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茲堡大學

維爾茨堡大學(德語: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 Würzburg),即「尤利烏斯-馬克西米利安-維爾茨堡大學」是位於德國南部維爾茨堡市的一所公立大學,成立於1402年12月10日,是當時德國繼海德堡大學、科隆大學、埃爾福特大學之後建立的第4所大學[1],同時也是巴伐利亞州歷史最悠久的大學。

維爾茨堡大學
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 Würzburg
Seal
校訓拉丁語: Veritati 英語:Devoted to the truth
創辦時間1402 (1415—1582年間關閉)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校長Prof. Dr. Paul Pauli
大學部人數25,295(2012/13)
研究生人數3,100
校址德國巴伐利亞州維爾茨堡
校區都市
隸屬科英布拉集團
網站www.uni-wuerzburg.de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logo
位置
地圖

維爾茨堡大學與享譽世界的海德堡大學慕尼黑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哥廷根大學等15所最具影響力的德國高校,都是德國U15大學聯盟的成員。另外,維爾茨堡大學與英國的愛丁堡大學、瑞士的日內瓦大學同屬素有歐洲常春藤聯盟之稱的科英布拉集團的創始會員。

世界首位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倫琴在維爾茨堡大學的物理研究所發現了X射線。歷史上一共有14名諾貝爾物理學、醫學獎以及化學獲獎者從維爾茨堡大學走向世界[2], 截至2017年諾獎總數世界第30名[3]

17世紀時維爾茨堡的耶穌會修士紀利安完成了在維大的哲學、倫理學和宗教法的學習後來到中國。成為湯若望的繼承者,時任清庭欽天監總管。

在2003至2011年的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維爾茨堡大學連續九年位居第101-150名,德國第6-11名;在2012QS世界大學排名第292名;在2018自然指數排名第84名,德國第4名;在2019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197名;在2020THE世界大學排名第163名。

歷史沿革

維爾茨堡大學的全稱——尤利烏斯-馬克西米利安-維爾茨堡大學,是當今德國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四所大學之一,也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第一所大學。

大學全稱中的「尤利烏斯」是為了紀念重建大學的維爾茨堡采邑主教——尤利烏斯·艾希特·馮· 梅斯佩爾布倫(Julius Echter von Mespelbrunn),而「馬克西米利安」則是直到維爾茨堡被巴伐利亞永久統治後才被加以冠名大學,以致敬在1806年成為巴伐利亞第一任國王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 Joseph )和其推行的世俗化改革。

創立和停辦

1402年,維爾茨堡大學在羅馬教皇博義九世的授權下得以建立。當時維爾茨堡市內的」Dechanteihof of Neumünster Church」教堂、「Zum großen Löwen」和「Zum Katzenwicker」這些設施都被用來作為大學創立之初的教學樓。

1410年,約翰·馮·埃格洛夫施泰因采邑主教授予大學特權(包括其自身的管轄權)。1413年,維大校長約翰·贊特福特(Johann Zantfurt)被他的助理刺殺。1415 由於缺乏資金,大學開始衰落。

重建

 
大學重建者Julius Echter von Mespelbrunn

1573年,尤利烏斯·艾希特·馮· 梅斯佩爾布倫(Julius Echter von Mespelbrunn)當選為維爾茨堡的采邑主教,並立即着手重建維爾茨堡大學的高等教育。157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授予大學特權。1576 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重新授予大學教皇特權。1582年1月2日至4日,在尤利烏斯·艾希特·馮· 梅斯佩爾布倫采邑主教的主持下維爾茨堡大學隆重地重新開幕。大學特權的授予,神學、哲學、法律和醫學學院院長的任命,都為「舊大學」和大學教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591年,擁有神學院、法律學院、哲學院和祝聖過的大學教堂的維大老大學正式竣工,而維大醫學院則設在尤里烏斯(Juliusspital)醫院內。

1631 年瑞典人征服維爾茨堡,大學活動中斷五年,圖書館收藏的部分珍貴資料被帶到烏普薩拉。

擴建

雖然在1945年對維爾茨堡的轟炸中,這所大學幾乎完全被摧毀,但該大學很快便從戰爭的陰霾中恢復過來。重建後,該大學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在Hubland Campus校區進行擴建。 擴張一直持續到今天:2011 年,JMU 擴建至新落成的北校區Hubland Nord,該校區位於以前的Hubland Campus附近,占地 39 公頃。

現今的校區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維爾茨堡大學的校區已經遍布整座城市,也逐漸形成了位於Grombühl的醫學院校區、位於Dallenberg的植物系以及位於Hubland的Hubland Campus和Hubland Nord等多個校區。維大的歷史悠久,因此許多大學建築都屬於歷史遺蹟。其中,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名錄的維爾茨堡官邸的一部分仍被用作維爾茨堡大學的教學樓。 人文科學、法律和經濟、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是維爾茨堡大學最具優勢的四大學科。維爾茨堡大學學術地位一直處於德國大學的首要位置,在生物、醫學、物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領域保持着國際水準。該校傑出的學術地位還表現在德國研究基金會DFG贊助維爾茨堡大學的大量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訓練組和研究單位,而申請該基金會資金的競爭十分激烈。在近年德國精英大學的評選中,維爾茨堡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for Life Sciences)被選為精英項目,也是維爾茨堡大學唯一入選的項目。

專業設置

學位課程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維爾茨堡大學除原先的醫學、神學、哲學和法律等四大經典學科外,還增加了各類現代學科,比如納米結構技術、功能材料技術、生物醫學、中國經濟與商業、空間戰略,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學術課程。

JMU目前提供250多個專業課程。主要的學士和碩士專業,如下: 藝術教育,藝術史,航空和空間信息技術,生物化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商管理,商業信息技術,商業數學,天主教神學,化學,古典研究,計算數學,計算機科學,文化景觀,數字人文,教育,英美研究,歐洲民族學/民族研究,福音派神學,食品化學,功能材料,地理,德國研究,歷史,計算系統中的人為因素,印度/南亞研究,生命科學,語言學,數學物理,數學,媒體傳播,中國研究,中國經濟與商業,博物館學,音樂教育,音樂學,納米結構技術,哲學,哲學與宗教,物理學,政治與社會研究,私法,心理學,公法,浪漫語言與文學,俄語語言文化,科學和技術,特殊需求教育和體育科學。

繼續教育

除此之外,還有醫學,歐洲法學等研究領域的實驗課程和平行課程和研究生課程。該大學還提供一些進一步的教育課程,如心理治療,採購與供應管理,以及工商管理碩士(MBA)。繼續教育中心協調專業人士的兼職教育課程,這些專業課程還在不斷發展中。

博士研究

作為促進年輕人才的重要元素,JMU在所有研究領域提供博士學位,甚至在跨學科領域,提供強化輔導和補充多學科課程。維爾茨堡大學還特地設立了研究生院以支持所有學科的博士生。

世界排名

軟科

在2003-2011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維爾茨堡大學曾連續9年位列德國第6-11,世界第101-150名。

ARWU綜合排名
2003 2004&2005 2006&2007 2008&2009 2010 2011 2012-2018
世界排名 102-151 101-152 102-150 101-151 101-150 102-150 151-200

在2009-2015年間,維爾茨堡大學化學專業一直處於世界第30-37名,物理專業處於世界第101-105名。

ARWU專業排名
世界排名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物理 / / / 101-150 101-150 101-150 101-150
化學 37 37 39 37 31 30 32

THE

  •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德國第18,世界第163名

QS

  • 2012QS世界大學排名第292名
  • 2014QS世界大學排名第325名
  •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第437名

U.S. News

2019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德國第15,世界第197名

自然指數

2018自然指數學術機構排名德國第4,世界第84名

科研成就

至今,一共有14名諾貝爾獎得主在維爾茨堡大學進行過科研和教學工作,其中包括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 他因在維爾茨堡大學物理研究所發現了X射線,成為了全球第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維爾茨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物理學家克勞斯·馮·克利青,因為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在1985年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8年, 著名醫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因其在1970年代證實病毒和癌症間的直接關連性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他正是從1969年開始在維爾茨堡大學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的。

諾貝爾獎傳統

 
威廉·康拉德·倫琴

截至2008年,總共有1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長期或者短期維爾茨堡大學學習、教書。[2]

  1. 1901年 威廉·康拉德·倫琴-諾貝爾物理學獎
  2. 1902年 埃米爾·費舍爾-諾貝爾化學獎
  3. 1907年 愛德華·布赫納-諾貝爾化學獎
  4. 1911年 威廉·維恩-諾貝爾物理學獎
  5. 1919年 約翰內斯·斯塔克-諾貝爾物理學獎
  6. 1935年 漢斯·斯佩曼-諾貝爾醫學獎
  7. 1985年 克勞斯·馮·克利青-諾貝爾物理學獎
  8. 1988年 哈特穆特·米歇爾-諾貝爾化學獎
  9. 2008年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諾貝爾醫學獎

以下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維爾茨堡大學進行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研究。

  1. 1903年 斯萬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諾貝爾化學獎
  2. 1909年 卡爾·布勞恩-諾貝爾物理學獎
  3. 1920年 瓦爾特·能斯特-諾貝爾化學獎
  4. 1930年 卡爾·蘭德施泰納-諾貝爾醫學獎
  5. 1914年 馬克斯·馮·勞厄-諾貝爾物理學獎
  1. 2017年: 約格·伯德德語Jörg Vogel教授, 感染生物學
  2. 2016年: 達格·尼科勞·哈塞德語Dag_Nikolaus_Hasse教授, 哲學史
  3. 2014年: 勞倫斯·莫蘭坎普德語Laurens_W._Molenkamp教授, 物理學
  4. 2009年: 霍爾格·布侖瑞克德語Holger_Braunschweig教授, 化學
  5. 2001年: 烏爾里希·康拉德德語Ulrich_Konrad教授, 音樂學
  6. 1999年: 馬丁·洛熱德語Martin Lohse教授, 藥理學
  7. 1990年: 伯特·霍爾多布勒教授, 動物學
  8. 1990年: 英格麗·格侖姆特德語Ingrid Grummt教授, 生物化學
  9. 1987年: 漢斯彼得·冊那德語Hans-Peter Zenner教授, 五官科醫學
  10. 1986年: 奧托路德維希·朗厄德語Otto-ludwig Lange教授, 生態學
  11. 1986年: 烏爾里希·赫伯德語Ulrich Heber教授,植物學/生理學

大學機構

超過 28000名學生, 其中包括2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學子在10個學院註冊。主要分布在人文、法律和經濟學、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四個領域。該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總計提供約1萬個職位,其中約3000個為學術職缺, 超過400名教授。

 
大學logo

學院

  • 天主教神學院
  • 法律學院
  • 醫藥
  • 文學院(藝術、歷史、文學、文化和地理研究)
  • 人文學院
  • 生物學院
  • 化學和藥學院
  •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 物理學和天文學院
  • 經濟和管理學院

中央科學單位

  • 植物園
  • 研究生院
  • 馬丁·馮·瓦格納博物館
  • 礦物學博物館
  • 魯道夫·菲爾紹中心
  • 傳染病研究中心
  • 專業教育學院
  • 媒體教學中心
  • 全球精神諮詢中心

服務中心

  • 大學圖書館
  • 信息技術中心
  • 體育與體育中心
  • 語言中心

國際化

與中國的淵源

早在17世紀,維爾茨堡大學便與中國建立了深刻的聯繫。耶穌會修士紀理安(Kilian Stumpf)完成了在維爾茨堡大學的哲學、倫理學和宗教法的學習後,就去到中國成為湯若望的繼承者——時任清庭欽天監總管。

國際合作

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維大不斷拓展和深化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維大與劍橋大學(語言學專業)、北京大學、東京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數百所世界頂尖大學都建立了夥伴關係並開展校際交換等學術交流活動。

  • 科英布拉集團合作院校
  • 歐洲Erasmus交換生計劃

維爾茨堡大學與數百所歐洲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係,主要以大學、學院和系所為單位互派交換生。作為其國際關係的一部分, 維爾茨堡大學與大量國際大學保持着夥伴關係。其合作夥伴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鼓勵學生交流是維爾茨堡國際合作的重要部分。為此,維爾茨堡大學特地向合格的申請人頒發 "合作夥伴獎學金"。[5]

  • 亞洲的主要(校級)合作夥伴,如下:

阿塞拜疆: 巴庫大學 (2010年)

中國: 浙江大學, 杭州 (1986)

中國: 北京大學 (2010)

香港: 嶺南大學 (2014)

印度: 漢皮卡納達大學 (2005年)

印度: 曼加洛爾大學 (2009年)

印度: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 (2010年)

印度: 印度馬德拉斯技術學院 (2013年)

印度: 泰茲布爾大學 (2016年)

印度: 巴納拉斯印度教大學 (2017年)

伊朗: 謝里夫技術大學 (2014年)

伊朗: 德黑蘭大學 (2014年)

以色列: 特拉維夫大學 (2004年)

以色列: 以色列理工學院-以色列理工學院 (2013年)

日本: 東京中央大學 (1987年)

日本: 大阪桑約大學 (1988)

日本: 京都立命館大學 (2004年)

日本: 東京大學 (2010)

日本: 長崎大學 (2011)

韓國: 韓國外交大學 (1986年)

韓國: 首爾女子大學 (2013年)

韓國: 韓國天主教大學 (2015年)

沙特阿拉伯王國: 沙特國王大學 (2013年)

台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14)

  • 歐洲的主要(校級)合作夥伴,如下: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薩拉熱窩大學 (2015年)

捷克共和國: 布拉格查爾斯大學 (1990年)

法國: 卡昂大學 (1977年)

格魯吉亞: 伊利亞州立大學 (2017年)

意大利: 烏爾比諾大學 (1982年)

意大利: 熱那亞大學 (2015年)

葡萄牙: 里斯本大學 (1980年)

俄羅斯: 薩馬拉國立研究大學 (2010年)

俄羅斯: 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 (2013年)

俄羅斯: 國立研究型大學高等經濟學院 (2017)

俄羅斯: 聖彼得堡國立大學 (2017)

西班牙: 薩拉曼卡大學 (1981年)

西班牙: 薩拉曼卡宗座大學 (1988年)

瑞典: 烏梅奧大學 (1981年)

烏克蘭: 烏克蘭利沃夫天主教大學 (2014年)

烏克蘭: 國立技術大學 "哈爾科夫理工學院" (2017)

烏克蘭: 博戈莫萊國立醫科大學 (2017年)

烏克蘭: 奧德薩國立理工大學 (2017年)

烏克蘭: 奧德薩國立醫科大學 (2017年)

烏克蘭: 基輔塔拉斯·舍甫琴科國立大學 (2018年)

英國: 赫爾大學 (1979年)

  • 美洲的主要(校級)合作夥伴,如下:

阿根廷: 瑪麗亞國立大學 (2013年)

巴西: 聖路易斯聯邦大學 (1981年)

巴西: 馬林加大學 (2010年) 巴西: 聖卡洛斯聯邦大學 (2015年)

巴西: 戈亞斯聯邦大學 (2016年)

加拿大: 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1997年)

加拿大: 溫哥華島大學智利 (2010年)

薩爾瓦多: 薩爾瓦多大學 (2004年)

墨西哥: 聖路易斯波托西自治大學 (2013年)

美國: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布法羅和奧尼達 (1968)

美國: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1995)

美國: 東伊利諾伊大學查爾斯頓分校 (2011)

美國: 西自由大學 (2017)

註:以上所列名單只包括跟維爾茨堡大學保持校級夥伴關係並開展學生交流項目的部分院校。

  • 維爾茨堡的語言學、數學、經濟學等專業還與英國的劍橋大學華威大學、約克大學、利物浦大學等名校保持着科系之間的交換生的傳統。

校園風光縱覽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 (www.dw.com), Deutsche Welle. 德国最古老的十所大学 | DW | 04.03.2018. DW.COM. [201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6) (中文). 
  2. ^ 2.0 2.1 Nobel Laureates - Universitäts-Archiv. www.uni-wuerzburg.de. [201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英語). 
  3. ^ Classement des universités du monde par nombre de lauréats du prix Nobel. Atlasocio.com. [2020-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3) (法語). 
  4. ^ Leibniz Laureates - Universitäts-Archiv. www.uni-wuerzburg.de. [201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英語). 
  5. ^ Partner Universities - Universität Würzburg. www.uni-wuerzburg.de. [201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