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皖邊區政府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9月10日) |
蘇皖邊區政府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一個解放區政府[1],存在於1945年11月1日至1947年11月。1945年11月1日成立於江蘇省清江市(淮陰縣),1946年9月19日撤往山東,1947年11月撤銷。
蘇皖邊區 | |||||||||||
---|---|---|---|---|---|---|---|---|---|---|---|
中國共產黨的占領區 | |||||||||||
1945年—1947年 | |||||||||||
國家 | 中國共產黨 | ||||||||||
歷史 | |||||||||||
• 成立 | 1945年 | ||||||||||
• 廢除 | 1947年 | ||||||||||
|
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在江蘇北部的農村地區立足,逐漸控制大片農村地區,建立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個解放區,在鹽城設立軍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新四軍攻占了清江浦。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新四軍華中軍區於1945年10月24日在淮安成立。11月1日,蘇皖邊區政府在清江市宣告成立,以清江浦為首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個解放區的民主聯合政府。全邊區共轄江蘇、安徽、河南三省境內的53個舊縣治,共劃分為8個行政區,與華中分局下屬8個地委相一致,各行政區專員公署直屬邊區政府領導。
- 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民
- 副主席劉瑞龍、季方、方毅
- 建設廳
- 水利局
- 工務科長錢正英
- 水利局
- 第一專署:1945年12月,原蘇中第三、四行政區合併,組建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原蘇中第三、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撤銷,成立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管轄十縣:東南,南通、如東、如皋、東台、台北、紫石、泰興、泰州、靖江[1]。
- 第七專署:淮北路東。轄泗南、泗縣、泗陽、泗宿、邳睢、睢寧、銅睢、泗宿銅、盱鳳嘉、靈璧、宿縣、五河、洪澤13縣,400萬人口。專員張輯五,副專員王烽舞、萇宗商。
自1945年由春入夏以來,蘇皖邊區遭旱災,到7月間又遭水災,7、8月間又遭蝗災,災民占全區人口三分之二。進入1946年又遇春荒。為此,邊區政府從組織災民生產與進行社會救濟兩方面着手。1946年2月中旬,水利局召開境內運河各汛區修守員會議,整頓恢復了舊河工組織,並規定在職人員一律參加此次運河春修工程。邊區政府還發布關於興修水利的訓令,並制頒《蘇皖邊區興修水利暫行辦法》。建設廳將運河分為三段治理。南段從平橋到邵伯長99公里,屬第二行政區。平橋以上到淮陰雙金閘(鹽河口)為中段,長64公里,屬第五行政區。北段從雙金閘到邳縣,長135公里,屬第六、七行政區。三段工程於3月至4月之間陸續開工。運河春修工程到6月8日全部完工。總計動員群眾近4萬人,用費合法幣8億元。共修復殘破堤岸247處,修築埽土護岸工程21處,修治閘壩7處,中段並進行拆壩修灘工程,共計用土48萬2865公方。由於以上工程的完成,使得抗戰期間為敵偽及國軍毀壞而陷於支離破碎的運河堤恢復到抗戰前的防水強度。工代賑使沿河13縣的15萬災民(連民夫家屬在內)得以安度災荒。
1946年9月15日,國民黨軍第七軍、整編第七十四師、第二十八師分兩路猛攻淮陰(清江浦)。經5天激戰,1946年9月19日晨,新四軍撤出淮陰,蘇皖邊區政府同日隨之撤離,經湯溝撤往山東。淮南解放區全面落入國民黨軍隊手中。1947年11月,華中行政辦事處在射陽縣耦耕堂召開成立大會,領導原蘇皖邊區政府所轄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七、第九專署,蘇皖邊區政府正式撤銷。1949年4月,蘇北行署區和皖北行署區分別成立,華中行政辦事處撤銷。其中蘇北行政公署管轄泰州、揚州、鹽城、淮陰、南通專員公署,即原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九專員公署。
注釋
- ^ 1.0 1.1 白本. 苏皖边区一专署成立小史. 編輯:高鋒. 南通老區——南通日報社,來源:如皋市老區建設促進會薦稿. 2019-09-02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0)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