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簡稱:《西域圖志》)是由大學士傅恆、劉統勛等人自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起,歷時27年編撰完成的清代第一部關於新疆的官修地方志。期間並被編入《四庫全書》,全書四十八卷,大約六十萬字。此書介紹了西域地區的建制、風俗、物產等關於清政府經營、管理、開發西北邊疆的措施和成果[1][2]。該書既有實地測繪,也收集正史、書籍、奏章、文告等歷史資料,使得此書資料相對質實,成為研究清朝前期及之前時代新疆地區歷史地理重要的文獻之一[3]。
《西域圖志》 | |
---|---|
原名 |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
作者 | 傅恆、劉統勛等人 |
類型 | 地方志 |
語言 | 漢語 |
主題 | 歷史、地理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武英殿、杭州便益書局、文海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天津古籍出版社、線裝書局、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新疆人民出版社等 |
出版時間 |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 |
出版地點 | 清朝 |
成書背景及目的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軍占領伊犁,從而統一了天山以北的地區。然而史書記載的不一致給新到來的統治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比如有史書曾將樓蘭記載為「落克蘭」、將伊犁記載為「屈里」。加之《康熙皇輿全覽圖》的西北邊境僅到達哈密廳。乾隆帝為了讓清廷對新疆有所了解和便於其統治新疆,以及糾正前史書的錯誤並為了統一地名便開始着手策劃編寫《西域圖志》。另外,《西域圖志》編撰的目的同時也是為了突出乾隆帝的歷史功績[4][5]。
編撰過程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2月13日,乾隆帝首次批示開展《西域圖志》編撰的工作。乾隆令劉統勛與何國宗辦理測繪事宜,第一次測繪工作正式開始。測繪領隊由禮部侍郎、左都御史何國宗擔任,成員包括蒙古正白旗生員五官正明安圖、大學士劉統勛,那海負責後勤工作,努三、富德、哈清負責安保工作,西洋教士欽天監蔣友仁、葡萄牙傳教士傅作霖和高慎思也參與到測繪工作中[6][7]。測繪隊分為南北兩路,分別測得迪化府、庫爾喀喇烏蘇、伊犁府、博羅塔拉、塔爾巴哈台、齋爾、哈布塔克等天山北路至伊犁一帶以及另一路測得吐魯番廳、哈喇沙蘇山爾、庫爾勒直到裕勒都斯草原的相關數據。直到十月份,兩路在巴里坤會合,第一次測繪結束。後因戰爭安全因素,測繪工作直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大小和卓之亂平息。第二次測繪工作開始,此次測繪工作由明安圖負責,成員有二等侍衛什長烏林太、乾清門行走藍翎侍衛德保以及時任欽天監右監傅作霖和高慎思。此次工作重點在天山南路,喀喇沙爾廳以西,葉爾羌、和闐等地[6]。此次測繪歷經1年,於第二年三、四月份結束測繪回京後,便開始了地圖繪製工作。以上測繪工作均使用西方科學方法測繪[8]。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6月,乾隆下旨確定軍機處為編纂《西域圖志》的機構。《西域圖志》編纂工作正式開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11月底,《西域圖志》初稿宣告編寫完成並由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恆等人上呈乾隆,乾隆當日批覆:「書留覽。欽此。」《西域圖志》初稿完成後開始了反覆增訂。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四庫全書》編纂工作的開始,福康安、劉墉、于敏中、英廉、錢汝誠等人前後擔任《西域圖志》總裁,將《西域圖志》初稿中的錯誤修正,並統一地名和人名以及增補15年來的相關史料。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5月,《西域圖志》終稿編纂完成,並命名為《欽定皇輿西域圖志》,這一年五月初十,乾隆批覆:「知道了。着交武英殿刊刻並寫入《四庫全書》。」隨着武英殿刊刻完成,從設想開始歷時27年,經由13任總裁(其中9位是大學士,另外4位是侍郎以上大員)負責的《西域圖志》的編纂工作全部完成[6]。
內容
在《國朝宮史》中曾記載,《西域圖志》為十八門四十六卷[9]。而被列入《四庫全書》的最終版《西域圖志》則共分為48卷以及卷首4卷,一共20類。其中卷首4卷為天章,正文48卷則包括〈圖考〉(卷1-3)、〈列表〉(卷4-5)、〈晷度〉(卷6-7)、〈疆域〉(卷8-19)、〈山〉(卷21-23)、〈水〉(卷24-28)、〈官制〉(卷29-30)、〈兵防〉(卷31)、〈屯政〉(卷32-33)、〈貢賦〉(卷34)、〈錢法〉(卷35)、〈學校〉(卷36)、〈封爵〉(卷37-38)、〈風俗〉(卷39)、〈音樂〉(卷40)、〈服物〉(卷41-42)、〈土產〉(卷43)、〈藩屬〉(卷44)、〈雜錄〉(卷47-48)[8]。
〈天章〉4卷收錄了乾隆帝御製詩文,其中《天章總目》收錄了包括文16篇,325篇古今體詩,50篇贊[10]。內容則包括關於準噶爾之役勝利、土爾扈特東歸等歷史事件的紀念碑文,以及對參戰將軍的賞賜、朝覲使臣等詩作[5]。《西域圖志》共有地圖32幅,都集中在〈圖考〉的3卷之中,地圖分別是行政圖《皇輿全圖》、《西域地圖》、《安西南路圖》、《安西北路圖》、《天山北路圖》、《天山南路圖》共8幅,地形圖《西域山脈圖》、《西域水道圖》、《左右哈薩克部圖》、《東西布魯特部圖》、《霍罕安集延瑪爾噶朗那木干塔什罕諸部圖》、《拔達克山博洛爾布哈爾諸部圖》、《愛烏罕痕都斯坦巴勒提諸部圖》共7幅,其他則是漢朝到明朝各代西域圖及圖說[8]。〈列表〉共15張,記錄了新疆各地歷史地理沿革,其中記錄在卷4中的有安西南路、安西北路、天山北路,而卷5則為天山南路以及西域藩屬[11]。
卷6到卷28記述着新疆行政地理。〈晷度〉記載的內容包括每處的方位、時區、與京城的距離、夏至、冬至的晝長夜長、午正日影等實測數字[11]。〈疆域〉不僅記載着各個城鎮居處地理信息,每一處城鎮的歷史以及與中原政權的聯繫也被考證及記載,比如裴岑紀功碑的碑文內容就被全文抄錄。〈山〉〈水〉記錄了新疆境內的自然地理以及坐落在不同地區山水之間的告祭文等關於清廷經營西域的內容[10]。涉及範圍則包括嘉峪關以西包括安西南、北路、天山南、北路的四大行政區域。其中安西南路是指嘉峪關、敦煌一直到新疆東部邊界。安西北路是指今新疆東部地區包括哈密廳、鎮西府、迪化直隸州。天山北路包括伊犁府、庫爾喀喇烏蘇、塔爾巴哈台。天山南路則包括南疆維吾爾城市,包括喀喇沙爾廳、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地[11]。
〈官制〉、〈兵防〉、〈屯政〉、〈貢賦〉、〈錢法〉、〈學校〉、〈封爵〉、〈藩屬〉記述着清政府經營和開發新疆的業績。其中〈錢法〉、〈學校〉等內容是初本完成十幾年之後,新修訂加入的內容。〈官制〉記錄着新疆境內因俗而設的官職及官職的演變,例如在南疆維吾爾人社會中施行的伯克制[11]。〈兵防〉記述着各地兵額數量、兵房台站數目等。〈屯政〉記載着清政府在各地施行的屯田事宜包括屯田面積、屯兵數目、各地作物及產量等。〈貢賦〉和〈封爵〉記載了各族首領在政治和經濟上受清政府管轄各項史實。〈藩屬〉則分別記述的內容包括各族歷史和現狀,以及各族首領覷見與上表等。〈錢法〉則記述着乾隆通寶逐步代替舊有鑄幣使得新疆和清帝國貨幣流通統一和新疆經濟與中原政權逐步加強的聯繫[10]。〈學校〉記述着新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比如清代最早在迪化州和鎮西府設立學校以及科舉考試在新疆的推行[11]。
〈風俗〉、〈音樂〉、〈服物〉、〈土產〉、〈雜錄〉記錄了新疆準噶爾部和回部的風俗民情以及社會生活。〈風俗〉中記載了准部、回部包括畜牧、拜天、嫁娶、喪葬等內容在內的社會生活。〈音樂〉則記載了兩部的樂器、樂譜,比如伊奇爾呼爾胡琴的構造、尺寸以及製作[10]。〈服物〉除了記載在新疆生活的人們的衣物服飾,還記錄了日常生活中飲食日用、坐臥之物,也包括作戰、農耕等器物。〈土產〉則記載了當地動植物、礦藏珍寶的種類,比如關於和田玉的記載。〈雜錄〉記載了新疆民族的世系、字書、語言、故事、附記,其中初定本中〈語言〉、〈字書〉的內容被歸入〈雜錄〉之中[12]。
版本
《西域圖志》版本眾多,包括武英殿本、清活字本、《四庫全書》本、鉛印大字本、便益書局石印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本、台灣文海出版社本、西北文獻叢書本等版本。雖然版本很多,但後期各版本均是以武英殿增補的版本作為底本出版發行的。1970年,台灣文海出版社將五冊的《西域圖志》收錄於「中華史地名著叢刊」出版,1990年,線裝書局將其收錄於「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西北稀見方志文獻」第58卷,共754頁。另外,1986年的天津古籍出版社以及1991年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都將《西域圖志》影印出版,這些版本均影印自武英殿本[12]。《四庫全書》底本的28卷殘本原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1982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此版收錄的《西域圖志》位列第500冊,共909頁。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杭州便益書局出版《欽定皇輿西域圖志》石印本,此版本共二函十二冊,每冊從53頁到84頁不等。200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域圖志校注》便是以此石印本為基礎進行校勘增補的[12][13]。光緒年間還曾出版過鉛印大字本,共三函二十四冊[14]。2014年,克魯格出版社與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一起將《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與《皇清職貢圖》一起出版了圖集《欽定皇輿西域圖志-皇清職貢圖圖集》[15]。
參考來源
- ^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故宮博物院. [2019-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 ^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9-10-09].
- ^ 叢冬梅.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五十二卷提要. 西域圖書館論壇. 2012, (01): 54.
- ^ 賈建飛. 论《西域图志》与清代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吐魯番學研究. 2009, (02): 123–130.
- ^ 5.0 5.1 黃祥深. 《西域图志》与《新疆图志》比较研究. 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32 (01): 48–52.
- ^ 6.0 6.1 6.2 張瑛.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西夏研究. 2017, (01): 114–120.
- ^ 戴良佐. 乾隆与新疆地名研究及疆域地图.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0, (04): 68–71.
- ^ 8.0 8.1 8.2 白鴻葉. “西域遗珍”清代新疆舆图概述. 文津流觴. 2011, 33 (01): 41–46.
- ^ 《国朝宫史》. : 卷30.
- ^ 10.0 10.1 10.2 10.3 喬治忠; 侯德仁. 乾隆朝官修《西域图志》考析. 清史研究. 2005, (01): 104–113.
- ^ 11.0 11.1 11.2 11.3 11.4 薛宗正. 读《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 (02): 74–82. doi:10.14100/j.cnki.65-1039/g4.1983.02.012.
- ^ 12.0 12.1 12.2 呂長穎. 《西域图志》编纂与成书研究 (碩士論文). 新疆大學. 2012.
- ^ 博雅. 《西域图志校注》出版发行. 西域研究. 2003, (04): 65. doi:10.16363/j.cnki.xyyj.2003.04.009.
- ^ 陳延琪; 薩沙. 西域研究书目.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0: 118. ISBN 9787228018949.
- ^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皇清职贡图图集. 豆瓣圖書. [2019-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