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號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c小調第32號鋼琴奏嗚曲,作品編號111,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821-22年,是他晚期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三首,亦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首完成的鋼琴奏鳴曲。作品題獻給魯道夫大公,他既是貝多芬的學生,也是他的朋友和贊助人。
這首鋼琴奏嗚曲包含了賦格的元素,同時也採用了很多被應認為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素材,對及後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作出了指標性的作用。全曲只有兩個樂章,而第二樂章則與同時期的第30號奏鳴曲一樣,是由主題和變奏所組成的變奏曲,貝多芬稱之為「小詠嘆調」(arietta)。對貝多芬音樂甚有認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表示,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真正與奏鳴曲式說再見的代表作[1][2]。
這首奏鳴曲並不如第30號或第31號奏鳴曲般,很快便受到了聽眾的注視,要一直至十九世紀後期時才開始被聽眾接受[3],而這曲同樣也需要很有想像力的節奏感以及技術上的挑戰性,是一首不容易掌握得好的鋼琴作品。
歷史背景
最初貝多芬打算於1820年的夏季完成一連三首的奏鳴曲,即第30號、第31號及本曲,然而同時間他亦在創作《莊嚴彌撒曲》。本曲的大網早於1819年便已定好,而當中第一樂章中「輝煌及熱情的快板」的第一主題,更可追朔至他於1801-02年間的草稿簿中—大約是相對他創作第2號交響曲的時期[4] 。而從草稿簿中亦可窺見,貝多芬是有打算把它創作成為一個三樂章的奏鳴曲,不過,隨着原第一樂章的主題被用在第13號弦樂四重奏內時,原來預定作為第三樂章的音樂動機,便改為用於本曲的第一樂章內[5]。至於第二樂章的素材,同樣地可以在草稿簿中找到,這亦與貝多芬的原意相近,最終,貝多芬放棄了重寫第三樂章的想法,即變成了現時留傳下來的規模[6]。
雖然這是貝多芬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但同時期,他亦完成了迪亞貝利變奏曲、作品119及作品126的兩套音樂小品等的鋼琴獨奏曲。
樂曲結構
共分成兩個樂章:
- 第一樂章:莊嚴的(Maestoso)—輝煌及熱情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
- 第二樂章:小詠嘆調(Arietta)—十分簡單而如歌地的慢板(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
、
及
第一樂章的演奏時間約為7-10分鐘,第二樂章需時15-20分鐘,第二樂章的演奏時間差不多是第一樂章的兩倍時間。
注釋
- ^ Mann, Thomas. Doctor Faustus. 由H. T. Lowe-Porter翻譯.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49: 56.
- ^ Cobley, Evelyn. Avant-Garde Aesthetics and Fascist Politics: Thomas Mann's Doctor Faustus and Theodor W. Adorno's Philosophy of Modern Music. New German Critique. Spring–Summer 2002, (86): 43–70 (63). JSTOR 3115201. doi:10.2307/3115201.
- ^ Jean Witold, Ludwig van Beethoven: The Man and His Work (Paris 1964), p. 140: "The sonata went almost unnoticed by contemporaries and it would be not until later that they came to understand its richness."
- ^ Zwei Skizzenbücher von B. aus den Jahren 1801 bis 1803, Breitkopf, pp. 19, 14 – cited by Rolland 1937,第517頁
- ^ Rolland, Romain. Beethoven: Les grandes époques créatrices: Le chant de la résurrection. Paris: Sablier editions. 1937: 518–520.
- ^ Rolland 1937,第513頁.
外部連結
- 波恩貝多芬之家有關《第32號鋼琴奏鳴曲》資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
- 希夫·安德拉斯談論貝多芬的《第32號鋼琴奏鳴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替代連結)
- 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國際樂譜典藏計劃上的樂譜
- 帕福利·江珀潘恩(Paavali Jumppanen)於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內的演奏版本
- 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創作歷程的介紹及對音樂內容的評論(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