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暹羅

現在叫作泰國的暹羅王國可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不著名的參戰國之一。暹羅以積極的貢獻而與同盟國作戰。不管其實際的軍事價值如何,他們參與了戰爭中最緊張激烈的、最必不可少的軍事活動之一。暹羅派遣了一支遠征軍到法國,來為西線的戰事效力。

1919年巴黎勝利遊行期間的暹羅遠征軍。

暹羅於1917年7月對德國奧匈帝國宣戰,從而加入了戰爭。在適應了軍事與氣候且經過了專業訓練之後,這支暹羅分遣隊於1918年9月中旬開始在西線作戰。此後戰爭很快就結束了,但是隨着《1918年11月11日停戰條約》,暹羅部隊也通過接管哈爾特山中諾伊施塔特鎮,而為對德國的最初的占領做出了貢獻。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暹羅並沒有直接的影響,這是因為距離太遙遠了——不只是從歐洲到暹羅,即使是從德國在太平洋和在中國海岸的殖民領地(德屬新幾內亞德屬薩摩亞膠州灣租借地)算起,也是非常遙遠。不過,這場戰爭對於拉瑪六世國王來說,它確實提供了一個機會來強化他的國家在國際競技場的地位以及強化君主政體在暹羅國內的地位。

儘管在歐洲殖民勢力的威脅下,暹羅成功保持了其獨立,然而在1889年到1909年間,在帝國主義盛行的時期,暹羅也曾被迫割讓了老撾柬埔寨以及它自己的四個最南邊的,此外,暹羅還曾不得不授予外國公民治外法權。拉瑪六世希望通過加入協約國一方來修改那些不平等條約

拉瑪六世還將這場戰爭用作一種手段,來宣揚暹羅民族概念,以及強化他作為國家首腦的至高無上性,而在1912年王宮反叛英語Palace Revolt of 1912中,國王的身份曾遭受過軍事力量的挑戰。[1][2]

戰爭

在1917年7月22日,暹羅對德國奧匈帝國宣戰。泊於暹羅各港口的十二艘德國船立刻被扣押。船員們以及其他的同盟國國民被扣留並被送到印度,在英屬印度已有的平民拘留營里被和他們的同國平民們關在一起。

暹羅是唯一的在殖民時代期間,在各大帝國的威脅下,仍然保持完全獨立的東南亞國家。它也是這個地區僅有的一個完全出於其自由抉擇而進入這場衝突的國家。並且它是跟那些歐洲勢力處於相等的地位,而不是作為它們的帝國分遣隊的一部分而參戰。

暹羅國王打算外則與世界列強積極交往,內則復興與重建國家。他授權重新設計了國旗,以作為這一新的雙軌戰略的一個清晰的標誌。這面新旗幟有了一種額外的顏色——藍色,並被安排為了條形旗。這面旗幟據說代表了這個國家的三個元素:教義、王冠及公眾。很明顯,代表軍事的元素被歸入了他和人民之間。新的藍色、白色和紅色,也安排得很充裕,幾乎無疑是故意的,跟塞爾維亞俄羅斯法國英國美國等國的國旗是一致的。這面新旗幟出現於1917年9月28日。最初,兩個不同版本是共用的:一個版本是現在使用中的這款極簡抽象派藝術的五橫條版,另一個版本則保持了與舊國旗的連續性及其名望——帶有來自舊國旗的傳統的紅盤上的白象標誌,白象位於紅盤之上,紅盤則疊加在這些新的條紋之上。這個版本仍然是泰國皇家海軍的軍旗。當暹羅遠征軍在1919年的勝利遊行中行進時,引領着這支軍隊的便是這款混雜型旗幟。

在1917年9月,一支志願遠征軍英語Siamese Expeditionary Forces被集結。它由醫療分遣隊、汽車運輸分遣隊及飛行分遣隊構成。[3]到了1918年初,1284名男子從成千上萬名志願者中被選出。這支由帕亞·披哉·占里提泰語พระยาเทพหัสดิน (ผาด เทพหัสดิน ณ อยุธยา)少將指揮的軍隊被預定派往法國。在1918年7月30日,這些暹羅人在馬賽登陸。大約有370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英語Groundcrew被派到了伊斯特爾勒克羅圖瓦拉沙佩勒拉雷訥比斯卡羅斯普瓦的各個航空學校進行再度訓練,這是因為那些飛行員被認為禁受不了高空空戰。[2]

醫療分遣隊及汽車運輸分遣隊被送到了前線並參加了1918年的香檳(Champagne)攻勢和默茲-阿戈訥攻勢。一種說法認為,暹羅飛行員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條約》簽訂之時,還沒有完成訓練。另一方面,暹羅地面部隊則在戰火中表現出色,並被授予了戰爭十字勳章英語Croix de guerre 1914–1918 (France)拉瑪勳章。地面部隊參與了對德國萊茵蘭地區的哈爾特山中諾伊施塔特的占領,還參加了1919年巴黎勝利遊行[2][3][4]

戰後

戰爭結束後,暹羅參與了凡爾賽和會並成為了國際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到了1925年,美國、英國和法國都已經放棄了它們的治外法權。暹羅還被獎勵了那些被沒收了的德國商船。[2][5][6]

暹羅在這場戰爭期間的傷亡情況為共有19人死亡。兩名士兵在動身前往法國前就死了,剩下的則死於事故或疾病。紀念這些死於這場衝突的暹羅士兵們的世界大戰志願兵紀念館於1921年7月22日在曼谷中部的皇家田廣場開館。[4]暹羅遠徵兵團的最後一名倖存者裕·桑龍琅(Yod Sangrungruang),死於2003年10月9日。[7]

另見

參考

  1. ^ History of Thailand. [31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1). 
  2. ^ 2.0 2.1 2.2 2.3 Duncan Stearn. Thailand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First World War.com. 22 August 2009 [19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8). 
  3. ^ 3.0 3.1 Keith Hart. A NOTE ON THE MILITARY PARTICIPATION OF SIAM IN WWI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暹羅社會期刊英語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1982 [19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4. ^ 4.0 4.1 Brendan Whyte.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FIRST WORLD WAR VOLUNTEERS MEMORIAL, BANGKOK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暹羅社會期刊英語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2007 [19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5. ^ Thailand: A Country Study. Country Studies Program, formerly the Army Area Handbook Program, fro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Mongabay.com. [23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4). 
  6. ^ Duncan Stearn. A Slice of Thai History: Raising the standard; Thailand’s national flags. Pattaya Mail. 14–20 February 2003 [24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9). 
  7. ^ Obituaries in 2003. Associated Press. [4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