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借庫

觀音借庫,是華人民間信仰,又名觀音開庫。善信是日到觀音廟酬神、借庫之宗教活動,同時會舉行生菜會。

觀音借庫,是華人民間信仰,又名觀音開庫。起源有說,觀音大士修道期間,500護法羅漢化身和尚,下凡為考驗觀音之修行,到觀音廟化緣討飯,觀音於是日農曆正月廿六大開倉庫,給和尚們享用齋菜,其餘食物留給到訪參拜的善信。此民間傳說成為約定俗成,化為善信按是日到觀音廟酬神、借庫之宗教活動,同時會舉行生菜會[1][2]

觀音開庫

生菜會

廣州芳村大坑口每年均舉辦生菜會,赴會者除在田野上席地而坐吃生菜,還唱八音,演神功戲。在現場還有設水池內置等,任由女性摸取。民間認為若女性摸到螺者可生子,摸到蜆者則生女。1980年代習俗復興後,有地方把會期改為與元宵節一併舉行。 生菜會流行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南海順德一帶,是一項有300多年歷史的傳統習俗活動。

由來

起源於明末清初,式微於1949年中共建政後初期。生菜會吃生菜,起初是為了「迎生氣」。《廣州府志》記載,「迎春日……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許多人會後還購買「盈盈滿筐」的嫩綠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機(見1884年創刊《點石齋畫報》)。後來,生菜會與觀音信仰聯繫在一起,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說:「在珠江三角洲務實重商的社會氣氛中發展,生菜會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開生菜會的目的變成求財和求子。

生菜會的日期定在白衣觀音誕,即農曆正月二十六,地點在觀音廟附近,活動除觀戲、聽曲之外,就是朝拜觀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生菜包的材料幾乎都含有寓意,如生菜寓生財,粉絲象徵長壽,酸菜表示子孫,蜆肉表示顯貴發達,韭菜表示長長久久,吃生菜包希冀人財兩旺,長久發達。清末民初時,生菜會盛極一時。諺云:「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誕。」生菜會成了廣州、南海一帶民間的一個盛大的節日。

1986年,南海縣官窯、鹽步兩鎮官方對傳統生菜會作了徹底的「改革」,把會期改為元宵節,內容上摒棄了「迷信陋習」,以醒獅比賽為主要競技項目,以生菜會共敘鄉情,聯誼四方,開展貿易洽談和物資交流。據其聲稱,改革後的首屆生菜會,參加者有10萬人。

清朝時期,在西關大觀河志喜橋附近,每逢觀音誕、觀音開庫、生菜會,這一帶便搭起了大大小小的棚屋,賣各種小吃、鮮花香燭及擺番攤賭博、算命解簽,連綿數里,熱鬧非凡。

坑口生菜會

坑口生菜會是廣州市荔灣區芳村坑口村村民到觀音廟上香之後開展的一種民間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所有觀音廟都向民間打開銀庫借貸,市民紛紛前來上香向觀音借錢,祈求新的一年工人的開工,農民的開耕,商人的開業,保佑當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過上好日子。

摸蜆摸螺

傳說幾百年前坑口山頂有一泉眼,泉水流經觀音廟旁的石槽,槽中長有很多蜆、螺。據稱人們到坑口觀音廟除了上香借錢外,重要的是有計劃生育的婦人必到「石槽」摸上一把,當一手抓到的是螺,預示來年生男,抓到的是蜆,則生女。如摸到螺而真的貴子降臨,必須到坑口生菜會上香燒爆竹以謝恩賜。每年來這裡摸蜆摸螺的婦人成千上萬,只要有碰巧遇到降貴子的,爆竹之聲就連綿不絕。這項傳說遠近聞名,香港東南亞一帶的華僑都慕名而來。

對台戲

坑口生菜會從農曆24到29一連6日(舊稱前三日後三日),會設置戲台和比武台,提供演唱粵曲,舞獅的和比武的表演場地。據說早期開設的對台戲,參與的團體都着力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戲。後來改為連台戲,即一排二三個戲台同時演出。此外,還有數十頭醒獅匯演,鑼鼓、鞭炮齊嗚;賣武的、雜耍的、江湖術士等也同時各顯身手表演。

生菜包

為供人們觀賞之餘家人朋友共聚用餐,附近的商家便推出用生菜葉包着特製的飯菜(通常有蜆肉鹼菜等餡料)俗稱生菜包,供人們邊觀賞邊享用,而生菜會之名也由此而來。

參考

  1. ^ 馮淑嫻. 觀音借庫後吃生菜宴. 當代中國. [2023-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8). 
  2. ^ 向觀音借庫. 人間福報. [2023-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