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城 (巴布亞新幾內亞)

巴布亚新几内亚城市

萊城英語Lae)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第二大城市,莫雷貝省首府,人口約120,000。萊城位於新幾內亞島東部休恩灣北岸近馬卡姆河河口處,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主要貨物港口和工業城市,市內有巴布亞新幾內亞理工大學

萊城
Lae
城市
萊城的天際線
萊城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位置
萊城
萊城
萊城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位置
坐標:6°43′49″S 147°00′03″E / 6.7303°S 147.0008°E / -6.7303; 147.0008
國家 巴布亞新幾內亞
莫雷貝省
萊城縣
海拔8 公尺(26 英尺)
人口(2012年)
 • 總計100,677人
 • 排名2
時區PGT(UTC+10

歷史

城市的歷史分為四個時期:特派團階段(1886年至1920年),黃金階段(1926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木材農業階段(直到1965年)和工業的繁榮(從1965年的高原公路通車)。[1]

1800年代

1884年和1918年德國新幾內亞公司在此建立了貿易站。 主要港口阿道夫港(Adolfhaven)位於135公里萊城東南。

1886年7月12日,一個德國傳教士Johann Flierl,航行到Finschhafen的Simbang後不久抵達萊城。[2]當時兩組的德國人居住的Kaiser-Wilhelmsland。最大的群體是企業家,種植園主,德國新幾內亞公司,以及政府在沿海種植園的官員。[3]

190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部新幾內亞在英國的控制之下(澳大利亞)和許多日耳曼名字是由英文或土著所取代。阿道夫避風港當時被稱為莫羅貝港。[4]

當時澳大利亞官員駐紮在該地區內的不同位置,並在1921年的軍事管理過渡到政府,塞西爾名為約翰·萊維恩一個淘金被任命為莫羅貝的民政事務專員(KIAP)。 [5]

1920–1930年代

1923年1月1日萊維恩收購採礦權,不久後形成了幾內亞黃金集團。[6] 幾內亞黃金集團1927年11月成立幾內亞航空公司。[7] 1927年萊維恩安排在萊城建設了簡易機場,協助各地的金礦生產。[8]

1930–1945

1937年7月,萊城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消息,美國飛行員埃爾哈特最後一次在機場露面準備飛回美國。卻始終沒有再看到她。

1937年莫爾茲比港附近發生火山爆發,新幾內亞的首都轉移到萊城。[9]

1946-1969

羅馬天主教會1959年6月18日在當地設宗座代牧區。1966年11月15日升為教區[10]

1970–1990年代

1971年澳大利亞殖民政府在萊城構成地方政府並於1972年宣告成立一個城市。[11]

戰後萊城的發展直接關係到高地的發展。咖啡和茶,正在發展壯大。後政府考慮對道路通行和高地公路的修建。礦產熱潮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1991年,萊城和莫爾茲比港舉行了南太平洋運動會。 1997年萊城市城市管理局成為萊城城市地方級政府委員會。[11]

2000年代

2011年9月24日,一年一度巴布亞新幾內亞全國橄欖球同盟隊對陣澳大利亞的比賽在體育場舉行,這是莫爾茲比港以外的第一次發生的擠得水泄不通的比賽。[12]

萊城全景照片

氣候

萊城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31
(88)
31
(88)
31
(87)
30
(86)
29
(85)
28
(83)
28
(82)
28
(82)
29
(84)
29
(85)
31
(87)
31
(87)
30
(85)
平均低溫 °C(°F) 24
(75)
24
(75)
24
(75)
23
(74)
23
(73)
22
(72)
22
(72)
22
(72)
22
(72)
23
(73)
23
(74)
23
(74)
23
(73)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90
(11.4)
230
(9.2)
320
(12.7)
400
(15.8)
420
(16.4)
430
(16.8)
530
(20.7)
520
(20.6)
440
(17.3)
400
(15.8)
330
(12.8)
330
(13)
4,640
(182.5)
數據來源:Weatherbase [13]

圖集

友好城市

參考資料

  1. ^ Suzanne Romain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Tok Pisin in Papua New Guine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14– [2014-02-16]. ISBN 978-0-19-823966-6. 
  2. ^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Papua New Guine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11-30.
  3. ^ Garrett, p. 5.
  4. ^ Wurm, S. Mühlhäusler, P, Tyron, D & de Gruyter, W 1996,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tlas of Languag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acific, Asia, and the Americas, Volume 1 to GoogleBook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http://libraries.ucsd.edu/locations/sshl/resources/featured-collections/melanesian-studies/papua-new-guinea-patrol-reports/morobe-province-patrol-reports.html#La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1-07.
  6. ^ Kernot, C, 1999, Valuing Mining Companies: A Guide to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Assets, Performance, and Prospect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CRC Press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Volume 10, (MUP), 1986 Levien, Cecil John (1874–1932)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Lipscomb, A, McKinnon, R & Murray, J 1998 Lonely Planet.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9. ^ 存档副本. [2015-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8-24). 
  10. ^ 升為教區的宗座憲令.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11. ^ 11.0 11.1 Morobe Provinc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2-19.
  12. ^ AAP. Aussies account for Kumuls in PNG. ABC News. 2011-09-25 [2011-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13. ^ Weatherbase: Historical Weather for Lae, Papua New Guinea. Weatherbase. 2011 [2014-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Retrieved on November 24, 20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