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樂
西涼樂是十六國時期在涼州形成的、以中原漢樂為基調雜以羌胡之聲的音樂。是隋朝九部樂和唐朝十部樂的組成部分。隋七部樂稱「國伎」,唐九部樂、唐十部樂並稱 「西涼伎」。
383年,前秦大將呂光受苻堅之命西征,所獲龜茲樂舞及奇伎異戲,呂光、沮渠蒙遜據涼州(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把龜茲樂與中原傳統音樂及小月氏、丁零、匈奴、氐等族的樂律相融合,形成新的音樂流派,稱為 「秦漢伎」。魏太武帝時,北魏滅北涼(439年),其樂傳入內地,稱西涼樂[1]。西魏、北周稱之為國伎,隋、唐時入燕樂。歌曲有《永世樂》,舞曲有《于闐佛曲》,解曲有《萬世豐》。樂器有臥箜篌、豎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笛、橫笛、笙、簫、大篳篥、小篳篥、腰鼓、齊鼓、擔鼓、鍾、磬、彈箏、銅鈸、貝,樂工二十七人,白舞一人,方舞四人[2]。
參考文獻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