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扎·伊布拉希莫夫
米爾扎·阿日達爾奧盧·伊布拉希莫夫,(俄語:Мирза́ Ажда́р оглы́ Ибраги́мов,1911年10月28日—1993年12月7日),阿塞拜疆族,蘇聯文學家。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院士。曾任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文藝部主任、教育人民部長;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家協會主席;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最高蘇維埃主席;蘇聯亞非國家團結委員會主席等職務。[1]
米爾扎·阿日達爾奧盧·伊布拉希莫夫 Мирза́ Ажда́р оглы́ Ибраги́мов Mirzə Əjdər oğlu İbrahimov | ||||||||||
---|---|---|---|---|---|---|---|---|---|---|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
任期 1954年3月9日—1958年1月23日 | ||||||||||
前任 | 納扎爾·蓋達羅夫 | |||||||||
繼任 | 伊利亞斯·阿卜杜拉耶夫 | |||||||||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 | ||||||||||
任期 1958年1月23日—1959年3月25日 | ||||||||||
前任 | 阿卜杜拉·巴伊瑪羅夫 | |||||||||
繼任 | 加贊法爾·賈法爾利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波斯薩拉卜夏瓦村 | 1911年10月28日|||||||||
逝世 | 1993年12月7日 亞塞拜然巴庫 | (82歲)|||||||||
國籍 | 蘇聯 亞塞拜然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專業 | 文學家 | |||||||||
獲獎 |
|
生平
- 1911年10月28日出生於波斯南阿塞拜疆薩拉卜省夏瓦村的一個貧農家庭。1919年隨家人遷往巴庫生活。七歲時父母雙亡,隨後在當地富農家中做長工。
- 1923年-1926年,當地小學學習。
- 1926年-1929年,巴庫巴拉哈尼工廠學校學習。
- 1929年-1931年,石油工業技術學校夜校學習,獲鑽井工程師資格。隨後在油田做工人。1930年加入聯共(布)。
- 1931年-1933年,阿塞拜疆國家研究所實習生。
- 1933年10月-1935年,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拖拉機站政治部《祖國報》編輯。
- 1935年-1937年,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生院學習。
- 1937年-1941年,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文藝部主任。
- 1942年-1947年,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教育人民委員會、教育部長。1945年當選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院士。
- 1947年-1950年,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
- 1948年-1954年,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家協會主席。
- 1954年3月-1958年1月,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 1958年1月-1959年3月,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
- 1959年-1965年,從事文學創作工作。
- 1965年-1976年,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家協會黨組第一書記。
- 1977年-1987年4月,蘇聯亞非國家團結委員會主席。
- 1981年-1991年,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家協會主席。
- 1990年-1993年,阿塞拜疆科學院尼扎米文學研究所主任。
- 1993年12月17日於巴庫逝世,享年82歲。葬於榮譽谷。
伊布拉希莫夫是蘇共20、23-24、26-27大代表;第20-21屆中央審計委員;第1-5、7-8屆蘇聯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第10-11屆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3-4、6、9屆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文學創作
米爾扎·伊布拉希莫夫的第一首詩《深根》於1930年發表在《四月的火焰》詩集中。此後,他的詩作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1932年,他參觀了烏克蘭-頓巴斯礦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工業企業,了解五年計劃期間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成就,並寫了一本散文集《在巨人的土地上》。伊布拉希莫夫創作的第一部戲劇是《生活》(1935),描寫了阿塞拜疆人民致力於鞏固集體農莊制度的鬥爭。1936年獲當地文學競賽二等獎。1938年,伊布拉希莫夫創作戲劇《馬德里》,致敬西班牙人民的英勇鬥爭。
蘇德戰爭期間,伊布拉希莫夫深入工廠、農村和部隊,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表達了他對蘇聯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堅定信念。1941年,他隨蘇軍前往伊朗南阿塞拜疆,擔任《瓦坦尤爾達》報主編。他致力於描寫南阿塞拜疆勞動人民反對伊朗專制主義的生活和鬥爭。1942年,他前往遠東,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參加與416師戰士的會面。1942年戲劇《愛情》描寫了蘇聯人民在後方無私工作的場景。
1948年他在《Ingilab ve Medeniet》雜誌上發表了他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即小說《總有一天》,描繪了阿塞拜疆工人和農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化的偉大鬥爭。他還是關於戰後集體農場村莊生活的小說《擁護》(1957)和《新時代》(1971)的作者。
除文學創作外,伊布拉希莫夫也是翻譯家。他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和《第十二夜》;莫里哀的《唐璜》;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喜劇《來得容易去得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契訶夫的《三姐妹》;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等作品翻譯成阿塞拜疆語。
1977年以來,作為蘇聯亞非國家團結委員會主席,伊布拉希莫夫多次率團訪問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葡萄牙(里斯本)、埃及(開羅、亞歷山大)、塞浦路斯(尼科西亞)、敘利亞(大馬士革)、贊比亞(盧薩卡)等國,並擔任國際代表大會的蘇聯代表團團長。在他的領導下,該委員會在阿富汗、越南、馬里等國舉辦活動,旨在爭取永久的和平。1978年,他在他在聯合國反種族隔離委員會會議上發表演講。
榮譽
- 1948年小說《總有一天》獲1951年斯大林獎二等獎
-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81)
- 三次列寧勳章(1946,1967,1981)
- 十月革命勳章(1971)
- 勞動紅旗勳章(1938)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 紀念列寧誕辰一百周年獎章
-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榮譽藝術家稱號(1943)
-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作家稱號(1961)
- 喜劇《農家姑娘》獲1965年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米爾扎·法塔利·阿洪多夫國家獎[2]
參考資料
- ^ Справ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1898 - 1991. [202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1).
- ^ Герои страны. [202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