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病(也稱為貧困相關疾病)指在低收入人群中更為普遍的疾病。 包括傳染病以及與營養不良相關疾病。貧窮或否是人的健康的主要社會決定因素之一, 2002 年的《世界衛生報告》指出,在高貧困率國家,貧困疾病占疾病負擔的 45%。 值得一提的是,貧困疾病通常與營養不良共同發病

貧困增加了罹患這些疾病的機會,因為缺乏住所、安全的飲用水、營養食品及衛生設施,所以導致了這些疾病的頻繁出現。同時,這些疾病會對其照顧者及受影響者構成經濟上的障礙,進而導致社區貧困加劇。貧困病常與富裕病形成對比,即在高收入人群中更為普遍的疾病。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瘧疾和肺結核 (TB) 也被稱為「貧窮病三巨頭」,已被公認為對發展中國家造成嚴重影響的傳染病。可以肯定的是,貧困和傳染病是有因果關係的。在疫苗和抗生素出現之前,即 1796 年前也是如此。社會上層階級在他們的住所中得到了充分的保護,擁有乾淨均衡的食物以及衛生的住宿條件。相反地,其餘絕大多數人生活在簡陋、不衛生的家中,有時更與他們的動物同居。在此期間,人們常常突然死於傳染病。然而,這些死亡案例是有原因的,如徒手觸摸生病的動物、割傷皮膚後不加處理、飲用未煮沸的東西,或食用被微生物污染的食物。使情況更加惡化的是,不時出現的疾病大流行(瘟疫) 將殺死整個社區內大多數人。

影響因素

由於許多環境和社會因素,如惡劣的住宿條件和工作條件、衛生設施不足以及性工作者職業比例失調,窮人更容易感染傳染病。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徵:營養不良、精神壓力、過度勞累、知識不足和醫療保健不足會阻礙康復並加劇疾病。 營養不良占貧困疾病導致的兒童死亡數量的54% ,而缺乏熟練的接生員是造成貧困人口中母嬰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