑拉島的步兵營只有四個,炮兵幾乎全部損失[12]

竹一船隊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令日本方面的領導們意識到已不再可能對新幾內亞西部進行增援了[5]第2方面軍司令官阿南惟幾上將要求船隊剩下的船隻按照預定計劃將第35師團運送至新幾內亞,但這一請求被日本軍部大本營拒絕了,由前文所述,此次運輸行動至哈馬黑拉島就終止了[80]。竹一船隊的失敗,也導致了大本營對絕對國防圈計劃的修改[80]

得知「第一吉田丸」被擊沉的大本營,在5月2日將絕對國防圈前沿基地的薩米比亞克島由絕對確保地區名單中劃除,降級為持久戰日語持久戦地區[81][82]。由於此後接連遭受的損失,大本營海軍部認為很難將護送運輸延伸到曼諾瓦里,5月9日決定將曼諾瓦里以及蓋爾文克灣一帶也降級為持久戰地區[61][83]。在新幾內亞方面新的絕對防衛戰外圍撤退到索龍至哈馬黑拉島間連線的後方[84][85]。這意味着比起3月份的防衛計劃,絕對國防圈的外圍已經戰略後撤了600英里(970公里)[80][86]第2方面軍司令官阿南惟幾對此決定表示反對,不顧大本營的意圖於5月12日下達了應當死守曼諾瓦里的方面軍命令(輝參電第306號)[87],導致了南方軍與大本營之間的嚴重衝突[88]

6月,日本海軍的相關參謀人員為了調查為何竹一船隊的行動事前已被探查到而被派遣至馬尼拉。這些官員認為無線信號的加密是安全的,問題出在別的地方,因此他們開始討論其他可能的解釋。這些解釋包括,船隊啟航時激增的無線電通信被盟軍無線電通信分析師所察知;一個在馬尼拉的日本軍官不慎洩露信息日語情報漏洩;潛入馬尼拉海濱的盟軍間諜收集到了有關船隊的組成和目的地的無線電電報等等[76]。最終調查組開會認為,盟軍間諜的通風報信導致了船隊航行信息的泄漏,而於此日本軍方的無線通信代碼並沒有作出變更。[89]

在竹一船隊之後,為了運送增援部隊和軍需物資到哈馬黑拉島,竹輸送計劃繼續執行[90]。竹二船隊(別名:H25船隊。運輸船8艘、護衛艦3艘)於5月15日抵達哈馬黑拉島瓦西勒,竹四船隊(別名:H27船隊。運輸船9艘、護衛艦5艘)6月5日抵達瓦西勒,竹五船隊(別名:H28船隊,載有第10派遣隊)6月13日經哈馬黑拉島加萊拉抵達瓦西勒,這些船隊均未有損失[91]。然而,5月19日出發於宿霧島的竹三船隊(別名:H26船隊。運輸船9艘、護衛艦4艘),在5月22日和23日遭到美軍潛艇「魟魚號英語USS Ray (SS-271)」和「塞羅魚號英語USS Cero (SS-225)」的攻擊,「天平丸」等兩艘運輸船被擊沉,另有1艘被擊傷[92]

竹一船隊運送抵達哈馬黑拉島的第32師團和第35師團倖存部隊,之後被目擊到與美國陸軍交戰。第35師團在5月經海軍艦艇的運送從哈馬黑拉島進入索龍[86]。第35師團之後參加了比亞克島戰役桑薩波爾戰役日語サンサポールの戦い,師團大部分自1944年9月起就困守鳥頭半島(現多貝拉伊半島),並在此迎來終戰[93]。第32師團方面則就地駐紮成為哈馬黑拉島的駐守部隊[86]。1944年9月至10月,第32師團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嘗試阻止並反擊在鄰近的莫羅泰島登陸並試圖建立一個前哨基地的盟軍登陸部隊,最終損失慘重(莫羅泰島戰役英語Battle of Morotai[94]

1944年5月末至6月期間,大本營又向新幾內亞方面發動了名為「渾作戰日語渾作戦」的運輸作戰,均以失敗告終[95]

船隊的編制

上海至馬尼拉

馬尼拉至哈馬黑拉

註腳

注釋

  1. ^ 大井(2001年)書中所述為「臨時護衛船団司令部[46]
  2. ^ 軍令部總長對天皇下達的指令在許可的範圍內對各指揮官進行細節事項的指示[49]
  3. ^ 美方資料記載為4月18日出發[8]
  4. ^ 另有來源指出兩師團各分配到了四艘運輸艦[53]
  5.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56]
  6. ^ 不同資料來源對於「第一吉田丸」犧牲的人數各有不同,部分來源指出全船船員全數喪生,但戦史叢書『大本営陸軍部〈8〉』記載步兵第210聯隊2573名官兵死亡(包括聯隊指揮官),僅751名得救[6]。而戦史叢書『南西方面海軍作戦』則記載有2155名官兵死亡,751名官兵倖存[52]小詹姆斯·懷斯英語James E. Wise, Jr和斯科特·巴朗(Scott Baron)則指死亡人數在900人以上[59]
  7. ^ 美方資料記載為29日[12]
  8. ^ 8.0 8.1 美國海軍官方年表(The Offiicial Chronology of the US Navy in World War II)中指出另有一艘名為「Wales-Maru」的船受損。駒宮真七郎所述,4月29日從高雄出發前往馬尼拉的タマ17船隊中有一艘名為「うゑいるず丸」的船,書中並沒有記載其此前的活動[60]
  9. ^ 部分資料記載為9艘[62]
  10. ^ 10.0 10.1 10.2 戦史叢書《海上護衛戦》記載另有一艘船名不明的運輸船。另外,護衛艦艇除了3艘驅逐艦和第38號驅潛艇之外,還有防潛網敷設艦「蒼鷹號日語蒼鷹 (急設網艦)」和第37號驅潛艇等共計6艘[34]
  11. ^ 譯名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67]
  12. ^ 據「五月雨」號船員的回憶則是5月10日[74]

參考

  1. ^ Parillo (1993), p. 140
  2. ^ 2.0 2.1 2.2 2.3 2.4 Blair (2001), p. 622
  3. ^ 3.0 3.1 戦史叢書102巻、403頁「竹輸送」
  4. ^ 4.0 4.1 4.2 4.3 4.4 4.5 戦史叢書54巻、401頁「六、竹船団の遭難」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戦史叢書75巻、422-423頁「竹一船団の遭難と西部ニューギニア防備対策」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戦史叢書75巻、354-356頁「西部カロリン及び豪北方面陸軍兵力展開狀況」
  7. ^ 7.0 7.1 戦史叢書75巻、316-318頁「第三十二、第三十五師団等の輸送 ― 竹輸送」
  8. ^ 8.0 8.1 Parillo (1993), p. 139
  9. ^ 9.0 9.1 Surhone (2011), p. 7
  10. ^ 10.0 10.1 10.2 戦史叢書75巻、348-350頁「西部ニューギニア方面防備兵力の再検討」
  11. ^ 11.0 11.1 11.2 11.3 戦史叢書102巻、227頁「昭和19年(1944年)4月21日」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Willoughby (1966), p. 273
  13. ^ Willoughby (1966), p. 250
  14. ^ 戦史叢書75巻、203-205頁「第三十五師団の輸送と亀地區への派遣先変更」
  15. ^ 15.0 15.1 戦史叢書75巻、273-274頁「各方面の戦局」
  16. ^ 16.0 16.1 戦史叢書102巻、406頁「松輸送」
  17. ^ 戦史叢書『海上護衛戦』、357頁。
  18. ^ Willoughby (1966), pp. 251–252
  19. ^ 戦史叢書75巻、201-203頁「第十四師団派遣先のマリアナへの変更」
  20. ^ Willoughby (1966), pp. 257–258 and p. 272
  21. ^ 戦史叢書75巻、236-278頁「ホランジア空襲」
  22. ^ 戦史叢書102巻、223-224頁「昭和19年(1944年)3月30日」
  23. ^ 戦史叢書75巻、238-241頁「パラオ空襲」
  24. ^ 戦史叢書75巻242-245頁「ホランジア及びパラオ空襲の影響と古賀聯合艦隊司令長官の戦死」
  25. ^ 戦史叢書102巻、225頁「昭和19年(1944年)4月4日」
  26. ^ 戦史叢書75巻、312-316頁「三角地帯の戦備」
  27. ^ 戦史叢書75巻、303-304頁「飯村參謀総長着任ころまでの全般狀況」
  28. ^ 戦史叢書『豪北方面陸軍作戦』、326頁、340頁。
  29. ^ 戦史叢書102巻、226頁「昭和19年(1944年)4月9日」
  30. ^ 30.0 30.1 戦史叢書『豪北方面陸軍作戦』、371頁。
  31. ^ Willoughby (1966), p. 272
  32. ^ Madej (1981), p. 60 and pp. 62–63
  33. ^ Smith (1953), p. 459
  34. ^ 34.0 34.1 戦史叢書『海上護衛戦』、373頁。
  35. ^ Parillo (1993), pp. 89–90
  36. ^ Parillo (1993), pp. 133–134
  37. ^ 大井(2001年)、184頁。
  38. ^ 38.0 38.1 Parillo (1993), pp. 135–136
  39. ^ Parillo (1993), p. 137
  40. ^ Wise et al (2003), p. 46
  41. ^ Morison (2001), p. 20
  42. ^ 42.0 42.1 大井(2001年)、225頁。
  43. ^ Parillo (1993), pp. 137–139
  44. ^ 戦史叢書102巻、224頁「昭和19年(1944年)4月1日」
  45. ^ 戦史叢書『海上護衛戦』(1971年)、321-322頁。
  46. ^ 大井(2001年)、232-239頁。
  47. ^ 大井(2001年)、233-234頁。
  48. ^ Willoughby (1966), pp. 272–273
  49. ^ 陸海軍文書について (PDF).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2014-02-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2-15). 
  50. ^ 50.0 50.1 占守電探室 2012,第196頁.
  51. ^ 51.0 51.1 51.2 51.3 戦史叢書『海上護衛戦』、372-373頁。
  52. ^ 52.0 52.1 52.2 52.3 52.4 戦史叢書54巻、401頁「第一吉田丸の喪失」
  53. ^ Hackett, Bob; Kingsepp, Sander and Cundall, Peter. IJN Minelayer Shirataka: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fleet.com. 1998–2005 [2009-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1). 
  54. ^ 54.0 54.1 54.2 54.3 戦史叢書『南西方面海軍作戦―第二段作戦以降』、401頁。
  55. ^ 55.0 55.1 Drea (1992), p. 129
  56.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2749,832頁.
  57. ^ 戦史叢書102巻、228頁「昭和19年(1944年)4月26日」
  58. ^ 占守電探室 2012,第197頁.
  59. ^ Wise et al (2003), p. 211
  60. ^ 駒宮(1987年)、168頁。
  61. ^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戦史叢書54巻、401-402頁「亞丁丸以下三隻を喪失」
  62. ^ 62.0 62.1 戦史叢書102巻、230頁「昭和19年(1944年)5月6日」「竹1船団(第32・第35師団輸送の9隻)、メナド北方140粁で敵潛水艦により3隻撃沈される」
  63. ^ 63.0 63.1 『第一〇四號哨戒艇戦闘詳報 自昭和十九年五月六日 至同五月七日』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日語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 Ref.C08030633200 (畫像1-14)
  64. ^ 占守電探室 2012,第198頁.
  65. ^ 65.0 65.1 Drea (1992), p. 130
  66. ^ 占守電探室 2012,第199-200頁.
  67. ^ 新華社譯名室 1993,第1259,84頁.
  68. ^ 68.0 68.1 68.2 Blair (2001), p. 623
  69. ^ Parillo (1993), p. 141
  70. ^ 戦史叢書『西部ニューギニア方面陸軍航空作戦』、341頁。
  71. ^ 71.0 71.1 駒宮(1987年)、164頁。
  72. ^ 五月雨出撃す 2010,第274頁「五月六日(航海中)」
  73. ^ 73.0 73.1 五月雨出撃す 2010,第275頁.
  74. ^ 74.0 74.1 五月雨出撃す 2010,第276頁.
  75. ^ 戦史叢書102巻、231頁「昭和19年(1944年)5月9日」
  76. ^ 76.0 76.1 76.2 戦史叢書54巻、402-403頁「被害の原因」
  77. ^ 戦史叢書102巻、233頁「昭和19年(1944年)5月21日」
  78. ^ 戦史叢書『海上護衛戦』、374頁。
  79. ^ Madej (1981), p.60
  80. ^ 80.0 80.1 80.2 戦史叢書75巻、423-429頁「西部ニューギニア確保要域再度の後退」
  81. ^ 戦史叢書102巻、229頁「昭和19年(1944年)5月2日」
  82. ^ 戦史叢書『豪北方面陸軍作戦』、411頁。
  83. ^ 戦史叢書102巻、230-231頁「昭和19年(1944年)5月9日」
  84. ^ 戦史叢書『豪北方面陸軍作戦』、435頁。
  85. ^ Willoughby (1966), p. 274
  86. ^ 86.0 86.1 86.2 Smith (1953), p. 233
  87. ^ 戦史叢書102巻、231頁「昭和19年(1944年)5月12日」
  88. ^ 戦史叢書『豪北方面陸軍作戦』、442-443頁。
  89. ^ Drea (1992), pp. 130–131
  90. ^ 戦史叢書75巻、436-438頁「六 太平洋、豪北方面陸軍部隊展開促進」
  91. ^ 戦史叢書『西部ニューギニア方面陸軍航空作戦』、381頁、426頁、444頁。
  92. ^ 戦史叢書『西部ニューギニア方面陸軍航空作戦』、388-389頁。
  93. ^ Smith (1953), p. 263, pp. 443–444 and p. 449
  94. ^ Willoughby (1966), pp. 348–352
  95. ^ 『波濤』 1997年3月號「桜庭日誌(抄録) 帝國海軍のアキレス腱「防禦」に挑戦した隼鷹內務長桜庭少佐の記録」
  96. ^ 五月雨出撃す 2010,第273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