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秦州行政區劃
西晉泰始五年(269年)分雍、涼、梁3州置,州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範圍大致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東不包括慶陽市的全部地區。太康三年(282年)廢州併入雍、涼2州。元康七年(297年)復分雍、梁2州置秦州,州治所在上邽縣(今甘肅省天水市)。[參 1]太興二年(319年)秦州刺史陳安投降前趙主劉曜,秦州至此淪沒。[參 2]
郡級行政區
秦州初置時領略陽、天水、南安、隴西、武都、陰平、金城7郡。後廢秦州,略陽、天水、南安、隴西、武都、陰平6郡移屬雍州,金城郡移屬涼州。後復置時領略陽、天水、南安、隴西(以上4郡原屬雍州)、武都、陰平(以上2郡原屬梁州)6郡;增置狄道郡(297年左右)、安故郡(308年左右)。西晉末領8郡。
- 隴西郡
- 曹魏舊郡,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馬泰為隴西王,改稱隴西國,元康六年(296年)左右司馬泰改封高密王,隴西國除。[參 3]郡治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領襄武、首陽、臨洮、狄道、河關、枹罕6縣。西晉時廢枹罕縣,元康年間(291-299)狄道、臨洮、河關3縣移屬狄道郡。西晉末領襄武、首陽2縣。
縣級行政區
秦州(州治上邽縣) | |||||
說明:本表為西晉時期秦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隴西郡 (2) |
襄武縣 | 襄武縣 | 今甘肅省隴西縣東 | 隴西郡(265-316,隴西國266-296) | |
首陽縣 | 今甘肅省渭源縣北 | 隴西郡(265-316,隴西國266-296) | |||
枹罕縣 | 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南 | 隴西郡(265-266?) | 西晉時廢縣。[註 5] | ||
南安郡 (3) |
獂道縣 | 豲道縣 | 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 | 南安郡(265-316) | |
中陶縣 | 今甘肅省武山縣西北鴛鴦鎮 | 南安郡(265-316) | |||
新興縣[註 6] | 今甘肅省武山縣西 | 南安郡(265-316) | |||
天水郡 (6) |
冀縣 | 冀縣 | 今甘肅省甘谷縣 | 天水郡(265-316) | |
上邽縣 | 今甘肅省天水市 | 天水郡(265-316) | |||
始昌縣 | 今甘肅省禮縣東北 | 天水郡(265-316) | 曹魏時名西縣,西晉時改名始昌縣(不詳何時)。[參 6] | ||
新陽縣 | 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北 | 天水郡(265-316) | |||
顯親縣[註 7] | 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 | 天水郡(265-316) | |||
成紀縣 | 今甘肅省通渭縣東 | 天水郡(265-316) | |||
阿陽縣 | 今甘肅省靜寧縣西南 | 天水郡(265-266?) | 西晉時廢縣(不詳何時)。[參 7] | ||
略陽郡 (4) |
臨渭縣 | 臨渭縣 | 今甘肅省天水市東 | 略陽郡(265-316,廣魏郡265-268?) | |
平襄縣 | 今甘肅省通渭縣西 | 略陽郡(265-316,廣魏郡265-268?) | |||
略陽縣 | 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 | 略陽郡(265-316,廣魏郡265-268?) | |||
清水縣 | 今甘肅省清水縣 | 略陽郡(266?-316,廣魏郡266?-268?) | 西晉時置縣。[參 8] | ||
隴縣 | 今甘肅省清水縣北 | 廣魏郡(265-266?) | 西晉時廢縣(不詳何時)。[參 9] | ||
武都郡 (6) |
下辨縣 | 下辨縣[註 8] | 今甘肅省成縣西北 | 武都郡(265-316) | |
河池縣 | 今甘肅省徽縣西北 | 武都郡(265-316) | |||
沮縣 | 今陝西省略陽縣東 | 武都郡(265-316) | |||
武都縣 | 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 | 武都郡(265-316) | |||
故道縣 | 今陝西省寶雞市南 | 武都郡(265-316) | |||
上祿縣[註 9] | 今甘肅省西和縣東南 | 武都郡(282-?) | 原東漢廢縣,太康三年(282年)復置縣。[參 10] | ||
羌道縣 | 今甘肅省宕昌縣西南 | 武都郡(265-266?) | 西晉時廢縣(不詳何時)。 | ||
陰平郡 (2) |
陰平縣 | 陰平縣 | 今甘肅省文縣 | 梓潼郡(265-269)→陰平郡(269-316) | |
平武縣 | 今四川省平武縣北 | 梓潼郡(265-269)→陰平郡(269-316) | 曹魏為廣武縣,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平武縣。[參 11] | ||
狄道郡 (7) |
狄道縣 | 狄道縣 | 今甘肅省臨洮縣 | 隴西郡(265-296,隴西國266-296)→狄道郡(297?-316) | |
河關縣[註 10] | 今青海省同仁縣北 | 隴西郡(265-296,隴西國266-296)→狄道郡(297?-316) | |||
遂平縣 | 地望不詳 | 狄道郡(297?-316) | 元康年間(291-299)與狄道郡同時設置。[參 4] | ||
武街縣 | 今甘肅省臨洮縣西 | 狄道郡(297?-316) | 元康年間(291-299)與狄道郡同時設置。[參 4] | ||
始興縣 | 地望不詳 | 狄道郡(297?-316) | 元康年間(291-299)與狄道郡同時設置。[參 4] | ||
第五縣 | 地望不詳 | 狄道郡(297?-316) | 元康年間(291-299)與狄道郡同時設置。[參 4] | ||
真仇縣 | 地望不詳 | 狄道郡(297?-316) | 元康年間(291-299)與狄道郡同時設置。[參 4] | ||
安故郡 (5) |
安故縣 | 安故縣 | 今甘肅省臨洮縣東南 | 安故郡(308?-316) | 永嘉二年(308年)左右與安故郡同時設置。[註 3] |
石門縣 | 今甘肅省臨潭縣東石門鄉 | 安故郡(308?-316) | 永嘉二年(308年)左右與安故郡同時設置。[註 3] | ||
桑城縣 | 今甘肅省岷縣西北 | 安故郡(308?-316) | 永嘉二年(308年)左右與安故郡同時設置。[註 3] | ||
臨洮縣 | 今甘肅省岷縣 | 隴西郡(265-296,隴西國266-296)→狄道郡(297?-308?)→安故郡(308?-316} | |||
洮陽縣 | 今甘肅省臨潭縣西南 | 狄道郡(297?-308?)→安故郡(308?-316} | 元康年間(291-299)與狄道郡同時設置。[參 4] |
注釋
- ^ 據《晉書·高密文獻王泰傳》記載「瑋既誅,乃以泰錄尚書事,遷太尉,守尚書令,改封高密王,邑萬戶」,守尚書令與改封高密王均在同時,據《晉書·惠帝紀》,司馬泰守尚書令時間在元康六年(296年)正月。
- ^ 據《華陽國志·巴志》「至魏咸熙元年平蜀,始分益之巴、漢七郡置梁州。治漢中」及《晉書·地理志上》「陰平郡泰始中置」、「及泰始五年,又以雍州隴右五郡及涼州之金城、梁州之陰平,合七郡置秦州」可知,咸熙元年(264年)時已廢陰平郡,又據《晉書·地理志上》「梁州之陰平」之文可知廢郡後當併入梓潼郡。
- ^ 3.0 3.1 3.2 3.3 鄭炳林《前涼行政地理區劃初探(沙州河州)》,敦煌學輯刊,1993年。
- ^ 《元和郡縣圖志》原文疑有誤,「秦川」應作「秦州」,「郡」字當斷為後句,全文應作「魏分隴右為秦州,因秦邑以為名,後省入雍州。晉復改漢陽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州,郡與州同理」。
-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06頁。
-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列為曹魏無考縣份。
- ^ 《晉書地理志》作「顯新縣」。
- ^ 《晉書地理志》作「下辯縣」。
- ^ 《晉書·地理志》無此縣,孔祥軍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列為武都郡廢縣。《宋書·州郡志》「上祿令,漢舊縣,後省,晉武帝太康三年又立」,則《晉書·地理志》缺漏此縣。
- ^ 《晉書地理志》遺漏此縣。
出處
-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及泰始五年,又以雍州隴右五郡及涼州之金城、梁州之陰平,合七郡置秦州,鎮冀城。太康三年,罷秦州,並雍州。〔元康〕七年,復立,鎮上邽。」
- ^ 《晉書》卷6〈元帝紀〉:「〔太興二年四月〕,秦州刺史陳安叛,降於劉曜。」
-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從叔父司馬〕泰為隴西王。」;卷4〈惠帝紀〉:「〔元康〕六年春正月,大赦。太尉、隴西王泰為尚書令。」;卷37〈宗室列傳〉:「瑋既誅,乃以泰錄尚書事,遷太尉,守尚書令,改封高密王,邑萬戶。」[註 1]
- ^ 4.0 4.1 4.2 4.3 4.4 4.5 4.6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惠帝分隴西之狄道、臨洮、河關,又立洮陽、遂平、武街、始興、第五、真仇六縣,合九縣置狄道郡,屬秦州。」
- ^ 《元和郡縣圖志》卷39〈隴右道上〉:「魏分隴右為秦州,因秦邑以為名,後省入雍州。晉復改漢陽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川郡,與州同理。」[註 4]
- ^ 《水經注》卷20:「《晉書地道志》:天水始昌縣,故城西也。」
-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阿陽,前漢屬天水,後屬漢陽,晉罷。」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清水令,前漢屬天水,後漢為天水漢陽,無此縣。《晉太康地誌》屬略陽。」;《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清水,前漢屬天水,後漢罷,晉復屬。」;《輿地廣記》卷15〈陝西秦鳳路〉:「漢屬天水郡,東漢省之。晉復置。」
- ^ 《魏書》卷106下〈地形志下〉:「隴城,前漢屬天水,後漢屬漢陽,晉罷。」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上祿令,漢舊縣,後省,晉武帝太康三年又立。」
- ^ 《宋書》卷38〈州郡志三·北陰平太守〉:「平武令,蜀立曰廣武,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參考資料
書籍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