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藻

金鱼藤科金鱼藻属植物

金魚藻學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又稱作松藻魚草細草軟草,有時根據英文名coontail直譯為浣熊尾巴草[1],為金魚藻科金魚藻屬底下的一物種[2]。其生活型態可為沉水型,亦可為浮水型。除南極洲外,世界各大陸都有其原生分布。對紐西蘭而言,金魚藻是一種有害的外來水藻[3]。同時,其為一種廣受歡迎的水生植物[4]

金魚藻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目: 金魚藻目 Ceratophyllales
科: 金魚藻科 Ceratophyllaceae
屬: 金魚藻屬 Ceratophyllum
種:
金魚藻 C. demersum
二名法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1753

概述

水生植物金魚藻的莖約可長到1-3公尺(3-10英尺),其上側出許多枝芽形成一條條又大又具毛絨感的植株。葉輪生,一輪六到十二片,每片葉長8-40公厘。或單葉、或分叉形成二到八根、邊緣具小鋸齒的葉,又硬又利。金魚藻雌雄同株,亦即雌花和雄花生長於同一植株。花極小,長2公厘左右,有著八片以上綠褐色的花瓣,生於葉腋。果實也小,長4-5公厘左右,底部有兩根棘刺、頂端有一根,長1-12公厘。金魚藻屬內底部有兩根短刺的變種是為Ceratophyllum demersum var. apiculatum (Cham.) Asch.;而底部沒有雙刺的變種是為Ceratophyllum demersum var. inerme Gay ex Radcl.-Sm.[5][6][7][8][9]。冬季會形成有鱗芽的根出條,換言之,金魚藻的芽會沉在水底,冬天時蟄伏、春天時冒頭並長成新植株。

形態

多年生草本沉水性水生植物。莖細長分枝;葉子輪生,一再分裂成線狀;秋季開小花,雌雄同株;果實為瘦果。

分布與棲地

金魚藻分布於夏溫15-30℃且富含營養的水域,如湖泊、池塘、靜謐的小溪等,生長於海拔50米至4,200米的地區。其遍布北美洲,整個美國和加拿大皆能見其蹤跡,除了加拿大的紐芬蘭與拉不拉多省[10]。在歐洲,關於金魚藻的紀錄最北到挪威北緯66度線[11]。其他紀錄發生於中國、西伯利亞(北緯66度線)、布吉納法索、越南和紐西蘭(為人所引進)。而金魚藻喜生活在靜止水域或流速相當慢的溪流。

生態與入侵物種

在非原生地如澳洲及紐西蘭,金魚藻是一種入侵植物[12][13]。經由化學交感作用,金魚藻分泌的某種物質會抑制浮游生物和藍綠菌(藍綠藻)。密集生長的金魚藻會壓縮其他水生植被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在紐西蘭,它已經對水力發電廠造成危害。[3][14]

培植與用途

金魚藻不論在冷水型或熱帶型水族缸都被當成一種淡水漂浮植物。縱然沒有根,金魚藻也會附著在基質或水族缸裡的其他物體上。其蓬鬆、如絲、翠綠的葉提供剛孵化的小魚一個極佳的庇護。金魚藻插枝繁殖[15]。植物生理學也常以金魚藻作為研究的模式生物[16]。其中一個原因是:以金魚藻為媒材可以在沒有根的干擾下研究頂芽效應,如以一般陸生植物為材料,由於根的關係,進行營養物質或毒素轉換的相關研究將會變得十分困難。因為它的漂浮性,不需要基質也能存活,金魚藻便被成功運用在太空飛行的生命維持系統,如"Aquarack/CEBAS"、"Omegahab"。[17][18][19]

在人工水族箱裡,當它接觸到一些用於消滅螺類的藥水時,其葉將全數脫落,但其莖能快速地恢復,幾周內即可重新長出新枝芽。

參考文獻

  1. ^ 王兆印; 劉成; 余國安; 何耘. 河流水沙生态综合管理 1.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4: 530. ISBN 978-7-03-033509-8. OCLC 951712911. 
  2. ^ BSBI List 2007. Botanical Society of Britain and Ireland. [2014-10-17]. (原始內容 (xls)存檔於2014-10-23). 
  3. ^ 3.0 3.1 Ceratophyllum demers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n the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 (2006).
  4. ^ 昆明植物研究所. 金鱼藻. 《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5. ^ Flora of China: Ceratophyllum demers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Flora of North America: Ceratophyllum demers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Flora of NW Europe: Ceratophyllum demersum
  8. ^ Blamey, M. & Grey-Wilson, C. (1989). Flora of Britain and Northern Europe. ISBN 0-340-40170-2
  9. ^ Huxley, A., ed. (1992). New RHS Dictionary of Gardening. Macmillan ISBN 0-333-47494-5.
  10. ^ USDA PLANTS database on C. demers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s of 2011.
  11. ^ ISSG database, reports in Norwa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ased on Mjelde, 1997)
  12. ^ Hornwort.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Parks, Water and Environment. [21 September 2012]. 
  13. ^ Hornwort. MPI Biosecurity New Zealand. 29 May 2012 [2012-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5 December 2012). 
  14. ^ Cyanobacteria (Blue-green Algae). [201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15. ^ Hiscock, P. (2003). Encyclopedia of Aquarium Plants. Interpret Publishing,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ISBN 0-7641-5521-0.
  16. ^ Google Scholar. 
  17. ^ Blüm V, Stretzke E, Kreuzberg K (1994) CEBAS-aquarack project - the mini-module as tool in artificial ecosystem research. Acta Astronautica 33: 167–177
  18. ^ Voeste D, Levine LH, Levine HG, Blüm V (2003) Pigment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s within the plant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component of the STS-89 C.E.B.A.S. Mini-Module spaceflight experiment.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31, 211-214
  19. ^ Landing of Bion-M No. 1 satellite. [2013-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